窩窩頭是玉米面中加入白面、黃豆面等形成雜合面的蒸制品,在明清時叫窩窩,清末民初才開始叫窩窩頭。“放著現成的和子飯不吃,偏要吃蒸酸菜窩窩頭”,這是我省民間的一句習慣用語,意思是有好日子不去過,卻偏要找著吃苦受窮受累。這句俗語也隱含著另一層意思,在古時的山西,小米、面條加蔬菜做成的“和子飯”是山西人餐桌上的上等飯食,而用粗糧做成的粗糙松散的“窩窩頭”僅是果腹的食物,其味道是無法和“和子飯”相媲美。
然而,就是這山西人眼里最不起眼的窩窩頭,曾經是慈禧太后的救命糧。1900年8月14日,是北京歷史上永遠不能忘卻的日子。這一天,八國聯軍占領了北京城。那時,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剛入境山西,就饑腸轆轆。此時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慈禧看見一個逃難者正在啃窩窩,就拿了一個吃起來,備覺香甜。問何物,答:“玉米面做的窩窩”。慈禧說,此是進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窩窩頭吧,意思是個領頭的食品(張壽臣《窩頭論》)。慈禧到喬家大院時,喬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駕,最后一道主食,為其上了窮苦百姓吃的菜窩窩。《中國歷代御膳大觀》記載,慈禧回京后要吃窩頭,御廚做了幾個,老佛爺食不下咽,怒殺廚子。后來老廚師們精心研制,做成口感類似栗子粉的小窩頭,慈禧吃得上口,說:“總算吃到當時的窩頭了。”于是栗子面小窩頭便成了皇宮御點,進而成為風靡北京城的宮廷小吃。
舊社會,窮苦百姓能吃上一頓窩頭也屬不易,有這么一副對聯 “別家過年二上八下;我家賀歲九外一中”(《清末民國諷喻聯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餃子,九外一中則是捏窩頭的動作,是說過年人家吃餃子,自己吃窩頭。窮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 “糠面窩窩”“草籽窩窩”,還有的要摻雜野菜充饑。新中國成立后經濟恢復,窩頭逐漸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再好的東西,也經不住天天吃,容易吃傷胃口。老百姓想辦法變換花樣,晉南就有了柿子窩頭,從南到北也有了棗窩窩、菜窩窩。
玉米面菜窩頭的做法:
1、準備好食材。
2、芹菜葉洗干凈,在開水中焯一下撈出。
3、芹菜葉擠干水份切碎,熟玉米粒也切碎末。
4、中粉,細玉米粉,熟玉米碎,芹菜碎混合在一起。
5、加入鹽和小蘇打和溫水揉成面團,醒10分鐘。
6、醒好的面團,分成均等的小面劑子。
7、小面劑子揉圓,做成窩頭形狀。
8、做好的小窩頭碼放在蒸鍋屜上。
9、涼水下鍋,水開15分鐘關火,過3分鐘揭蓋。
10、營養健康金黃的菜窩頭就出鍋啦,享用吧
山西老鄉總聯絡人微信號 1017323265
山西新老鄉點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