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禪修世界--慧07

第七章 無住

 

 

無論喜歡或討厭的感覺出現(xiàn) 都不可忘記修行

我們聽了某些教法,因無法理解便認為他們應(yīng)該說些別的,所以我們不遵循它們。但事實上,一切教法都有它的道理,或許經(jīng)典里所說似乎不該如此,但它們就是如此。

起初,我們甚至不相信坐禪,不了解閉著眼坐著有何用處,還有行禪……,從這棵樹走到那棵樹,轉(zhuǎn)個身再走回來?「為什么要這么麻煩?」「這么走到底有什么用?」我這么想。但事實上,行禪與坐禪都是很有用的。

有些人的性向偏好行禪,有些人卻偏好坐禪,但兩者缺一不可。經(jīng)中有提到四種姿勢――行、住、坐、臥,生活中充滿這四種姿勢,我們可能喜歡其中一、兩個,但這四個一定都用得到。

他們說,要讓這四種姿勢「均衡」,讓修行平均分配于一切姿勢中。起初我想不出「讓它們均衡」是什么意思,它是指睡兩個小時,然后站兩個小時,然后走兩個小時……是這樣嗎?我試過了――卻辦不到,根本不可能!「讓姿勢均衡」并非那個意思,它指的是心,是我們的覺知,它必須要能在心中生起智慧,照亮內(nèi)心!

智慧出現(xiàn)在一切姿勢中,我們必須經(jīng)常覺知或了解,在行、住、坐、臥中,覺知一切心境都是無常、苦與無我的。讓姿勢如此均衡是可以辦得到的,并非不可能。無論喜歡或討厭的感覺在心中浮現(xiàn),都不可忘記修行,我們是醒覺的。

若能持續(xù)不斷地專注于內(nèi)心,就掌握了修行的要點。無論我們經(jīng)歷世人所認為好或壞的心境時,都不會忘記自己,也不會迷失在好或壞之中。我們只要向前邁進,讓姿勢持續(xù)如此是可能的。

執(zhí)著 正是苦的因

若持續(xù)修行,當我們受到贊嘆時,它就只是贊嘆;若受到責備,它就只是責備。我們的心不會為此而起伏,就待在這里。為什么?因為我們了解隱藏在這些事情背后的危險,能看見它們的結(jié)果。

我們應(yīng)經(jīng)常覺知隱藏在贊嘆與責備背后的危險。通常若我們心情好,心也就跟著好,我們認為它們是相同的;若心情不好,心就同樣跟著不好,就討厭它。我們通常就是如此,這就是不均衡的修行。

若能經(jīng)常覺知心情,并覺知自己正在執(zhí)著它們,那就不錯了,雖然我們還是無法放下。那表示我們有覺醒,知道正在發(fā)生什么事。我們看見自己執(zhí)著好與壞,就覺知它。我們執(zhí)著善,雖然知道這不是正確的修行,不過仍無法放下。這樣的修行已有六、七成了,那還不是解脫,但我們知道只要放下,就能達到平靜。我們持續(xù)看見一切喜歡與不喜歡,以及贊嘆與責備的有害后果。無論情況如何,心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tài)。

但對世俗人而言,若受到責備或批評,就會很沮喪;若受到贊嘆,便會很高興。若知道各種心情的實相,知道執(zhí)著贊嘆與責罵的后果,那些執(zhí)著任何一件事的危險,我們對自己的心情就會更加敏銳。

我們會知道,執(zhí)著它們確實會造成痛苦。我們看到苦,并看見執(zhí)著正是苦的因,我們開始了解執(zhí)著好與壞的后果。我們執(zhí)著過它們,看過其后果――沒有真實的快樂,因此,現(xiàn)在尋找放下的方法。

放下的方法 即不執(zhí)著任何事物

「放下的方法」在哪里?在佛教里,我們說:「不執(zhí)著任何事物」!這并不表示說不能持有事物,而是我們不執(zhí)著。例如這支手電筒,「這是什么?」我們質(zhì)疑,所以拿起它。「哦!它是一只手電筒。」然后將它放下。我們就這樣持有事物。

若完全不持有任何東西,我們能做什么?我們無法行禪或做任何事,因此必須持有事物。確實,這是種渴愛,但它能帶領(lǐng)我們走向「菠蘿蜜」(德行或圓滿),例如渴望來這里。札格羅法師來到巴蓬寺,首先他必須想來,若他不想來,就不會來到這里。

每個人都一樣,來這里是因為渴望,但當渴望生起時,不要執(zhí)著它!因此你來,然后你回去……。「這是什么?」我們將它撿起來,并了解:「哦,它是一支手電筒。」然后放下它,這就稱為「持有而不執(zhí)著」,我們能放下。我們覺知,然后放下,這可將之簡化為:「覺知,然后放下。」持續(xù)觀察與放下。「這個,他們說好;這個,他們說不好。」

覺知,然后放下。好與壞,我們一清二楚,但放下它。我們不會愚蠢地執(zhí)著錯誤,只以智慧「這是持有」它們。在這樣的「姿勢」下修行,是可以持續(xù)的,你們必須經(jīng)常如此。讓心如此覺知,讓智慧生起,一旦心擁有智慧時,還需要再尋找什么呢?

我們必須完全 無所求而修行

我們應(yīng)反思到底在這里做什么。為何住在這里?在找什么?世人為了各種報酬而工作,但比丘們教導一些比那個更深入的東西。無論做什么,我們都不求回報不為報酬而工作。世人因想要各種東西而工作,他們希望有所得。但佛陀教導我們,工作就只是為了工作;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求。

若你是為了獲得回報而做事,那會引起痛苦。你自己試試看!你讓心平靜,所以坐下來,試著讓它平靜——你將會痛苦!試試看。我們的方法巧妙多了!我們?nèi)プ瞿臣拢缓蟊惴畔滤W觯缓蠓畔隆?/font>

看看祭祀的婆羅門,他心中有些欲望,因此才會祭祀。那些行為并不會幫助他超越痛苦,因為他是在欲望上行動。起初,我們心中帶著一些欲望修行,持續(xù)修行但并未達成愿望,因此持續(xù)不斷地修行,直到達到「無所求而修行」為止,我們是為了放下而修行。這點必須自己去了解,它很深奧。

也許我們的修行是因為想達到涅槃――就憑這點,你根本到不了!想要平靜是自然的,但卻未必正確,我們必須無所求而修行。若完全無所求,那能得到什么?什么也得不到!凡有所得,皆是苦因,因此我們應(yīng)「無所求而修行」。

心存利益而修行 永遠無法超越痛苦

這就稱為「讓心空寂」,它雖然空寂,但還是有作用。人們通常無法了解「空」,除非你接觸過它,并看見它的真實價值。它并非什么都沒有的空無,而是它的自性是「空」的。例如這支手電筒,我們應(yīng)了解它是「空」的。那不是無法看見任何東西的空無,并非這樣,這樣了解的人完全搞錯了。你們必須了解「空」,它是自性的「空」。

那些心存利益而修行者,就如獻祭的婆羅門,只是為了滿足欲望而已。他們就如那些前來看我,并祈求「圣水」加持的人,當我問他們:「你們?yōu)槭裁聪胍ニ俊顾麄冋f:「我們想快樂與舒適地生活,且不要生病。」哈!那將永遠無法超越痛苦。

世俗方式做什么都是有所求的,都要有原因,要有回報,但在佛教中,我們做事并無所求。世間必須藉由前因后果來了解事物,但佛陀教導我們要凌駕與超越因果。他的智慧不著兩邊:凌駕因,超越果;凌駕生,超越死;凌駕樂,超越苦。

我們一直活在「有」與「取」中 若不執(zhí)著就手足無措

想想這點:無一處可以停留。我們每個人都住在一個家里。離開家去別處,就沒有家了――我們不知該怎么辦,因為我們一直都活在「有」與「取」中。若不執(zhí)取,我們就手足無措。

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愿趨向涅槃,因為那里什么也沒有,完全沒有任何東西。看看這里的天花板與地板,上方是天花板,那是個「住處」;下方是地板,那是另一個「住處」。但在天花板與地板之間的空間,卻沒有可以立足之處,人們可以站在天花板或地板上,卻無法站在那個空間之上。哪里有「無住」,哪里就有「空」,涅槃就是這個「空」。

人們聽到這個就會有點退縮,他們并不想去,因害怕看不到子女或親屬。所以當我們祝福在家人時,會說:「祝你們長壽、美麗、健康、快樂。」這讓他們真的很高興。他們都說:「太好了!」他們就愛聽這套。但若你開始談「空」,他們就不想聽了,他們貪著于「住」。

你們是否看過任何一位老人,擁有美貌與充沛的精力,且非常快樂的嗎?不。但我們卻說:「太好了!」這就如為滿足欲望而獻祭的婆羅門。

在修行中我們并不獻祭,不會為了得到回報而修行,我們一無所求。若還有所求,就是還有東西存在那里,只要讓心平靜,并了結(jié)它。但我若如此說,可能會讓你們感覺不太舒服,因為你們想要再次「出生」。

任何人只要修行 就能看見佛陀

你們所以在家修行者,應(yīng)多親近比丘,并觀察他們的修行。親近比丘的意思就是親近佛陀,親近他的「法」。佛陀說:

阿難!多一點修行,長養(yǎng)你的修行!凡是見「法」者,就見到我;凡是見到我者,就見到「法」。

佛在哪里?我們可能認為佛陀已活過且去世,但佛就是「法」――實相。有些人喜歡說:「哦!若我生在佛陀時代,早就達到涅槃了!」只有愚蠢的人才會如此說。其實佛陀還在這里,佛是實相,無論誰生或死,實相仍在這里。實相從未曾與這世間分離,它一直都在這里。無論佛陀是否出世,或是否有人知道它,實相依然存在。

因此,我們應(yīng)親近佛陀,向內(nèi)尋找「法」。當達到「法」時,就達到佛;看見「法」,就看見佛,此時一切疑惑都會斷除。

舉曲(Choo)先生為例。起初他并非老師,只是曲先生,當他讀書并通過必要的升等考試后,便成為老師,大家都稱他「曲老師」。他為何成為老師?透過研讀必修的科目。他去世后,師資測試仍然存在,任何人只要通過考試就能成為老師。

成為老師的科目并未消失,就如實相一樣,覺悟?qū)嵪嘧尫鹜映蔀榉鹜樱虼朔鹜舆€在這里。任何人只要修行與見法,就能見到佛陀。因此,別放逸!即使對小事也是如此。努力嘗試,嘗試親近僧眾;修觀,你就會覺悟。好了,這樣就夠了。哦!現(xiàn)在一定很晚了,有些人開始打瞌睡了,佛陀說過,不要對睡覺的人說法。

[注釋]

波羅蜜(Parami)意譯為「到彼岸」,通常指菩薩之修行而言,由過去世乃至今生所積累的善業(yè)、功德等,能成就解脫的資糧。《清凈道論?說梵住品》列舉十種波羅蜜為:施、戒、出離、慧、精進、忍辱、諦、決意、慈、舍。

札格羅(Jagara)法師當時是國際叢林寺(Wat Pah Nanachat)的住持,他帶領(lǐng)一群比丘與在家人去見阿姜查。國際叢林寺院是阿姜查于一九五七年,為教導對修行佛法有興趣的西方人所創(chuàng)建的道場,位于巴蓬寺附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晏县| 天峨县| 开平市| 长治县| 宝鸡市| 工布江达县| 永丰县| 婺源县| 盖州市| 阿拉善左旗| 临桂县| 舞钢市| 大安市| 吉木乃县| 聂荣县| 准格尔旗| 迁安市| 佛学| 理塘县| 葫芦岛市| 民乐县| 潼南县| 同江市| 广汉市| 泽州县| 锦州市| 海安县| 邵阳县| 行唐县| 云安县| 大方县| 平罗县| 额济纳旗| 正定县| 永嘉县| 武宣县| 稻城县| 剑阁县| 永城市| 衡南县|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