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活”起來,大力推進語文教學的生活化,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一些活力,少一些死氣;多一些色彩,少一些乏味。這正如劉國正老先生所說的:“語文教學如果同生活相聯系,必將面目一新。”既如此,我們語文教師何不乘著改革的東風大膽嘗試,也許在自己的教學之路上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呢。
我們知道,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教師只有讓學生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來閱讀和理解課文,才能使他們真實地感知作者的意圖、體味文章的內涵,最后引導他們感悟人生與自然的真諦。至于寫作教學,就更應該生活化。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作文訓練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學生的作文訓練本身就是一個生活再現的過程,它必然要負載學生在生活中的真實信息。如果作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那么學生的作文肯定是大話、空話的堆砌,言之無物又枯燥乏味,更多的時候可能是無病呻吟。
語文學習的外延是與生活等同的,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教學內容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語文觀。
比如: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可以讓學生說說或寫寫自己孩提時代的樂園是怎樣的;學習了《漁夫的故事》,就可以一起說說《一千零一夜》的其它故事;學習了《春》一文,不妨讓學生自己感受春的美妙、寫下對春的贊美等等。這樣,語文教師就讓自己的教學內容由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學生的學習也就由課本延伸到了現實生活。
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生活,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之外,也應該把語文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聯系生活來學習語文。因此,開展一些積極有效的課外語文實踐活動就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手段和途徑。
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里定期舉辦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班級辯論賽、講故事、成語接龍等傳統的語文活動,也可以組織和發動學生開展一些富有時代特色和生活、文化氣息的新穎語文活動,如記者招待會、新聞發布會、校園新聞聯播、焦點訪談、語文知識總動員等。
這些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還大大激發了他們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還使他們養成了一種敏銳地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可謂一舉多得。既然有那么多好處,語文教師又怎能不盡力嘗試呢?
這里所說的語文教學環境,主要就是指教室,這是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最重要場所。為了使學生隨時感受語文學習的氛圍,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動手把教室布置得生活化一些,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室的空間作用。比如在教室里張貼名言警句、設置語文園地、開辟知識窗、未來作家專欄和閱報欄等等,這不僅使學生有了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同時也營造了一片溫馨又快樂、自信又積極的語文學習天空。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自然多了些向往,也多了學習的興趣。
李榮蜀(重慶市北碚區文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