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癥是指膽管或膽囊產(chǎn)生膽石而引起劇烈的腹痛、黃疸、發(fā)熱等癥狀的一種疾病。膽石癥是最常見的膽道疾病。膽石癥發(fā)作期主要癥狀有上腹或右上腹劇烈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甚至可誘發(fā)心絞痛、發(fā)熱、惡心、嘔吐、腹脹和食欲下降、黃疸等。膽石癥慢性期(發(fā)作間歇期)臨床癥狀多不典型,可見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隱痛或刺痛,進食油膩食物或勞累后癥狀加重。本病屬中醫(yī)學(xué)“脅痛”、“黃疸”等范疇。 治療膽石癥的穴位:肝俞穴、膽俞穴、陽陵泉穴、日月穴、中脘穴、太沖穴 一般艾灸 01 肝俞穴
02
膽俞穴
膽俞穴的位置:膽俞穴位于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拢笥叶笇捥帯H⊙〞r,通常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
03
陽陵泉穴
04
日月穴
日月穴的位置:日月穴位于人體的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05
中脘穴
06
太沖穴
艾灸方法
溫和灸
艾灸取穴:肝俞穴、膽俞穴、陽陵泉穴。
操作方法:消毒后患者取合適的體位。施術(shù)者立于患者身側(cè),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yīng)灸的腧穴部位,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穴灸15~20分鐘,灸至患者感覺舒適、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灸1~2次。
溫針灸
艾灸取穴:日月穴、中脘穴、太沖穴。
操作方法: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留針時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長1~2厘米的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將針取出。
⊙版權(quán)聲明:部分內(nèi)容源于網(wǎng)絡(luò),如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