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朋友幫我艾灸,就選了兩個點,一個是八髎,一個是關元,每個穴位半小時,八髎在背后的尾骨處,關元在小腹處肚臍下四指的地方。朋友灸完了八髎說,來,翻面。
好的艾灸肯定不是烤肉,不單純是一個加熱人體的過程,更多的,是艾久人和被艾灸人的氣的交感,也就是相互補養。
比較不會傷陰(也就是不上火)的手法,就是遠遠的,有一點點溫溫的就可以。不要燙,人放松著懸灸。時間越長,注意力越放松,氣感和灸感就越強。艾灸的人約放松專注,則對艾灸者本人也有極好的養神養身效果。
如果你是一個比較虛寒,經常有淤堵的人,那你就可以選擇艾灸別人,或者被艾灸。
我是一個過度用腦,容易過度傷精的人,所以,我的下焦一直不足,比如容易累啊,睡眠不是很好啊。因為思想解放的能力并不好,所以還是需要外界的方式去補下焦。
同時呢,因為下焦的不足,提供給中焦的能量就會比較少,所以下焦不足的人除了會有睡眠,情緒,婦科的問題之外,還會影響到消化功能,比如說,吃一點就漲,或者,吃不下,或者胃不好,或者吸收不好,或者特別瘦,或者減肥一直失敗。
下焦是能源的中心,如果下焦不足,提供不了能量去中焦,那么營養吸收不了,中焦也無法為下焦提供能量。所以八髎和關元,正好是人體大部分經絡所經過交匯的地方,我們可以通過這兩個穴位,來滋養陰,提升陽氣。
八髎其實是尾骨附近的八個孔,左右兩個上髎,往下是兩個次髎,再往下是兩個中髎,再往下是兩個下髎,這八個孔對應的是人的上中下三焦。因為這個八個孔的距離非常近,所以通常,可以用粗一點的艾條一起灸到這八個孔。和關元的效果類似,解決的是淤堵,寒濕,還有因為虛造成的淤堵,或者淤堵造成的虛。
我對八髎的灸感,是延伸到整條脊柱的,一直到達頭部。當時我有頸椎嚴重的問題,和頭暈的情況,艾灸以前,脊柱是無力的,坐不直,不想站,不想走,脖子后面呢總是疼痛的。艾灸以后呢脊柱的氣流感覺是會流通的,血液和津液飽足了,頭暈的情況也隨之減少。
如果是有腿部問題的,可能灸感會延伸到腿腳的地方,如果是有婦科問題的,灸感會在盆腔。具體的,每個人都會不同,和個人當下的情況有關,和操作者的操作有關。
我個人對于關元的灸感,第一時間就是口舌生津,嘴巴里潤了,隨著時間增長,灸感到達胸口的膻中,心臟當下舒服了很多,呼吸變深。當津液開始增多,津液在流通的時候,氣血同時也會一起工作。
這個時候,如果下焦有淤堵,比如痛經,則淤堵很快可以散開,如果有寒,比如慢性的膀胱炎,則可以散寒。有的三焦濕寒都嚴重,導致淤堵嚴重,比如慢性的蕁麻疹,濕疹,哮喘體質,是因為有淤堵嚴重和中下焦不足,那么,艾灸關元可以排發體內垃圾的。
整體上來說,八髎是開,關元是闔。一般原則是先灸八髎,再灸關元。
小孩子如果下焦不足的,常年濕疹,咳喘,哮喘,過敏嚴重,睡覺常年不好,體質先天不足的,灸關元就很好。如果是偶爾生病后睡眠不好,尿床,也可以偶爾艾灸。有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執行,不用分早晚,和季節。但要注意灸感,和感受,如果灸感結束就可以停下,或者孩子抗拒,可能不適合,那就放棄。
以上心得,給大家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