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正文
開發幼童(初學)的蒙昧,使他們明白止住一切虛妄念頭的禪定(止)和觀察一切真理智慧(觀)道理的正文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各種惡事不要去做,眾多的善事要奉行,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自己清凈自己的心意,這是諸尊佛陀的教誨。
若夫泥洹之法,要修泥洹(即涅槃:譯作圓寂。各種德行全都具備叫做圓滿,各種障礙全都沒有叫做寂靜)的方法。
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進入泥洹有多種途徑,說它最主要的方法,超不出止心和觀想兩種方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所以是這樣的原因,止心是除去煩惱集結的初步方法,觀想是除掉迷惑的關鍵;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 止心是愛護和滋養心神對一切事物認識的最好資助,
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觀想是集合各種方法發出神奇理解的微妙方法;
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止心是參禪修定殊勝的依靠,觀想是智慧的由來和基礎。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如果成就了禪定和智慧兩種方法,
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這才是自己受益又利于他人,各種方法全都具備充足。
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所以法華經說:“佛自然是坐在大車中,正如他所得到的方法全都具足,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用這莊嚴的定力和智慧的力量用來度化眾生。”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 應當知道這兩種方法,就象馬車的兩個車輪,鳥的兩個翅膀一樣重要,
若偏修習,即墮邪道。
如果修行偏向一邊,就會落到邪惡的外道中。
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所以經中說:“如果偏修禪定和福報功德,這叫做愚蠢;
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偏修智慧,不修禪定和福報功德,這叫做瘋狂。”
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愚蠢和瘋狂的錯誤,雖然只有很小的不同,但因邪惡的見解造成輪轉,都沒有區別。
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 如果定力慧力不能平等上進,這就全都違背了正確的修行,
何能疾登極果?怎能很快證到最高果位呢?
故經云:“聲聞之人多定力故,不見佛性;所以經中說:“由于聞佛聲教而修于小乘的聲聞人定力過多的緣故。見不到佛的心性。;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十個等級的菩薩智慧力偏多,雖然見到佛性而不能徹底明白;
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各位佛如來的定力和慧力相等,所以能夠完全徹底的見到佛性。”
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從這個道理推出,止觀不是修證涅槃大果的重要法門嗎?
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這是行人修行的殊勝道路,各種功德得到圓滿的宗旨,求取最高果位的主體呀。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如果懂得這些道理,止觀法門實際不淺。
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所以要接引初學的人們,教導他們,使他們擺脫蒙昧無知而進入正道,
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么可以廣泛討論深奧微妙的佛法呢?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現在粗略地說明十種情況,用來指導初學的人,
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登上正道的梯子,逐步進入涅槃的等級。
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尋求這些方法的人應當慚愧自己修行難得成就,
毋鄙斯文之淺近也。不要小看這篇文章的淺顯易懂啊。
若心稱言旨于一眴x?n間,如果心中說他修行的意圖只是在一眨眼之間,
則智難斷量,神解莫測。就很難衡量判斷神秘高深的解說。
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如果憑想象編寫文字、造出荒謬的學說,只能白白地浪費時間,無法進步和證果。
事等貧人數他財寶,于己何益哉!這樣做等于窮人數別人的財寶,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以下分十個章節:
具緣第一 第一需要具備的修行條件
訶欲第二 第二 呵斥指責五種欲望
棄蓋第三 第三拋棄覆蓋
調和第四 第四調節身體使他柔軟
方便行第五 第五方便的修法
正修第六 第六正確修行
善根發第七 第七善根的開發和利用
覺魔第八 第八覺知魔事
治病第九 第九治病
證果第十 第十證果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 現在粗略的舉出這十種例子的意義,以便使剛開始修行止觀的人明白,
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這是剛開始學習坐禪的關鍵。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安心免難,如能妥善的選擇其中的方法,可以免去災難使心安寧,
發定生解,證于無漏之圣果也。從而發出定力產生理解,證得沒有遺漏的殊圣果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