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臟舒縮功能減弱,不能維持足夠的心搏量和心排血量,而導致各器官阻塞性充血或瘀血的表現。以心臟擴大、收縮期容積增大和射血分數降低為主要臨床特征。嬰幼兒引起心力衰竭主要病因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4歲的兒童以風濕性和心肌病為多。感染、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營養不良、貧血,以及應用抑制心臟藥物如心得安等其他因素可為誘因。CHF是小兒尤其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危重急癥,如不及時控制,往往危及生命。
【辨病】
本病以心悸、喘促、水腫、瘀血見癥及脈現危象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心悸”、“怔忡”、“水腫”、“痰飲”等范圍。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感受外邪、久病失治所致。病機關鍵為心氣虛,心陽虛,痰飲瘀阻;病位在心,與腎、肺、小腸、膀胱等關系密切。多為本虛標實之證,重則可見五臟俱損之危候。
【診斷標準】
1.具備以下4項考慮心力衰竭?、俸粑贝伲簨雰海?0,幼兒>50,兒童>40次/min。②心動過速:嬰兒>160,幼兒>140,兒童>120次/min。③心臟擴大(體檢、X線或超聲心動圖證實)。④煩躁,哺喂困難,體重增加,尿少,水腫,多汗,青紫,嗆咳,陣發性呼吸困難(>2項)。
2.具備以上4項加以下1項或以上2項加以下2項即可確診?、俑闻K腫大,嬰幼兒在肋下≥3cm,兒童>1cm,進行性肝臟腫大或伴觸痛者更有意義。②肺水腫。③奔馬律。
3.嚴重心力衰竭可出現周圍循環衰竭。
心力衰竭一旦確診,應盡快明確其類型(急、慢性,左、右和全心衰竭)與心功能程度
(Ⅰ~Ⅳ級)及原發病和誘因的判斷。
【專方辨證論治】
1.心衰靈
組成與用法:五味子3g,干姜3g,北五加皮6g,黃芩6g,黃連6g,枳實9g,葶藶子9g,半夏9g,附子12g(先煎)。水煎取汁150ml,早晚分服,每日1劑,15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補心瀉肺,和中溫腎,強心利尿。方中附子、干姜、北五加皮振奮心陽,溫腎陽,消水氣;五味子補陰斂陽;葶藶子瀉肺利水;黃芩、黃連苦降,半夏、干姜辛開,使脾胃升降有度,中州暢達而水飲自消;復入枳實行氣開痞。諸藥共用,旨在上中下三焦兼顧,一方之中寓有多層次辨治內涵。心衰靈對langendorff大鼠心臟灌流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本方使心臟搏動持續時間延長(P<0.01),心臟停搏后至復跳時間縮短(P<0.01),而且作用結果超過陽性對照組哇巴因。臨床總有效率為90.4%,每搏輸出量、每分輸出量、心功能指數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性增高(P<0.01)。因此,本方可作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通用方劑。
2.益氣強心飲
組成與用法:孩兒參12g,紅花6g,當歸9g,茯苓20g,車前子6g,川芎9g,赤白芍各10g,熟附子3g,葶藶子15g,炙甘草10g,澤瀉10g。文火緩煎,取汁150ml,早晚分服,每日1劑,15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益氣溫陽,瀉肺利水,活血通脈。方中孩兒參、熟附子、炙甘草益氣溫陽,孩兒參含強心甙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動脈和周圍血管,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附子的強心作用勝過洋地黃及樟腦;甘草加強其治療作用,減弱其副作用。葶藶子瀉肺寬胸,清熱滌痰,具有加強心縮,減慢心率的作用;茯苓、澤瀉、車前子利尿消腫,增加鈉鹽、尿素的排泄;車前子含大量膠漿有容積性導瀉作用。紅花、當歸、川芎、赤白芍活血化瘀,能改善微循環障礙,對血栓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并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排血量。臨床觀察表明,本方能提高心臟每搏、每分輸出量,改善心肌的功能,有增加心臟輸出與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同時長期服用也無水電解質酸堿紊亂并發癥發生,無毒副作用。故在治療氣虛血瘀,飲逆心肺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顯示了顯著的臨床效果和良好的前景。
3.心衰合劑
組成與用法:黃芪30g,紅參5g,黨參10g,丹參10g,萬年青10g,澤瀉10g,酸棗仁6g。上藥制成水劑100ml,裝瓶,每日2次,每次50ml,15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益氣通脈,養心安神?,F代藥理研究表明,紅參能抑制PGE2 的降解,或刺激PGE2 的合成而改善心功能。實驗證實黃芪甙Ⅳ在大鼠左心室乳頭肌標本上增強心肌收縮作用最強。萬年青可增加心肌收縮力及心排出量,減慢心衰;丹參改善微循環;澤瀉利尿從而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重用黃芪可助諸藥之效,以加強抗心衰效果。諸藥合用,能迅速糾正心衰,臨床療效顯著。
4.桑葶利水湯
組成與用法:葶藶子10g,黃芩10g,桑白皮10g,瓜蔞10g,杏仁6g,桃仁6g,桂枝3g,白芍6g,白術10g,澤瀉10g,甘草3g,枳實6g,延胡索6g,茯苓10g,白茅根20g。每日1劑,早晚分服,15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清肺寬胸,活血利水。方中葶藶子、桑白皮、黃芩清肺瀉火;桃仁、枳實、延胡索理氣活血;瓜蔞、杏仁寬胸豁痰;澤瀉、茯苓、白茅根化濕利水。臨床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炎,抗病毒,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機體微循環,減輕呼吸肌疲勞,從而改善缺氧,減輕心臟負荷,使心肺功能得以改善。
5.強心通脈飲
組成與用法:人參6g,黃芪10g~20g,葶藶子6g~12g,制附子6g,桂枝3g,川芎10g,丹參10g~20g,豬苓、茯苓各10g~20g,澤瀉10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成200ml,分2~3次服,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強心利尿,活血消腫。本方由參附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八珍湯和五苓散多方化裁而成。方中人參大補元氣,與附子同用能回陽救逆;與白術、茯苓、甘草同用有健脾固本之效;與川芎、丹參、桂枝同用有益氣活血通脈之功;與澤瀉、白術、茯苓、豬苓同用有益氣健脾利水之用。按現代藥理分析,人參、黃芪、附子、葶藶子、桂枝均有強心作用;白術、茯苓、豬苓有利尿消腫作用;川芎、丹參有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的作用;甘草有皮質激素樣作用。本方治療頑固性心衰臨床有效率達95.7%。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為心氣或心陽虛,痰飲瘀阻所致,治療***應以益氣通陽,活血利水為主,并視其有無陰虛、痰火、腑實等兼癥以酌情選方用藥。方一強心利尿,瀉肺和中溫腎,寒熱并用,標本兼顧,功用穩健,可做為治療本病的通用方。方二重在益氣活血,瀉肺利水,用于氣虛致瘀、飲邪壅肺所致心衰患兒療效尤佳。方三以益氣通脈為主,養心安神為輔,對于心衰表現為心氣虛為主的證候療效顯著。方四選用清肺寬胸之藥,配合活血利水之品,更適用于心衰患者心肺同病的治療。方五著重強心利尿,活血消腫之功,可用于頑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兒。以上諸方同中有異,臨床所見變證蜂起,應視其緩急輕重詳加辨證,加減用藥大仿如下:①咳喘痰黃者,去桂枝、附子,加金銀花、黃芩、白果、魚腥草;②氣急咯血者,去桂枝、附子,加赤芍藥、茜草、藕節,或淡竹茹、三七、槐花;③頭昏脹痛者,加鉤藤、地龍、茺蔚子;④肢冷便溏者,加焦山楂、干姜、炒白術;⑤大便燥結者,加玄參、大黃、當歸;⑥腹脹肢腫者,加防己、枳實、大腹皮、益母草等。
【專藥選用】
1.生脈膠囊 [廣東環球大冢制藥有限公司.ZZ-3299-粵衛藥準字(1996)第625069號。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號ZYB20797017-1]
主要成分:人參、麥冬、五味子。
功用與藥理:益氣復脈,養陰生津。本品源于李東垣《內外傷辨感論》中的生脈散方劑。實驗證實其藥理作用有:①能增強心臟泵血功能,增加心輸出量,并可使外周阻力下降,改善心肌微循環,保證心肌供氧平衡,具有強心、抗缺氧作用。②對腦垂體后葉素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明顯的對抗作用。③具有雙向調節血壓作用。④能強烈興奮網狀內皮系統吞噬活性,對多種實驗性休克都有保護效果,而具有抗休克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1~3粒,每日3次,口服。
2.參附注射液 [四川雅安制藥廠.川衛藥準字(1985)-3417號]
主要成分:紅參、附子。
功用與藥理:大補元氣,溫壯真陽,固脫生津。藥理證實,附子為非強心甙正性肌力作用藥,有明顯強心作用;人參強心機制既有洋地黃樣作用,又有非洋地黃樣作用,有強心、升壓效應。本病適用于急性心衰并發心源性休克。
用量與用法:每次10ml~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滴,每日1次。
3.地奧心血康 [中科院成都地奧制藥公司.衛藥準字(1991)Z-51號]
主要成分:黃山藥總皂甙。
功用與藥理: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本品既有調節心臟功能,改善心臟血流動力學指標,增加冠脈血流量和心肌營養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環從而增加心肌血氧供應,又有降低血壓和總外周阻力,減少心臟負荷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能調節和維持心肌氧代謝和能量的供需平衡,使缺血和缺氧的心肌得到改善和保護。此外,尚能提高SOD活力,增加氧自由基的清除,減輕心肌損傷程度。
用量與用法:每次1~2粒,每日3次,口服。
【西醫藥治療】
1.消除病因和誘因 如敗血癥或肺部感染等所致者需積極控制感染;風濕性心臟炎則需給予抗風濕治療。對某些先天性心臟病所致者,必須外科手術糾治畸形。
2.減輕心臟負荷 ①注意休息,半臥或端坐位,少量多次哺乳,適當限制水鹽攝入。煩躁不安者可給予鎮靜劑如苯巴比妥鈉、安定等;重癥呼吸急促或煩躁可用嗎啡0.1mg/kg.次,皮下或靜注。②利尿劑:雙氫克尿噻1mg~2mg/kg?d,分2~3次服,注意補鉀;頑固性心衰常伴有醛固酮升高,聯用安體舒通1mg~3mg/kg?d,分3次服,效果好,且毋需補鉀;急性或中、重度心衰可用速尿1mg~2mg/kg?次,靜注或肌注,或2mg~3mg/kg?d,分2次服。③血管擴張劑:酚妥拉明0.1mg~0.3mg/kg?次,加10%葡萄糖液10ml~20ml于15分鐘內靜注,必要時1~2小時后重復1次或持續靜滴,每次量<10mg,好轉后改口服藥物。也可用硝普鈉1μg~8μg/kg?min,靜滴,小劑量開始??诜幬锬壳俺S每ㄍ衅绽?,1mg~6mg/kg?d,分2~3次。
2.加強心肌收縮力 ①洋地黃制劑:西地蘭多在急救時應用,負荷量<2歲0.03mg~0.04mg/kg,>2歲0.02mg~0.03mg/kg,可先用1/2~1/3量加入葡萄糖10ml緩慢靜注,余量分2~4次,每4小時1次。地高辛口服維持量<2歲0.015mg~0.02mg/kg?d,>2歲0.01mg~0.015mg/kg?d。②β興奮劑:多巴胺1μg~10μg/kg?min靜滴,小劑量開始;多巴酚丁胺0.5μg~10μg/kg?min,靜滴,逐漸加量;氨聯吡啶酮1.5μg~3μg/kg靜注,每8小時1次,用于頑固性心衰及洋地黃中毒患兒。③其他:吸氧,濕化后吸痰及呼吸道護理,防止便秘,保暖等。
3.急性肺水腫的處理 ①給氧:每20~30分鐘吸入20%~30%酒精氧氣,持續10~20分鐘;②鎮靜:嗎啡劑量同上;③利尿:速尿劑量同上;④快速洋地黃化:西地蘭劑量同上;⑤血管擴張劑:酚妥拉明0.3mg~0.5mg/kg.次(<10mg),必要時15~30分鐘后重復1次;⑥氨茶堿:2mg~5mg/kg靜滴;⑦四肢輪流結扎:縛扎3個肢體維持血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每15分鐘輪換1個肢體;⑧半坐位;并注意原發病及誘因治療。
參 考 文 獻
1 劉成源,等.心衰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中醫雜志,1994;35(12):726.
2 張立業,等.益氣強心飲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88例臨床觀察.中醫雜志,1994;35(1):31.
3 何友作,等.心衰合劑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中國中醫急癥,1999;8(2):63.
4 林茂庚,等.清肺理氣活血利水法治療肺心病并心衰67例.中國中醫藥學報,1992;(4):35.
5 劉乾和,等.強心通脈飲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46例臨床小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696.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多種原因使心臟激動起源的頻率或傳導發生異常。其發病與精神因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代謝障礙、藥物中毒、電解質紊亂及某些感染等有關。近年來由于動態心電圖等診斷技術的廣泛應用,小兒心律失常的診斷率明顯提高,也有相當部分患兒找不到直接的病因,但是預后一般較好。
【辨病】
本病以心悸、乏力、胸悶、驚動不安、甚則暈厥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心悸”、“怔忡”、“心痹”、“昏厥”等范圍。病因或為驚恐、精神刺激,或為感邪致病,或為先天稟賦不足,或為久病傷陰所致。病機關鍵為心氣不足,心神不寧;病位在心,與脾、腎關系密切。
【診斷要點】
1.心悸,乏力,頭昏或蒼白,拒食,嘔吐,重者出現暈厥,休克等,可有反復發作史。
2.心臟聽診和脈搏的頻率、節律有異常變化。
3.常規心電圖檢查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Hortel監測可提高其檢出率。
4.常見有室性早搏、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等。
【專方辨證論治】
1.加味炙甘草湯
組成與用法:炙甘草10g,生姜6g,黨參6g,生地6g,桂枝6g,阿膠6g(烊化),麥冬6g,大棗6枚,棗仁10g,柴胡3g,茯苓10g,白術6g,黃酒少許。上藥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補益心氣,溫陽通脈。方中炙甘草、黨參補益心氣;配入桂枝振奮心陽,溫通心脈;麥冬、棗仁等養心安神,增強心肌收縮力,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柴胡、桂枝、生姜具有顯著局部麻醉作用,可對全方抗心律失常產生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炙甘草湯特別是大劑量的炙甘草所含甘草酸鉀有較好抗烏頭堿、氯化鈣所致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動過速作用。加減炙甘草湯各單味藥彼此協同,通過影響心肌細胞鈉和鈣離子的轉運,從而改變心肌細胞異常的電活動。
2.保心湯
組成與用法:太子參15g,黃芪15g,當歸6g,丹參10g,苦參6g~10g。每日1劑,3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補氣養血,活血通脈。太子參、黃芪補益心血,可改善心肌缺血,增強心肌收縮力,抗病毒及調節免疫功能。丹參、當歸養血活血,去瘀生新,有擴張冠脈,增加血供,減少心肌耗氧量,減慢心率,同時具有抗血栓等作用。苦參清熱解毒利濕,抗心律失常,特別是對快速型心律失常通過影響心肌細胞膜鉀、鈉離子傳遞通道,降低心肌應激性,延長心肌絕對不應期,從而抑制異位節律點。
3.調脈湯
組成與用法:丹皮6g,赤芍6g,黃連6g,香附6g,太子參10g,麥冬10g,五味子6g,香櫞6g,佛手6g,丹參10g,川芎6g,白術6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報,4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涼血清心,行氣通脈。本方依據瘀郁化熱而致心律失常的病機,重用涼血清心之丹皮、赤芍、黃連;輔以益氣養心之太子參、麥冬、五味子;行氣解郁之香附、香櫞;活血通脈之川芎、丹參;為防涼血之品傷脾,又佐以健運燥濕之白術。臨床應用有效率可達97%。實驗證實本方對烏頭堿中毒的貓、大鼠可使其中毒倒置的T波翻轉,室性期前收縮恢復正常,提示有阻滯鈉通道作用,對抗細胞膜去極化,延長不應期,阻滯形成多源性異位節律。
4.三參穩律湯
組成與用藥:紅參3g,丹參10g,苦參5g~10g,當歸10g,麥冬5g,五味子5g,薤白3g,茯苓10g,炒棗仁10g,琥珀1g(沖服)。每日1劑,清水煎,分2次服,1月為1療程。
功用評述:益氣寧心,養陰復脈。方中紅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復脈;丹參活血化瘀,大劑量有鎮靜安神作用;苦參清熱燥濕,有抗快速心律失常作用;當歸養血活血;酸棗仁、琥珀有寧心除煩,散瘀止血之功,與上藥合用能降低心肌興奮性,抑制異位興奮灶;茯苓寧心安神,并可對抗苦參傷胃。諸藥合用,以達復脈安神之效,經臨床觀察,有明顯抗心律失常作用。
5.轉律合劑
組成與用法:川黃連6g,苦參6g,炙甘草6g,石菖蒲5g,延胡索5g,桂枝5g,紅參3g,阿膠5g(烊化)。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清心瀉火,通脈養心。方中黃連、苦參直瀉心火,量大力宏為君;人參、阿膠、炙甘草益氣養陰為臣;桂枝、延胡索、菖蒲活血通心脈,兼以化痰為佐。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攻補兼施,臨床癥狀改善率達91.3%。藥理研究表明,黃連、苦參可對抗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菖蒲所含揮發油有抗房顫、延長不應期、抑制傳導作用;桂枝、延胡索既有抗心律失常,又能擴張冠脈,保護心肌缺血、缺氧的損傷作用。本實驗證實,本方能明顯預防由烏頭堿、哇巴因、氯化鋇誘發的動物心律失常,阻滯心肌細胞膜鈉、鈣離子內流,從而有持久肯定的療效。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在于心氣不足,心神不寧所致,治療應以補益心氣,養血安神為指導原則,并視其陰陽虛實的不同酌加選方擇藥。方一主用補益心氣,溫陽通脈,適用于本病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的病例。方二重在益氣養血,活血通脈,用于本病氣血虧虛,內熱郁滯者,可使得氣血充和,心安脈寧。方三依據氣火瘀阻,氣陰不足而立方,側重涼血清心,行氣通脈,證諸臨床,療效顯著。方四以益氣養陰為主,寧心安神為輔,可用于氣陰兩虛,心脈不寧證候。方五重用清心瀉火,酌入通脈養心,調和陰陽氣血,祛邪安正,是陰虛火旺、心脈不寧者的有效方劑。臨癥時上述諸方猶宜靈活掌握,加減用藥:①失眠驚惕者,酌加磁朱丸;②心嘈少氣者,合平補鎮心丹;③腎陽虛衰者,合真武湯加減;④氣滯血瘀者,合血府逐瘀湯化裁;⑤肢腫腹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⑥長期早搏者,加茶樹根、膽南星;⑦胸悶甚者,加瓜蔞皮、甘松;⑧心悸明顯者,加龍齒、沉香、柏子仁、珍珠粉;⑨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術、焦山楂等。
【專藥選用】
1.穩心顆粒沖劑 [山東荷澤制藥廠.衛藥準字(1995)Z-47號]
主要成分:黨參、黃精等。
功用與藥理:益氣養陰,定悸復脈,活血化瘀。藥理實驗表明,本品可改善微循環,增強心肌收縮力,對心律失常有較好的調節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3g~6g,每日3次,開水沖服。
2.復脈定沖劑 [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制藥廠.衛藥準字(1992)Z-03號]
主要成分:黃芪、遠志、桑椹等。
功用與藥理:補氣活血,寧心安神?,F代研究證明,本品能對抗腎上腺素、氯化鋇和烏頭堿引起的大鼠實驗性心律失常;能預防氯化鈣所致大鼠室顫和氯仿所致的小鼠室顫;能減輕結扎大鼠冠脈后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時室性異位節律的嚴重程度,能增加腦、冠脈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能增強細胞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補氣和補血作用。此外尚有明顯的鎮痛、鎮靜和一定鎮驚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3g~6g,每日3次,口服,連用3周。
3.刺五加注射液 [黑龍江完達山制藥廠.黑衛藥準字(1993)0038號]
主要成分:刺五加。
功用與藥理:活血化瘀,養心通脈。本品具有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此外尚能清除羥基自由基和超氧陰離子,顯著提高人體超氧岐化酶水平,防止再灌注損傷,有利細胞代謝。
用量與用法:每次5ml~1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鹽水中靜滴,每日1~2次。
【西醫藥治療】
1.病因治療 如室性早搏因洋地黃中毒所致者即刻停藥,并給氯化鉀及苯妥因鈉;風濕性心臟炎用腎上腺皮質素;Q-T延長綜合征及二尖瓣脫垂所致可給β阻滯劑;缺氧、代謝及電解質紊亂者及時糾正;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致Ⅲ度房室傳導阻滯也用激素治療。
2.藥物治療?、偈倚栽绮珒嚎剖走x心律平,起效快,副作用輕,4mg~6mg/kg.次,每日3~4次,口服。療效穩定3~6月后劑量減半,總療程6~12月。氟卡胺也是當前高效,安全藥物之一,60mg~100mg/m2 .d,分2次服,3日達最大效應后遞加10%,達150mg/m2 .d。②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首選洋地黃制劑或心律平,其次是異搏定(心衰、休克者慎用,<6月禁用)或胺碘酮。③房室傳導阻滯:心率<45次,給阿托品或654-2、異丙腎上腺素。
3.非藥物治療 難治、反復發生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可用電擊復律,或射頻消蝕;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可安裝臨時或永久起搏器等。
參 考 文 獻
1 崔志清,等.加味炙甘草湯注射液對大鼠實驗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13(7):423.
2 鄧曉玲.保心湯合參麥注射液治療心律失常32例體會.中國中醫急癥,1996;5(2):73.
3 魏執真,等.調脈湯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研究.中國醫藥學報,1992;7(3):142.
4 周云宵,等.三參穩律湯治療早搏的臨床及實驗觀察.中醫雜志,1991;32(11):20.
5 劉雄.轉律合劑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國中醫急癥,1996;5(4):153.
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兒最常見的心臟病。其發病率約占出生嬰兒的0.8%,其中60%于<1歲死亡。發病可能與遺傳尤其是染色體易位與畸變、宮內感染、大劑量放射性接觸和藥物等因素有關。隨著心血管醫學的快速發展,許多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得到準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病死率已顯著下降。
【辨病】
本病以青紫、氣短或喘鳴、易疲乏、動則更甚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血瘀”、“虛勞”、“喘證”、“心悸”等范圍。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母親孕期感受風濕熱毒,或服藥損傷胎兒所致。病機關鍵為心腎不足,氣滯血瘀;病位在心,與腎關系密切。
【診斷要點】
癥狀輕重取決于心臟缺損口大小和分流量多少,輕微者臨床可無明顯癥狀。
1.呼吸系統癥狀 肺血增多者常有反復呼吸道感染史;肺血減少者呼吸短促費力;肺動脈高壓者活動后心悸,氣急。
2.心力衰竭 多見于嬰兒,體重不增,喂哺困難,虛弱,呼吸困難,心動過速,肝腫大等。
3.青紫 常見于左向右分流者,中心性青紫吸氧不能緩解。組織長期缺氧可致生長發育遲緩,活動耐力減退。
4.體征 可見胸部畸形,心尖搏動彌散。心臟雜音多位于胸骨左緣2~4肋間。P2 ↑提示肺動脈高壓,P2 ↓可能有右室流出道或動脈瓣狹窄。動脈導管未閉有水沖脈,主動脈縮窄可見下肢脈搏微弱。
5.X線檢查、心電圖能了解心臟形態、位置、傳導情況而有助于診斷。超聲心動圖、心導管造影是確診的主要依據。
6.常見有動脈導管未閉、房隔缺損、室間隔缺損、法樂四聯征等。
【專方辨證論治】
1.強心靈
組成與用法:人參5g,黃芪15g,制附子5g,北五加皮3g,丹參15g,川芎5g,麥冬15g,五味子4.5g,葶藶子8g,澤瀉15g,豬苓15g。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溫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溫陽益氣,化瘀行水。方中有君藥人參、制附子益氣溫陽,以治其本;臣藥黃芪、五加皮、丹參補益五臟,通利血脈,標本兼治;佐藥葶藶子、豬苓、麥冬等育陰利水;使藥五味子能補能斂,引諸藥入心。藥理研究證實,人參、附子、五加皮、葶藶子均具有強心作用;丹參等活血藥擴張血管,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環。葶藶子、豬苓、澤瀉利尿,減輕心臟負荷。實踐觀察表明,本方不僅改善心功能狀態包括臨床癥狀、左室收縮、舒張功能和神經內分泌指標,并可大大降低洋地黃的毒副作用,故為臨床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以心衰為主要表現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
2.振心復脈湯
組成與用法:桂枝6g,炙甘草15g,太子參10g,大棗5枚,茯苓10g,茯神6g,遠志4g,龍骨20g,牡蠣20g,珍珠母20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50ml,分2次溫服,2月為1療程。
功用評述:通陽補氣,安神復脈。方中太子參、桂枝、炙甘草益氣溫陽,通利心脈,能增加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茯神、遠志、龍骨、牡蠣、珍珠母鎮靜安神,能降低異位節律點的自律性,糾正異常搏動。諸藥共用,能改善心肌血氧供應,增強心泵功能,促進傳導,抑制異位節律,對心率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可用于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
3.佛手瓜蔞湯
組成與用法:岷當歸15g,川芎6g~12g,瓜蔞6g,薤白6g,半夏6g,丹參9g,片姜黃6g,甘草6g。文火緩煎,每日1劑,3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養血活血,通陽豁痰。方中岷當歸系甘肅岷縣特產,為當歸之上品,配合川芎養血活血,具化內臟瘀滯之功,丹參助之;瓜蔞、薤白、半夏通陽豁痰,姜黃助之;甘草和諸藥而緩疾痛。諸藥合用,使氣血充沛,胸府清朗,諸癥銳減。適用于先天性心臟病血虛而致瘀痰凝滯之證。
4.補腎活血方
組成與用法:丹參15g,生地10g,山萸肉10g,女貞子10g,仙靈脾10g,仙茅6g,杜仲10g,川芎6g,桃仁6g,紅花6g,三七3g(沖)。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溫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滋陰補陽,活血化瘀。臨床觀察表明,本方能使血液流變學異常指標明顯改善,優于對照組(P<0.1),使血漿SOD升高,LPO降低,能對抗機體的過氧化反應,擴張血管,改善心肌血供,增加心肌營養,從而改善臨床癥狀與體征。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在于心腎不足,氣滯血瘀所致,治療當以補心益腎,活血化瘀為***。臨床所見各有側重,故應酌情選方用藥。方一主用溫陽益氣之藥,輔佐化瘀利水之品,能迅速改善心功能狀態,緩解癥狀,對本病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尤為適宜。方二在益陽補氣基礎上,重用安神復脈之味,可用于本病患兒心律失常時的治療。方三以佛手散與薤白白酒湯組合成方,重用岷當歸以養血活血為主,通陽豁痰為輔,對本病以血虛導致瘀痰凝滯證候頗能見效。方四以補腎活血立方,調補陰陽,標本兼治,可作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平時調養的通用方劑。以上各方同中有異,臨床應用不可膠柱鼓瑟,而應視其兼癥不同加減用藥:①心悸乏力者,酌加紅參、琥珀、生黃芪;②咽干舌紅者,加黃芩、知母;③胸悶隱痛者,加莪術、木香;④舌光滑者,加黃精、女貞子;⑤苔厚膩者,加膽南星、石菖蒲、滑石等。
【專藥選用】
1.補心氣、滋心陰口服液 [湖北省咸寧制藥廠.藥衛準字(1991)Z-76.77號]
主要成份:黃芪、麥冬等。
功用與藥理:補益心氣,滋養心陰。研究表明,本品主要能影響血液流變學,擴張冠脈,增加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此外還能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用于本病證屬氣陰不足者。
用量與用法: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2.生脈注射液 [四川宜賓制藥廠.川衛藥準字(1989)-4870號]
主要成分:紅參、麥冬、北五味子。
功用與藥理:益氣養陰,斂汗生脈,止渴固脫。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本品能增加冠脈血流量和心肌營養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調整心肌代謝,降低心肌耗氧量和耗能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左心功能而具強心作用;且能迅速而全面地改善血流動力學參數,而具抗失血性休克作用。此外尚能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活力。
用量與用法:每次10ml~20ml,加入2~4倍量的5%或10%葡萄糖液靜滴,每日1次。
3.活心丹 [《全國中成藥產品集》]
主要成分:麝香、蟾蜍、附子、紅花、人參、珍珠等。
功用與藥理:清心安神,鎮靜開竅。本品具有抗心肌缺血,耐常壓缺血氧,降低血液粘滯性及鎮靜作用。動物實驗證實,本品對垂體后葉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能對抗心電圖缺血性T波改變,延長動物存活時間,此外還可使心率減慢。
用量與用法:每次1丸,每日1次,溫開水送服。
【西醫藥治療】
1.內科治療?、僖话阒委煟嚎刂苹顒恿?,合理安排生活制度,注意補鐵,按期接種疫苗,防治感染。高熱、吐瀉患兒應及時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②防治合并癥:充血性心力衰竭應積極治療,為手術糾正畸形創造條件。有缺氧發作應即吸氧,可予嗎啡鎮靜,靜注50%碳酸氫鈉3ml~5ml/kg和心得安0.1mg~0.2mg/kg,或口服心得安0.5mg~1mg/kg,每日3次,預防復發。未成熟兒早期動脈導管未閉用消炎痛,初劑0.2mg/kg,第2、3劑出生<48小時用0.1mg/kg,2~7日用0.2mg/kg,>8日用0.25mg/kg,每12小時1次,共3次。
2.外科治療 包括動脈導管結扎術、房室間隔缺損修補術及其他根治或姑息手術等。
參 考 文 獻
1 林慧娟,等.強心靈流浸膏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8):468.
2 魏漢林.振心復脈湯治療室性早搏64例.中醫雜志,1995;36(11):669.
3 夏永潮.佛手瓜蔞湯治療缺血性心臟病.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12):742.
4 張福生,等.補腎活血法治療缺血性心臟病52例.浙江中醫雜志,1996;31(5):198.
5 張梓荊.實用中西醫結合兒科學.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234.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又稱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是急性風濕性心臟炎反復發作所致的心臟器質性瓣膜損害。在兒童時期,慢性心臟瓣膜病形成后仍可有活動性風濕及心臟炎的反復發作。據國內研究分析,二尖瓣病變約占70%~90%,合并主動脈瓣病變約10%~25%,單純主動脈病變僅2%~5%。本病為≥5歲小兒常見的后天性心臟病之一。其防治首先應當積極控制風濕熱及預防風濕活動,以免病變繼續惡化。
【辨病】
本病以心悸、喘息、水腫、咯血、紫紺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心痹”、“心悸”、“水腫”、“喘證”等范圍。病因多為外感風濕邪毒,內舍于心,或久病失治,邪毒入心所致。病機關鍵為氣陰虧虛,濕飲瘀阻,心陽不振;病位在心,與肺、脾、腎關系密切。本病大都呈現本虛標實,且以標實為主。
【診斷標準】
1.病史?、倏捎酗L濕熱或咽炎、扁桃體炎史。②勞累后心慌氣短,活動受限。③可出現心衰現象,與氣候變化、勞累、感冒等誘因有關。④可有動脈栓塞史。
2.體征?、佟岸獍昝嫒荨?。②心濁音界正常或擴大。③心尖部可觸及舒張期震顫。④心臟各瓣膜區可聞及病理性雜音或有心律失常。
3.心臟X光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可明確診斷及確定病情輕重、心功能情況。
4.抗風濕治療后病情好轉。
【專方辨證論治】
1.清熱化瘀方
組成與用法:金銀花15g,黃芩10g,石膏2g,桂枝6g,白芍10g,防風6g,茯苓6g,澤瀉10g,桃仁6g,紅花6g,丹皮6g,山梔6g,茅根15g。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溫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清熱利濕,祛風活絡。方中銀花、石膏清熱解毒,瀉火除煩,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致病菌,使血沉下降或恢復正常。桂枝溫通心陽,合白芍調和營衛,擴張外周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防風、茯苓、澤瀉、茅根等疏風清熱利濕;桃仁、紅花、丹皮涼血活血通絡。諸藥合用,調和營衛以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用于本病濕熱蘊結、遏阻心脈的治療頗有效驗。
2.活血養心湯
組成與用法:當歸6g,赤芍8g,柏子仁10g,川芎6g,白術6g,陳皮6g,紅花6g,黃芪15g,黨參12g,茯苓12g,炒棗仁12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3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益氣活血,養心寧神。方中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黨參、黃芪大補元氣,改善心臟功能;柏子仁、棗仁養心安神,提高耐缺氧能力;茯苓滲濕利水,減輕心臟負荷。合而用之,有益心氣,補心血,寧心神,通心脈等作用,用治風濕性心臟病氣虛致瘀者總有效率達91.6%。
3.扶陽蠲濕通痹湯
組成與用法:制附子(先煎)6g,羌活6g,干姜6g,肉桂1g,全蝎(酒洗)1g,桑寄生10g,蜈蚣(酒洗)1條。每日1劑,分3次服,10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扶陽通絡,祛濕蠲痹。方中附子、干姜、肉桂振奮心陽,溫通心脈;羌活、寄生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全蝎、蜈蚣搜風通絡,祛濕蠲痹。藥理研究表明,羌活所含揮發油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狀態,對烏頭堿所致心律失常有明顯對抗作用。動物實驗證實,蜈蚣對豚鼠離體心房肌肉收縮力有增強作用,其提取物可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質的作用。諸藥合用,扶陽氣,除風濕,蠲痹通脈,使心陽敷布,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則諸癥減輕。
4.通絡活血方
組成與用法:丹參10g,當歸6g,赤芍6g,紅花6g,川芎6g,桃仁6g。每日1劑,4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活血化瘀,養血復脈。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為活血化瘀要藥;當歸、丹參可養血活血以復脈。有報道,赤芍能增強冠脈血流量,擴張血管,并有解痙,鎮靜,抗炎等作用;當歸、川芎活血通經,能擴張冠脈,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強纖維蛋白溶酶活性,改善心肌缺血,營養心肌小血管。臨床觀察表明,經本方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有明顯降低(P<0.05),有助于改善風濕性心臟病癥狀、體征和血流動力學狀況。
5.抗心衰合劑
組成與用法:黨參10g,黃芪10g,制附子3g,桂枝6g,川芎6g,雞血藤10g,白茅根15g,茯苓6g,葶藶子10g,桑白皮6g。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方中黨參、黃芪補益心氣,與附子、桂枝共用可振奮心陽,溫通心脈;雞血藤、川芎、茅根活血利水,通調水道,改善血循環,減輕心臟負荷;茯苓、桑白皮、葶藶子強心瀉肺,以逐水飲,有利于糾正心力衰竭。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在于氣陰虛弱,濕飲瘀阻,心陽不振所致,治療***應以補益氣陰,活血利水,通陽復脈為主,并視陰陽偏頗、邪正盛衰、臟腑經絡的不同酌情選方遣藥。方一重用清熱利濕,散風活絡,強調清經驅邪調營衛,適用于本病濕熱蘊結、遏阻心脈證候的治療,對非瓣膜受損階段療效尤佳。方二以益氣活血、養心寧神組合成方,對本病氣虛致瘀、心神不寧較為適宜。方三注重使用蟲類藥搜邪通絡,通陽蠲痹,用于風寒濕邪直入心臟,痹阻心脈而致本病者臨床療效顯著。方四運用活血化瘀配合養血復脈,臨床側重于治療風心并發腦栓塞患者,效果較為滿意。方五從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立方,能有效地糾正心衰,故針對性地用于治療風心而致心衰患兒。以上諸方同中有異,臨床應用可視其輕重緩急,隨癥加減用藥:①心悸不寧者,去附子,加麥冬、遠志;②咯血者,去附子、紅花,加三七、蒲黃炭、大薊;③咳嗽者,加百部、紫菀、車前草;④痰黃艱咯者,加魚腥草、冬瓜仁、瓜蔞皮;⑤痰多易咯者,加半夏、陳皮;⑥喘逆氣急者,加葶藶子、蘇子;⑦胸悶心痛者,加降真香、烏藥、薤白;⑧腹脹者,加檳榔、木香;⑨腫甚者,加澤瀉、車前子、五加皮;⑩紫紺痞塊者,加三七、西紅花、炙鱉甲;⑾脾虛夾濕者,加黨參、千斤拔、蠶砂;⑿陰血虛者,加生地、玄參、雞血藤等。
【專藥選用】
1.參附強心丸 [天津達仁堂制藥廠.衛藥準字(1989)Z-10號]
主要成分:人參、附子、桑白皮、豬苓、葶藶子等。
功用與藥理:補脾益氣助陽,強心利尿。方中人參益氣復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振奮脾胃功能,生津安神;附子溫運中焦,祛寒散邪,回陽救逆;桑白皮瀉肺火,降肺氣,利水消腫;豬苓利水滲濕;葶藶子瀉肺降氣逐痰飲,利水消腫。用治本病心腎陽衰者。
用量與用法:每次6g,每日2~3次,口服。
2.補心氣口服液 [湖北省咸寧制藥廠。衛藥準字(1991)Z-77號]
主要成分:黃芪、人參、石菖蒲、薤白。
功用與藥理:補氣養血安神。實驗研究證實,黃芪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對體液、細胞免疫和免疫調節等有增強作用。本品具有抗冠狀動脈痙攣與抗心肌缺血等作用,適用于本病心氣虛損型。
用量與用法: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
3.心通口服液 [山東魯南制藥廠.衛藥準字(1992)Z-74號]
主要成分:黃芪、麥冬、葛根、丹參、海藻等。
功用與藥理:益氣養陰健脾,軟堅化痰利尿。研究表明,本品口服后能減輕心肌缺血程度,縮小梗塞范圍,對二磷酸腺苷所誘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還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適用于本病氣陰兩虛、痰瘀交阻型。
用量與用法:每次5ml,每日2~3次,口服。
【西醫藥治療】
1.積極控制及預防風濕活動,可用長效青霉素、阿司匹林,連續6~12周,限制體力活動。
2.如有心肌炎可用潑尼松治療,療程2~3月;心功能不全可用地高辛、速尿、吸氧等治療;心絞痛可給消心痛;心房纖顫可考慮小劑量西地蘭甚至電轉復,復律后心率仍較快者可加用β阻滯劑或鈣阻滯劑。
3.手術療法 慢性瓣膜病的根本解決有賴于外科手術治療,多在青少年或成人階段且風濕靜止時期施行瓣膜切除或置換術等。
參 考 文 獻
1 譚福元.風濕性心臟病論治心得.中醫雜志,1993;34(3):143.
2 李宜方.活血養心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60例.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1(5):372.
3 張金淼,等.風濕性心臟病33例分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998;5(8):30.
4 范國安,等.中西藥綜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并發腦栓塞患者療效觀察.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8;5(7):296.
5 劉玲俐,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衰.吉林中醫藥,1994;(6)11.
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細菌等致病原感染引起的心臟內膜炎癥。臨床以全身感染、心臟病變和栓塞表現為特征。病原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占首位。由于聯合大劑量抗生素的應用,大部分病人均能存活。
【辨病】
本病以發熱、心悸、胸痛、瘀點或痞塊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溫病”、“胸痹”、“心悸”等范圍。病因多為素體虛弱,溫熱侵襲所致。病機關鍵為邪毒舍心,瘀滯脈絡;病位在心,與肺、脾關系密切。臨床多呈正虛邪實、虛實夾雜證。
【診斷標準】
1.原有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者,出現不明原因發熱>1周,應懷疑本病。如兼有貧血,脾腫大,杵狀指(趾),內臟和皮膚周圍栓塞等征象以及心臟雜音改變,應考慮本病。
2.血培養致病菌呈陽性,必要時做骨髓培養、動脈血培養及尿培養。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白細胞中度升高。血沉加快。
3.超聲心動圖除原發心臟病表現外,還可顯示心瓣膜或心內膜有贅生物。
【專方辨證論治】
1.清瘟敗毒飲加減
組成與用法:水牛角6g,石膏20g,生地6g,苦參10g,黃連6g,山梔6g,黃芩6g,淡竹葉9g,赤芍6g,丹參10g,白蘚皮6g,地膚子6g,榕樹須10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7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清解溫毒,涼血散瘀。方中石膏、黃連、黃芩、山梔瀉火解毒,直清里熱;水牛角、生地養陰涼血;赤芍、丹參行血活血,以散其瘀?,F代藥理分析表明,苦參不僅能對各種致病菌有抑制及顯著抗炎作用,同時能降低異位節律點及消除折返沖動?;钛鏊幠軘U張冠脈及外周血管,改善血循環,有利于抗心肌缺血。白蘚皮堿能使心肌張力增加,提高心臟每搏輸出量;其所含茵芋堿更能擴張冠脈,增強腎上腺素對血壓的影響。地膚子除有不同程度抗菌外,還具有利尿作用而減輕心臟負荷。諸藥合用相輔相成,能迅速改善臨床癥狀和心功能狀態。
2.寬胸清通飲
組成與用法:板藍根15g,銀花10g,丹參6g,川芎6g,赤芍6g,薤白6g,瓜蔞10g,麥冬10g,炙甘草6g。文火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溫服,每日1劑,12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清解寬胸,化瘀通絡。方中板藍板、銀花清熱解毒,抗菌抗炎;丹參養血活血,疏通血脈,改善血供,減少心肌耗氧量;薤白、瓜蔞寬胸利氣,豁痰開結;麥冬養陰清心除煩;川芎、赤芍活血通經止痛。合而用之,使邪毒清,心悸平,氣血通暢,胸府清曠,則諸癥得減。
3.普濟消毒飲化裁
組成與用法:黃芩、山梔、牛蒡子、僵蠶、麥冬各6g~9g,陳皮、連翹、桔梗各5g~8g,甘草、薄荷各5g,玄參、銀花、板藍根各15g。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清熱解毒,疏風祛邪。黃芩、山梔清瀉心肺熱毒;玄參、麥冬滋養心陰,并清營熱;銀花、連翹、板藍根、牛蒡子、甘草解毒清熱;薄荷、僵蠶疏風透邪;陳皮理氣化滯;桔梗開泄上焦。諸藥相伍,可用于治療風熱邪毒上受、逆傳心包所致感染性心內膜炎者。
4.秦艽鱉甲散加減
組成與用法:秦艽10g,炙鱉甲10g,知母6g,生地6g,當歸6g,地骨皮6g,丹皮6g,柴胡3g,白薇6g,青蒿3g,烏梅6g。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滋陰清熱,活血涼血。方中鱉甲、知母滋陰清熱;當歸補血和血;柴胡、秦艽透邪解肌退熱;青蒿、地骨皮清熱除蒸;烏梅斂陰止汗;丹皮、生地滋陰涼血。藥理分析表明,青蒿、地骨皮、知母、秦艽、柴胡等均有明顯的解熱和抗炎作用,當歸也有鎮靜、抗菌抗炎作用;烏梅對各種細菌有抑制效果,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鱉甲則有助于改善慢性消耗性疾病機體的功能和病理狀態。全方可使心陰得養,虛熱得清,氣血調暢,陰陽平和。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為邪毒舍心,瘀滯脈絡所致,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化瘀通絡為***。由于臨床所見輕重緩急各有不同,當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合理選方遣藥。方一重在清解溫毒,涼血散瘀,用治本病熱陷心營,氣營兩燔證候療效頗著。方二以清熱解毒,寬胸活絡為主要組成部分,對邪毒痰瘀,內羈心脈而致本病者尤為適宜。方三清熱解毒為主,疏風透邪為輔,適用于本病初起由風熱邪毒上受,逆傳心包所致者。方四在滋陰清熱基礎上,伍入涼血活血之品,是本病恢復期陰虛熱戀者的有效方劑。以上諸方同中有異,臨床上應視其兼癥不同加減用藥:①咳嗽胸痛咳血者,酌加柴胡、郁金、茜草、仙鶴草;②斑疹隱現者,加水牛角、赤芍、生蒲黃;③發斑吐衄者,加大小薊、槐花、生側柏、藕節;④脅下痞塊者,加莪術、馬鞭草、蘇木;⑤神昏驚厥者,可加羚羊角、鉤藤、紫雪散等。
【專藥選用】
1.清開靈注射液 [山西太行制藥廠.晉衛藥準字(1996)第053085號]
主要成分:牛黃、金銀花、梔子、黃芩、水牛角、珍珠母、板藍根等。
功用與藥理:清熱解毒,化痰通絡,醒神開竅。本品所含主要有效成分藥理顯示其能改善心腦循環,抑制病毒復制,對細菌內毒素引起的家兔有解熱作用,可用于熱毒熾盛型患者的治療。
用量與用法:每次2ml,肌注;或每日10ml~20ml,加入靜滴。
2.脈絡寧注射液 [南京金陵制藥廠.蘇衛藥準字(1985)1776-1號]
主要成分:牛膝、金銀花、玄參等。
功用與藥理:養陰清熱,活血化瘀。現代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提高患者纖溶活性和改善血液易凝狀態,改善微循環障礙,調節細胞免疫功能,具有抗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并有明顯擴張動脈效果,保護心腦組織,對缺血性損傷、心臟冠脈栓塞有顯著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1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鹽水250ml內靜滴,每日1次。
【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加強營養,維護水、電解質平衡,酌情給予少量多次輸血、血漿和免疫球蛋白。
2.抗生素治療 聯合大劑量應用抗生素,療程4~6周。一般首選青霉素,以后參考血培養及藥敏再作更改。常用抗生素還有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頭孢唑啉、頭孢呋肟、頭孢他定、二性霉素等。
3.手術治療 內科治療無效,可行切除贅生物并做瓣膜修補或置換術。
參 考 文 獻
1許映卿.中醫藥治療小兒真菌性心內膜炎臨床觀察.實用醫學雜志,1997;13(5):343.
2 李俊德,等.當代專科專病及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精要.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419.
3 江育仁,等.實用中醫兒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00.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VMC)系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炎性病變,是兒科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與病毒及其毒素直接損害心肌,或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和脂質過氧化造成心肌損傷等有關。臨床表現輕重懸殊,病程長短不等,預后大多良好,但也可致心力衰竭和阿斯綜合征,或病變遷延不愈,心臟肥大呈慢性心肌病過程。
【辨病】
本病以心悸、胸悶胸痹或頭暈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心悸”、“胸痹”、“溫毒”等范圍。病因多為外感溫熱毒邪所致。病機關鍵為熱毒淫心,氣陰兩虛;病位在心,與肺、脾關系密切。
【診斷標準】
1.主要指標?、偌甭孕墓δ懿蝗蛐哪X綜合征。②有心臟擴大、奔馬律或心包炎表現之一(臨床、心電圖、X線、超聲心動圖)。③心電圖有明顯心律失常(除單源性早搏以外的異位節律、傳導阻滯)。④發病1月內血清CK~MB增高。⑤心臟同位素掃描發現異常。
2.次要指標?、侔l病同時或前1月內有病毒感染史。②有明顯乏力、蒼白、多汗、心悸、氣短、胸悶、頭暈、心前區不適、手足涼、肌痛或腹痛,嬰兒有拒食、發紺(至少2項)。③心尖區S1 明顯低鈍,安靜時心動過速。④心電圖除明顯心律失常,ST-T改變及房室增大以外,有輕度異常。⑤發病數月內血清LDH、2-HBDH或AST增高。
以上主要指標2項,或1項加次要指標2項(含④項),可做出臨床診斷。
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測有助于確診。
【專方辨證論治】
1.柴琥清心飲
組成與用法:柴胡10g,黃芩6g~9g,人參6g~9g,半夏6g~9g,炙甘草3g,瓜蔞6g~9g,連翹6g~9g,琥珀3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1月為1療程。
功用評述:疏利三焦,清心解毒。方取小柴胡湯加味而成。研究表明,小柴胡湯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可以改善病毒所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本方通過調整T細胞免疫功能而改善病毒所致心肌細胞損傷。臨床上隨著心悸、胸悶癥狀的改善,左室射血分數(EF)和短軸縮短率(FS)均有明顯上升且優于對照組(P<0.01)。同時,患兒外周血CD3 和CD4 /CD8 比值趨于正常。觀察結果表明,本方是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較好方法,其中改善左心功能和調節T細胞免疫是其重要的作用機制。
2.補氣活血湯
組成與用法:黃芪10g~20g,黨參5g~10g,黃精10g~15g,麥冬10g~15g,丹參5g~10g,澤蘭10g~15g,苦參5g~10g,甘草10g~15g。每日1劑,分2~3次服,4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益氣活血。方中黃芪、黨參、黃精補益脾肺之氣,丹參、澤蘭活血化瘀,寓活血于補氣之中,改善氣血運行。臨床總有率達95.10%,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藥理分析顯示,黃芪、丹參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明顯改善異常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抑制血小板凝聚,二者協同作用可改善微循環,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達到保護心肌作用。此外,黃芪尚能提高硒的吸收率,誘生干擾素,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麥冬可提高NK細胞活性。說明補氣活血方可以調節心肌炎患者細胞免疫功能,臨床效果滿意。
3.清心解毒湯
組成與用法:銀花15g,連翹15g,大青葉15g,川黃連6g,赤芍6g,生地6g,玄參10g,甘草6g。上藥清水緩煎,取汁150ml,早晚分服,每日1劑,3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清熱,解毒,養陰。方中銀花、連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不同程度地抑殺病原菌;赤芍活血行血,改善血液循環;生地、玄參、甘草養陰清熱,瀉火解毒,有顯著的強心功能并直接作用于心?。淮笄嗳~還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促進心肌細胞代謝,有利于心肌細胞的恢復。臨床上用于疫毒型患者有效率達94.91%,與對照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1)。經本方治療后,熱毒清,氣陰復,血脈通,從而有效地控制病情。
4.補氣養血湯
組成與用法:生黃芪20g,炙甘草25g,黨參(或太子參)10g,麥冬10g,五味子5g,生地15g,當歸10g,白芍10g,茯苓15g,丹參20g,桂枝2.5g,苦參15g,板藍根20g,阿膠5g(烊化),生姜5g,大棗5枚。每日1劑,清水煎,分2次服,1月為1療程。
功用評述:補氣養血,解毒化瘀。方中炙甘草、生黃芪、黨參、大棗補氣;生地、當歸、白芍、阿膠補血;麥冬、五味子養陰;桂枝、生姜壯心陽,通血脈;茯苓寧心運脾;丹參活血化瘀;板藍根、苦參清心解毒。諸藥合用,益心氣,補心血,寧心神,化瘀滯,通血脈,解熱毒,有扶正祛邪,調養心脈的功效。經本方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達98%,心電圖異常消失率為89.43%,均優于對照組(P<0.01)。且使患兒血清IgA、IgG、C3 降低,T細胞絕對數升高。
5.通脈養心合劑
組成與用法:當歸15g,姜黃6g,赤芍10g,山楂15g,降香6g,三七6g(沖服)。上藥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溫服,每日1劑,4~8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活血化瘀,養心通脈。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對病毒感染培養乳鼠心肌細胞具有明顯保護作用,且能對抗病毒,減輕病毒所致心肌細胞的炎癥和水腫,促進心肌細胞功能的恢復,提高心肌收縮功能。臨床觀察證實,該方用治小兒慢性遷延性病毒性心肌炎,在消除癥狀、體征,縮小心胸比率,恢復心電圖異常,改善左心功能諸方面均明顯優于西藥組(P<0.005~0.05)。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為熱毒淫心,氣陰虧虛所致,故治療***當以祛邪扶正為主,急性期清熱解毒,益氣養心,恢復期逐痰祛瘀,補心安神,并視其標本虛實的不同酌情選方遣藥。方一強調疏利三焦,清心解毒,適用于本病初起痰濕邪毒內舍心脈者。方二重用益氣養血,參以活血利水,寓活血于補氣之中,對伴有心衰的心肌炎較為適宜。方三以大量清熱解毒藥為組成部分,尤適用于疫毒型心肌炎患兒。方四以補氣養血為主,解毒化瘀為輔,對氣陰虧虛為本,邪毒內侵為標的證候療效顯著。方五側重活血化瘀,養心通脈,可作為治療小兒慢性遷延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礎方。以上諸方同中有異,臨床應用尚須謹守病機,隨癥加減大致如下:①胸悶心痛者,酌加薤白、瓜蔞、琥珀;②自汗惡風者,加防風、生黃芪、連翹;③四肢清涼者,加桂枝、熟附子、白芍藥;④失眠頭暈者,加夜交藤、合歡花、龍骨;⑤納呆肢乏者,加佛手、谷芽、太子參;⑥頭疼口苦者,加鉤藤、菊花、赤白芍;⑦唇紫心煩者,加西紅花、琥珀、柏子仁;⑧腹脹喘腫者,加防己、葶藶子、大腹皮等。
【專藥選用】
1.雙黃連粉針劑 [哈爾濱中藥二廠.衛藥準字(1994)Z-73號]
主要成分:連翹、金銀花、黃芩等。
功用與藥理:清熱解毒?,F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明顯抗病毒及抗脂質過氧化作用,誘發γ干擾素,激活T淋巴細胞,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從而起到保護心肌作用。不失為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藥物,值得推廣使用。
用量與用法:每日60mg/kg,肌注或靜滴,連用2周。
2.燈盞花素注射液 [云南生物制藥廠.滇衛藥準字(1993)621787號]
主要成分:燈盞花所含植物黃酮類。
功用與藥理:活血行血。藥理研究證實,本品具有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能保護小鼠常壓耐缺氧作用,且能增加豚鼠離體心臟冠脈流量等作用,在恢復或重建缺血肢體的血運方面效果顯著。
用量與用法:每次2ml,每日2次,肌注,或每次5ml~10ml,用5%~10%GS液稀釋后靜滴,每日1次。
3.生脈膠囊 [廣東環球大冢制藥有限公司.ZZ-3299-粵衛藥準字(1996)第625069號]
主要成分:人參、麥冬、五味子。
功用與藥理:益氣復脈,養陰生津。研究證實,本藥能增強心臟泵血功能,增加心輸出量,并可使外周阻力輕度下降,不增加耗氧量,改善心肌微循環,保證心肌供氧平衡,具有明顯強心、抗缺氧作用,且能強烈興奮網狀內皮系統吞噬活性,對多種實驗性休克都有保護效果。此外,尚有雙向調節血壓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1~3粒,每日3次,口服。
【西醫藥治療】
1.休息 急性期臥床休息,至少熱退后3~4周,心功能不全或心臟擴大者更強調絕對臥床,休息時間≮6月。
2.抗生素 急性期癥狀顯著者用病毒唑等,合并細菌感染者用青霉素7~10日。
3.保護心肌藥物?、俅髣┝烤S生素C,100mg~200mg/kg?d,用葡萄糖液稀釋成10%-25%溶液靜注,每日1次,療程1月;②心肌代謝酶活性劑:1,6-二磷酸果糖(FDP)0.7ml~1.6ml/kg(<2.5ml/kg),輸注速度為10ml/min,每日1次,療程1~2周;輔酶Q10 ,每次5mg,肌注,療程>3月。③極化液。
4.腎上腺皮質素 可用于心源性休克、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或其他嚴重心律失常、難治性心力衰竭者,地塞米松0.2mg~0.4mg/kg?d靜滴,病情好轉后改服強的松,3~4周后減量,維持6月。
5.對癥治療 糾正心律失常,抗心源性休克,治療心力衰竭等。
參 考 文 獻
1 王雪峰,等.柴琥清心飲為主對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左心功能及外周血T細胞亞群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2):73.
2 朱紅赤.補氣活血湯治療小兒心肌炎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1):49.
3 陳寶義,等.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法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研究.中國醫藥學報,1993;(5):207.
4 王常勇,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7):436.
5 胡思源,等.通脈養心合劑治療小兒慢性遷延性病毒性心肌炎.中國醫藥學報,1996;(3):27.
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
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又名心內膜硬化癥,是小兒原發性心肌病中較常見的一種。其主要病變為心內膜彈力纖維及膠原纖維增生,以累及左室及左房為主。多見于<1歲的嬰兒,常因呼吸道感染誘發心力衰竭。病因未明,可能與病毒感染、缺氧、纖維素沉積等有關。由于診斷水平提高和處理及時,預后已有明顯改善。
【辨病】
本病以氣急、干咳、煩躁、蒼白、多汗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喘癥”、“心悸”等范圍。病因多為先天不足,外邪直中等所致。病機關鍵為心腎虛衰,痰瘀心絡;病位在心,與肺、脾、腎關系密切。
【診斷標準】
1.大多在生后6月內發生心力衰竭,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誘發。對洋地黃類藥物雖然敏感,但心力衰竭常較頑固,易反復加重。
2.心音區飽滿,心界向左擴大,心尖搏動減弱,有時可聞及奔馬律,大都無雜音,少數有提示二尖瓣關閉不全的Ⅲ級雜音。
3.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專方辨證論治】
1.活血養心方
組成與用法:黃芪10g,丹參10g,炙甘草10g,冬蟲夏草10g,五味子10g,黃精10g,當歸6g,紅花6g,赤芍6g,鱉甲6g,苦參8g。每日1劑,分2次服用,<6歲用量酌減。根據病情療程可為1~2年。
功用評述:養心活血,軟堅散結。方以黃芪、黃精、蟲草等益氣養陰以扶正,配伍當歸、丹參、紅花、赤芍補血活血,祛瘀通絡以養心,參入鱉甲、苦參滋陰清熱,軟堅散結。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作用顯著,能有效地抑制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增生,調節免疫功能,保護心肌細胞,改善心功能。
2.苓桂術甘湯加味
組成與用法:茯苓20g,桂枝3g,白術6g,甘草5g,薏苡仁20g,葶藶子6g,丹參10g,生蒲黃10g(布包),益母草6g,大腹皮10g,佛手6g。清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3月為1療程。
功用評述:利水滲濕,活血通絡。方以苓桂術甘湯溫化膀胱之氣,以利水道;丹參、蒲黃、益母草化瘀通絡,使瘀血化則脈絡通暢,心肌得氣血所養,而恢復正常功能;薏苡仁、葶藶子、大腹皮滲濕下氣消腫。經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本方用治瘀水(痰)互結,痹阻心絡者,每收良效。
3.補心化瘀湯
組成與用法:人參6g,川芎10g,五味子6g,麥冬10g,黃芪15g,制附片6g,丹參12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10~14日。
功用評述:益氣溫陽,活血化瘀。研究表明,人參能提高心肌細胞耐缺氧能力,保護受損心肌,從而使心肌運動耐力增加,具有明顯強心作用;黃芪、附子也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配丹參、川芎活血化瘀,能明顯增加心輸出量及冠脈血流量,有效地抑制心肌細胞增大,抑制彈力纖維增生。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在于心腎虛衰,痰(飲)瘀心絡所致,治療應以補益心腎,活血化痰通絡為***,并視其標本虛實的不同酌情選方遣藥。方一主用養心益腎之藥,輔以活血軟堅之品,可作為本病的通用方劑。方二側重化氣利水消腫,活血通絡蠲痹,對瘀水(痰)互結,痹阻心絡而致本病者療效較佳。方三重在益氣溫陽,配合活血化瘀,故尤適宜于本病伴見心衰者。以上諸方同中有異,臨床應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癥候表現而加減用藥。①心動過緩伴傳導阻滯者,酌加菟絲子、仙茅、制附子;②心動過速者,加棗仁、遠志、柏子仁;③心律不齊者,加龍骨、牡蠣;④眩暈者,加白蒺藜、天麻;⑤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矮地茶;⑥水腫明顯者,加防己、黃芪;⑦低血壓或嚴重心衰者,加五味子、人參等。
【專藥選用】
1.參附強心丸 [天津達仁堂制藥廠.衛藥準字(1989)Z-10號]
主要成分:人參、附子(制)、桑白皮、豬苓、葶藶子等。
功用與藥理:益氣助陽,強心利水。動物實驗研究證實,本品含人參總皂甙與附子總堿,對心肌細胞膜ATP酶具有抑制作用,能增強心肌的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
2.振源膠囊 [中國杏林集安藥廠.吉衛藥準字(1985)430037號]
主要成分:人參的成熟果實精制。
功用與藥理:滋補強壯,養心安神。本品能明顯提高人體耐受急性缺氧能力;對心肌細胞缺糖、缺氧有保護作用;提高心臟功能,對心血管作用持續時間長,對本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1粒,每日2次,口服。
3.心達康 [華西醫科大學制藥廠.川衛藥準字(1986)第003877號]
主要成分:醋柳黃酮。
功用與藥理:活血化瘀,益氣養心?,F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能顯著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長實驗動物在常壓缺氧下的生存時間,對垂體后葉素致心肌缺血具有保護作用。此外,還可降低血清膽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對本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2.5mg~5mg,每日3次,口服。
【西醫藥治療】
早期應用洋地黃,并針對免疫發病機理加用腎上腺皮質素,同時長期治療,多數可獲痊愈。
1.洋地黃制劑 先用地高辛,洋地黃化劑量按0.04mg~0.06mg/kg,多次口服或靜注;其后以化量1/5~1/4維持,每日分2次服;停藥指征:癥狀消失1~2年。
2.腎上腺皮質素 強的松1.5mg/kg?d,6~12周后每隔2周減2.5mg~5mg,至每日2.5mg~5mg維持,療程1 1/2年。
3.其他 煩躁時給鎮靜劑如魯米那鈉,或吸氧;合并感染時給抗生素治療。
4.手術治療 有明顯二尖瓣關閉不全者可行瓣膜置換術。
參 考 文 獻
1 楊林海.中西藥結合治療小兒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的初步觀察.中醫雜志,1998;39(4):225.
2 周慎,等.中醫辨證治療擴張型心肌病失代償9例.中醫雜志,1996;37(1):26.
3 郝建新,等.新編心血管病驗方薈萃.合記圖書出版社,1997:232.
克 山 病
克山病是我國東北到西南一帶的地方性心肌病,其臨床表現、心電圖、X線、超聲心動圖等表現與擴張型心肌病相類似。學齡前兒童多見,起病急,病死率極高。病因可能與營養不良、硒等微量元素缺乏或病毒感染及真菌毒素中毒有關。
【辨病】
本病以心慌氣短、頭昏眼花、心悸無力、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心悸”、“厥證”、“痧癥”等范圍。病因多為形體不足,復感時疫痧毒,或環境寒冷、飲食生冷、暴飲暴食或過度疲勞等引起。病機關鍵為心陽虛衰,氣血澀滯;病位在心,與脾、腎、肺關系密切。
【診斷標準】
根據流行地情況,結合以下診斷指標即可診斷為克山病。
1.臨床表現?、偌?、慢性心功能不全;②心臟擴大;③心律失常;④奔馬律;⑤腦或其他部位栓塞。
2.心電圖、X線、超聲心動圖、心肌酶譜檢查異常。
【專方辨證論治】
1.雙參活血丸
組成與用法:丹參30g,紅花6g,黑附片6g,黨參9g,茯苓9g,五加皮9g,五味子5g,炒蒼術15g。上方共研細末,煉密為丸,每丸重9克。<8歲每次服1丸,8~15歲服1 1/2丸,?16歲服2丸,每日2次。
功用評述:益氣溫陽,活血通脈。方以黨參、茯苓益氣養心;附子溫陽通脈;丹參、紅花活血祛瘀;五味子養心安神;五加皮振心陽,利水濕,其五加皮甙的作用強于人參甙,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的效應。諸藥合用,能使心陽來復,氣血流暢,臨床治愈好轉率達95.6%。
2.溫陽利水煎
組成與用法:黃芪20g,丹參15g,白茅根20g,益母草12g,太子參10g,云苓6g,麥冬10g,白術6g,桂枝6g,附子6g,漢防己6g,澤瀉10g,葶藶子10g,川芎6g,炙甘草10g,車前子10g。上藥水煎,早晚溫服,每日1劑,3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益氣溫陽強心,活血通脈利水。方取太子參、黃芪益氣強心,配以附子、桂枝回陽救逆;伍以川芎、丹參活血通脈,協用澤瀉、茯苓、白術、車前子健脾利濕;參合益母草、漢防己、茅根、葶藶子活血利水。藥理分析證實,黃芪、附子、葶藶子能使心肌細胞內鈣濃度增高,增強興奮--收縮偶聯過程,從而增強心肌收縮力。臨床用于治療克山病伴心力衰竭患兒,有效率達91.6%。
3.通絡化瘀湯
組成與用法:丹參12g,丹皮6g,絲瓜絡9g,桂圓肉12g,茯苓9g,山楂9g,桂枝6g。清水煎至150ml,分2次服,每日1劑,3月為1療程。
功用評述:疏通脈絡,化瘀生新。方中丹參、丹皮、生山楂活血化瘀,配養血安神之桂圓以祛瘀生新;桂枝、絲瓜絡溫經通絡,配茯苓健脾利濕以通陽化氣。藥理研究證實,丹參所含的有效成分能阻滯鈣內流和抗鈣調蛋白作用,具有明顯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促進側枝循環,改善心肌微循環,增加血供而不增加心室作功及心肌耗氧量;山楂中維生素C有增加心臟對葡萄糖的利用及糖原合成,激活心肌內ATP酶,影響組織內氧化還原過程,并有解毒和控制感染作用。結果表明,本方治療總有效率達82.6%,尤以克山病伴期前收縮者效果更佳。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為心陽虛衰,氣血澀滯所致,治療***當以回陽救逆,益氣活血為指導原則,視其輕重緩急與兼癥不同酌情選方擇藥。方一重在益氣溫陽,活血通脈,為本病的通用方劑,臨床療效令人滿意。方二強調益氣強心,活血利水,故對本病伴見心衰者療效尤佳。方三以疏通脈絡,化瘀生新組合成方,更適宜于克山病伴心律失常的治療。以上諸方各有側重,但臨床所見變證峰起,當詳加辨證進退加減,以求絲絲入扣:①痧毒陷心者,酌加麻黃、附子、北細辛;②血瘀氣滯明顯者,加澤蘭、紅花、蓽澄茄;③氣血兩虛者,加人參、當歸、白術;④乏力自汗者,加黃芪、熟附子、龍骨;⑤不思飲食者,加麥芽、內金、紅參;⑥形寒畏冷者,加仙茅、仙靈脾、干姜;⑦浮腫面白者,加澤瀉、白術、葫蘆巴等。
【專藥選用】
1.參附注射液 [四川省雅安制藥廠.川衛藥準字(85)-3417號]
主要成分:紅參、附片。
功用與藥理:回陽救逆,益氣固脫。本品既有抗緩慢心律失常作用,又有抗快速性心律失常作用,有一定抗炎作用,能對抗細菌內毒素,能明顯延長低溫下的動物存活時間。此外,還有穩定的升壓效應。
用量與用法:每次2ml,肌注;或每次5ml~20ml,用5%葡萄糖液稀釋,靜注。
2.山海丹膠囊 [山海丹企業集團西安午洪慶制藥廠。衛藥準字(1991)Z50-2號]
主要成分;人參、黃芪、山羊血、靈芝、三七等16味藥。
功用與藥理:益氣養血,活血化瘀,宣脈通絡。本品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擴張冠脈,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肌再灌注損傷。此外,還能清除氧自由基,保護心肌,抑制血栓形成,有助于克山病的治療。
用量與用法:每粒0.5克,小兒每次2粒,每日3次,飯后半小時服。
3.天安靈芝膠囊 [貴州天安藥業有限公司.ZZ-2793-黔衛藥準字(1996)第100043號]
主要成分:靈芝多糖、肽類、腺苷及多種微量元素。
功用與藥理:益氣溫陽,寧心安神。藥理研究表明,本品能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和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同時能改善心肌循環,擴張冠脈,強心等作用,對克山病患者有輔助治療效果。
用量與用法:小兒每粒1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保暖,改善營養,防止感染。預防用藥可服亞硒酸鈉,可減少急性發作和降低病死率,每次量1~5歲0.5mg,6~9歲1mg,>10歲2mg,每周1次,連用3~6月。
2.急型治療 吸氧,并立即靜注大劑量維生素C,每次0.1~0.2/kg,加25%GS20ml,每2~4小時重復1次,首日量10g~15g,好轉后每日1次,連用1~2周。有心源性休克者,擴容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晶體溶液,首次量5ml~10ml/kg,全日20ml~50ml/kg。糾正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氫鈉。心力衰竭與心律失常的治療參見有關章節。
參 考 文 獻
1辦者郝建新,等.新編心血管病驗方薈萃.合記圖書出版社,1997:243.
2 朝絡,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克山病心衰24例.內蒙中醫藥,1997;16(1):27.
3 李平安,等.通絡化瘀湯治療克山病23例.山西中醫,1988;4(2):25.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不同原因引起心包臟層和壁層急性炎癥反應,導致心包腔內積液。嬰幼兒多并發于肺炎、敗血癥;年長兒多為風濕熱、結核病、化膿性或病毒性感染。由于本病常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或鄰近組織病變的擴展,臨床往往以原發病的表現為主,有時甚至可掩蓋心包炎的所見,導致漏診。
【辨病】
本病以心胸脹痛、氣短、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心脹”、“痰飲”等范圍。病因多為感受外邪,或久病失治所致。病機關鍵為邪毒內蘊,濕飲瘀結;病位在心包,與心、肺、脾、腎、三焦關系密切。初起多為實證,日久則成虛實夾雜證。
【診斷要點】
1.出現心包摩擦音,有胸痛。
2.有特殊心電圖所見,或有心包積液的證據。
3.超聲心動圖是確診心包積液最敏感的方法。
4.心包穿刺抽液有助于病原學診斷。
【專方辨證論治】
1.升降散加減
組成與用法:蟬衣3g,僵蠶6g,姜黃6g,大黃3g,西洋參6g,麥冬10g,桑白皮12g,茯苓12g,葶藶子10g,枳殼6g,豬苓10g,丹參12g。上藥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4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益氣養陰,升降氣機,滌飲化瘀。方以西洋參、麥冬益氣養陰以助血行;更以僵蠶、蟬衣升濁中之清陽;大黃、姜黃降陽中之濁陰,一升一降,斡旋氣機;再配以葶藶子、桑白皮、豬苓、茯苓等瀉肺行水寧心;枳殼、丹參行氣活血化瘀,使氣機暢達,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氣血調和,而瘀血、水飲消散。本方臨床上可用于結核性心包炎所致氣陰虧虛、水飲瘀結證候的治療。
2.葶藶大棗湯加減
組成與用法:蘇葉6g,蘇子6g,浙貝母6g,杏仁6g,枇杷葉6g,桑白皮10g,大腹皮10g,檳榔6g,蘆根6g,茅根10g,冬瓜皮10g,葶藶子15g,茯苓皮12g,苦參10g,大黃3g,前胡6g。每日1劑,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評述:瀉肺利水,降逆平喘。方中重用葶藶子、桑白皮瀉肺利水為君藥;蘇葉、蘇子、前胡、浙貝、杏仁、枇杷葉宣肺化痰為臣藥;冬瓜皮、茯苓皮、茅根、蘆根利尿消水,開支河以導水下行,大腹皮、檳榔、大黃通利腸腑,行氣泄滿,通暢三焦,共為佐藥;經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苦參味極苦,以瀉肺之逆氣,故用為使。諸藥合用,共奏瀉肺行水,降逆平喘之功,實為治療急性心包炎的有效方劑。
3.強心利水方
組成與用法:制附片6g,紅參6g,茯苓10g,澤瀉10g,白術6g,葶藶子10g,白芍6g,吳茱萸3g,桂枝6g,黃芪12g,甘草3g。上藥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溫服,每日1劑。
功用評述:益氣溫陽,蠲飲利水。方中紅參、黃芪、白術益氣健脾;附子、桂枝溫陽化飲;茯苓、澤瀉、葶藶子瀉肺利水。藥理研究表明,紅參、黃芪、附子、葶藶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茯苓、澤瀉、葶藶子均能利尿,并能減輕心臟負荷。諸藥合用具有強心利尿之功,能緩解心包積液引起的臨床癥狀、體征,對心衰性心包積液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4.黃連解毒湯加減
組成與用法:黃連10g,大青葉15g,赤芍6g,丹參10g,山楂10g,黃芩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取汁100ml~150ml,分2次溫服。
功用評述:清熱解毒,散瘀通絡。方中黃連、黃芩、大青葉清熱解毒,量大力峻;丹參、赤芍活血行血,散瘀通絡。諸藥合用,對熱毒內蘊,侵及心包而致急性心包炎者能迅速頓挫病勢,控制病情。
5.膈下逐瘀湯加減
組成與用法:當歸10g,赤芍6g,川芎6g,紅花6g,五靈脂10g,丹皮6g,桃仁6g,烏藥6g,香附10g,枳殼6g,郁金10g,黃芪15g,甘草6g。每日1劑,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評述:化瘀止痛,益氣養血。方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丹皮活血養血,涼血散瘀;重用黃芪益氣扶正,并助血運;五靈脂、烏藥破血散瘀,行氣止痛;香附、郁金理氣解郁;枳殼行氣寬中。合而用之,氣血周流,扶正固本,諸癥緩解。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為熱毒內蘊,濕飲瘀結所致,治療***初起以清熱解毒,逐痰散結為主,日久則以扶正化瘀,養心通絡為要。方一主用益氣養陰,升降氣機,滌飲化瘀,對結核性心包積液或化膿性、病毒性心包炎邪毒耗傷氣陰、飲熱內羈者,頗有效驗。方二重在瀉肺行水,降逆平喘,調暢三焦,對于急性心包炎所致心包積液者能解其危困,療效顯著。方三以益氣溫陽,蠲飲行水組合成方,對心衰性心包積液尤為適用。方四以大劑清熱解毒為重要組成部分,配以活血通絡之治,可用于本病熱毒內蘊,包絡瘀結者。方五更具活血止痛,益氣養血之功,適宜于疾病后期而成縮窄性心包炎患者的治療。以上諸方同中有異,臨床應用時可在辯證基礎上加減用藥:①水飲互結,身體壯實者,可合大陷胸湯或丸化裁;②痰熱蘊結者,合小陷胸湯加減;③氣陰兩虛者,加生脈飲;④潮熱盜汗者,加鱉甲、地骨皮、薏苡仁;⑤胸痛甚者,加延胡索,琥珀、地龍等。
【專藥選用】
1.安神溫膽丸 [《全國中成藥產品集》]
主要成分:半夏、竹茹、陳皮、棗仁、遠志、人參、熟地等。
功用與藥理:化痰降逆,理氣安神。研究表明,姜半夏、竹茹、陳皮祛痰鎮吐,能減少毛果蕓香堿引起的唾液分泌;棗仁、遠志均可鎮靜安神,對動物離體心臟小量興奮;人參、熟地有強壯體魄,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能力,增強免疫功能等。故本品對心包炎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10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解毒清心丸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主要成分:犀角、生地、玄參、紫草、板藍根、石菖蒲等。
功用與藥理: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開竅醒神。本品具有抑制病毒和抗菌作用,增強白細胞對細菌的吞噬作用,提高吞噬指數。此外,石菖蒲具有強心,對抗戊四氮引起的小鼠驚厥,清除氧自由基,減少對心肌細胞的損傷,用于預防和治療心包炎有一定的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1/2粒,每日2~4次,溫開水送服。
【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供給足夠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維持體液平衡;重病兒童多次少量輸血或血漿、人血白蛋白等。
2.病因治療?、俨《拘哉?,可用大劑量維生素C、1.6-二磷酸果糖及輔酶Q10 、腎上腺皮質素與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司匹林等;②化膿性者,參考藥敏試驗聯用有效足量抗生素,靜脈給藥,療程1~3月,或配合心包穿刺排膿;③結核性者,多采用聯合抗結核治療,加用潑尼松;縮窄性者酌施手術治療;④風濕性者,按風濕熱給潑尼松等處理。
3.對癥治療?、俪霈F心包填塞時,應緊急施行心包穿刺排液減壓;②有體循環瘀血表現時,可采用利尿劑;③如胸痛或煩躁可給適量鎮靜劑。
參 考 文 獻
1 朱光輝.升降散加減治療心包大量積液.中醫雜志,1996;37(4):225.
2 彭建中.經方加味治療急性心包炎合并心包積液.國醫論壇,1997;(3):15.
3 秦昌國.中醫藥治療心衰性心包積液17例小結.湖南中醫雜志,1996;12(3):26.
4 石效平.中西醫臨床兒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218.
5 江育仁,等.實用中醫兒科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502.
高 血 壓
小兒動脈血壓>該年齡性別組血壓均值2個標準差,或≥該年齡性別組血壓的95百分位值,即定為高血壓。大致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在小兒期少見,多與遺傳、肥胖、情緒緊張、攝鹽量有關;后者大都繼發于腎臟、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疾病等,其中最常見的病因是腎臟實質性病變,以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為多見。
【辨病】
本病以頭暈頭痛、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眩暈”、“頭痛”等范圍。病因為稟賦不足,或飲食不節,或久病失治所致。病機關鍵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或痰瘀逆阻;病位在心,與肝、腎、脾關系密切,多呈本虛標實之證。
【診斷標準】
1.學齡前兒童血壓超過16.0/10.6kPa,學齡兒童超過17.3/12.0kPa,臨床診斷為高血壓。
2.小兒動脈血壓>該年齡性別組平均血壓2個標準差以上,或≥該年齡性別組95百分位值,可診斷為高血壓。
【專方辨證論治】
1.鉤芍降壓煎
組成與用法:生白芍10g,鉤藤12g,地龍3g,生地6g,葛根10g,牛膝6g,澤瀉10g。上藥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1月為1療程。
功用評述:滋陰平肝,活血通絡。方中鉤藤平肝熄風;生白芍柔肝養肝;生地、葛根養陰舒筋;地龍、牛膝活血通絡;澤瀉利尿降濁。藥理分析表明,鉤藤所含鉤藤堿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直接擴張末梢血管;葛根含葛根酮有降壓作用,并能改善冠脈循環和腦循環;生白芍中的芍藥甙亦有降壓作用;澤瀉有明顯利尿降壓作用;地龍可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內臟血管擴張而使血壓下降。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用本方降壓有效率達83.33%,且能明顯改善高血壓患兒左心舒張功能指標,能多途經影響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而達到降壓效果。
2.涼血化瘀湯
組成與用法:丹皮12g,川芎10g,玄參12g,牛膝6g,丹參10g,白芍10g,龍骨12g,鉤藤15g,桑寄生10g。每日1劑,分2~3次服,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涼血化瘀,養陰潛陽。方以丹皮、丹參涼血化瘀,配玄參、川芎以增強藥效;白芍、鉤藤、龍骨斂陰潛陽,伍寄生以滋水涵木;使以牛膝引血下行。合而用之,使血運安和而無郁逆化火傷陰之虞。臨床結果顯示,該方療效持久、穩定,實為治療小兒高血壓病的有效良方。
3.平肝化痰湯
組成與方法:天麻6g,半夏10g,牛膝6g,陳皮6g,茯苓12g,鉤藤12g,珍珠母15g,甘草6g。上藥珍珠母先煎,鉤藤后下,天麻另燉,取汁100ml~150ml,分2次溫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平肝熄風,滌痰化濁。方用二陳湯健脾運濕,滌痰化濁;天麻、珍珠母平肝潛陽,熄風定眩,鎮靜安神;鉤藤平肝清火散郁;牛膝引血下行。有報道鉤藤能直接擴張末梢血管,天麻、珍珠母可軟化血管,解除小動脈痙攣,均有降壓作用。全方配伍精當,臨床有效率達95%,用于痰濁內阻,風痰上擾致高血壓者療效顯著。
4.補腎活血方
組成與用法:熟地10g,山萸肉6g,甘杞子10g,菟絲子10g,首烏6g,杜仲6g,牛膝10g,川芎6g,丹參10g,益母草12g,當歸6g。每日1劑,3周為1療程。
功用評述:補腎育陰,活血行瘀。方中熟地、萸肉、菟絲子、杜仲、首烏、枸杞補腎育陰;川芎、丹參、當歸、益母草養血通脈,活血利水。全方活血而不溫燥,養陰兼可行瘀。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釋放反應,能降低血液粘滯性。有報道,熟地、首烏、川芎、牛膝均有不同程度降壓、抗凝,改善心腦血管神經功能作用。臨床觀察表明,本方總有效率達93.75%,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預防靶器官損害、減少并發癥方面較單純西藥治療具有相當的優勢,并可改變本病病理生理變化,從根本上逆轉病勢,改善預后。
5.牛膝鉤藤浴方
組成與用法:牛膝30g,鉤藤30g。水煎藥液半臉盆,可不斷加熱水保持水溫。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浴足,每次約20~30分鐘。
功用評述:平肝潛陽。方取牛膝入肝腎并引血下行,用鉤藤清肝熱平肝陽,二藥合用使元陽得以平降,陰虛得以滋濟。雙足浸浴于溫和藥液中,通過雙腳的足三陰與足三陽經與全身經脈灌流一體,循環往復,陰陽貫通,以調節陰陽平衡。本方臨床總有效率達88%,不失為治療小兒高血壓病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的方法。
【辨證論治評述】
綜觀現代中醫學對本病的臨床研究進展,本病的病機關鍵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或痰瘀逆阻所致,治療***當以滋補肝腎為主,平肝潛陽,滌痰行瘀為輔,并視其兼癥不同酌情選方。方一在滋陰平肝基礎上配伍活血通絡之品,切合本病基本病機,能多途徑影響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以達降壓效果,可做為本病的通用方劑。方二從涼血化瘀、滋涵潛降立方,針對本病肝血郁滯,陽亢陰虛證候,臨床療效顯著。方三以滌痰化濁為主,平肝熄風為輔,對痰濁內阻,風痰上擾者更為適宜。方四以補腎育陰、活血行瘀組合成方,對本病腎虛血瘀者從根本上逆轉病勢,并可防止并發癥,改善預后。方五采用平肝潛陽的足浴藥療,可使氣血流暢,陰陽貫通,不失為小兒高血壓者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的一種治療方法。以上諸方各有側重,臨癥應根據病情不同靈活運用,加減用藥:①眩暈明顯者,酌加草決明、磁石、地龍;②頭痛明顯者,加赤白芍、川芎、茺蔚子;③頭重惡心者,加半夏、淡竹茹、天麻;④面赤口苦者,加青葙子、黃芩、羚羊角;⑤筋惕肉 者,加夜交藤、秦艽、桑寄生;⑥浮腫尿短者,加防己、澤瀉、昆布;⑦夜尿頻繁者,加白果、龍骨、山萸肉;⑧肢體抽掣者,加鉤藤、全蝎、桑枝;⑨夜寐不穩者,加酸棗仁、龍齒、蟬衣;⑩鼻衄齦腫者,加忍冬藤、茜草、墨旱蓮;⑾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玄參、制首烏等。
【專藥選用】
1.降壓袋泡茶 [山東青州中藥廠.魯衛藥準字(1992)844-107號]
主要成分:夏枯草、茺蔚子、決明子、黃芩、鉤藤、茶葉。
功用與藥理:清肝,涼血,降壓。本品不但對正常及高血壓模型動物有降壓作用,且有降脂效果,并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微循環功能,保證組織有效灌注和供氧,對防治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有益。
用量與用法:每袋4.4克,每次1袋,每日3次,開水浸泡后服。
2.鎮腦寧膠囊 [中國通化東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衛藥準字(1992)Z-19號]
主要成分:由9種天然藥物精制而成。
功用與藥理:熄風通絡,疏散風邪,和暢清陽,清解內熱,活血化瘀,降煩安神,安腦止痛。藥理研究顯示,本品具有軟化血管,改善腦循環,降低血壓,解熱鎮痛,鎮靜安神,舒緩神經血管痙攣等作用。
用量與用法:小兒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
【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 低鹽飲食(<5g/d),必要時限制水分;避免精神過度緊張,保證足夠的睡眠。重度高血壓應臥床休息。
2.病因治療 繼發性高血壓應盡量明確病因,以給予針對性治療。
3.降壓藥物治療?、贉p少血容量:主要為利尿劑,多用于低腎素型,如雙氫克尿噻1mg~2mg/kg?d,分2次服;螺內酯1.5mg~3mg/kg?d,分3次服;速尿0.5mg~1mg/kg.次,每日1~2次,口服或靜滴。②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對腎性高血壓、高腎素性或正常腎素性高血壓均有效,如β阻滯劑心得安0.5mg~1mg/kg?d,分2~3次服,心功能不全及哮喘者禁用;利血平0.07mg/kg.次(<1.5mg)肌注,見效后0.02mg/kg?d,分1~2次口服。③血管擴張劑:肼苯噠嗪0.75mg~1mg/kg?d,分3~4次服,卡托普利開始1mg/kg?d,分3次服。④鈣通道拮抗劑:如心痛定0.2mg~0.5mg/kg.次,每日3次,最大量10mg/次,舌下含服或嚼碎吞服。
參 考 文 獻
1 張崇泉,等.鉤芍降壓顆粒治療高血壓30例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11):682.
2 吳深濤.涼血化瘀法為主治療高血壓病32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1):41.
3 李春英,等.自擬平肝化痰湯治療高血壓病40例療效觀察.中國農村醫學,1997;25(3):47.
4 方企揚.補腎活血方治療高血壓病80例.江蘇中醫,1998;19(11):22.
5 高林高,藥浴足部治療高血壓病療效觀察.中醫外治雜志,1995;(3);43.
第9章 泌尿系統疾病
急性腎小球腎炎
[概述]
急性腎小球腎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是一組兒科常見的與多種病原體感染有關的免疫反應性腎小球疾病。以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為多見。以急性起病、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和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為特點。3~8歲兒童多見,男女比例為2:1,預后良好,可為自限過程,病程6月~1年。
[辨病]
一、辨病簡析
本病以浮腫、少尿、血尿、高血壓為主要臨床表現,病前多有感染病史,可歸屬于中醫學“風水”等范圍。病因多為外感寒暑濕,或瘡毒內侵,勞倦損傷肺脾等所致。病機關鍵為肺脾腎失調,水液泛溢肌膚;病位在腎,與肺、脾、膀胱、三焦等密切相關。早期多為實證,病程遷延日久,則多成虛實夾雜證。
二、診斷標準 [衛生部,1992年2月]
1.發病前1~4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猩紅熱或皮膚化膿等鏈球菌感染史。
2.浮腫。
3.少尿與血尿。
4.高血壓。
5.嚴重病例,可出現如下并發癥:①循環充血及心力衰竭;②合并高血壓腦病;③急性腎功能衰竭。
6.實驗室檢查?、倌虺R幰约t細胞為主,可有輕或中度的蛋白或顆粒管型。②血尿素氮在少尿期可暫時升高。③血沉在急性期增快。抗“O”效價增高,多數在1:400以上。④血清補體C3 測定在發?。?周明顯下降,1~2月恢復正常。
[論治]
一、專方辨證論治
1.清腎利水湯
組成與用法:麻黃3g~6g,連翹9g~15g,丹皮6g~12g,茯苓9g~12g,豬苓9g~15g,蒲公英9g~20g,白茅根15g~25g,益母草9g~15g,蒲黃6g~12g,甘草3g~6g。每日1劑,清水煎,分2次服,14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疏風清熱涼血,利水化濕消腫。方中麻黃疏表,宣肺利水;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豬苓、白茅根利水瀉熱,消腫降壓;益母草、丹皮、蒲公英活血化瘀,涼血止血;茯苓、甘草健脾利水。藥理研究表明,麻黃中的偽麻黃堿具有利尿作用;蒲公英、豬苓、白茅根有較強的利尿退腫作用。諸藥相伍,可用于本病風熱蘊肺、深入腎絡的證候。
2.祛風通絡利腎湯
組成與用法:桂枝、木通、通草5g~10g,防風、蟬蛻、枳殼各6g~12g,赤芍、牛膝各8g~15g,馬鞭草、土茯苓、車前草、薏苡仁各9g~18g。每日1劑,14日為1療程。
功用評述:祛風解毒,化瘀通絡,利水化濕?,F代研究認為本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抗原物質進入機體后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上,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痙攣、缺血、水腫,這種病理變化符合中醫認為風毒搏結,腎絡攣急,水濕瘀阻所致的病理分析。方中桂枝、防風、土茯苓、蟬蛻祛風解毒;赤芍、牛膝化瘀通絡;桂枝配赤芍又可舒緩攣急;枳殼、薏苡仁行氣滲濕;馬鞭草、車前草、通草、木通祛利水濕。據現代藥理研究,桂枝、防風、蟬蛻有緩解腎小管痙攣,清除致敏原作用;薏苡仁、車前草、枳殼、木通、通草、土茯苓、馬鞭草具清除腎小球內免疫復合物及水、濕、瘀等病理產物之功;赤芍、牛膝能擴張腎小管,改善腎組織供血機能,促進炎癥吸收和修復病損組織。全方標本兼顧,可用于本病風熱濕毒內客腎絡的證候。
3.四草清腎湯
組成與用法:魚腥草、白花蛇舌草、車前草、益母草各15g,石韋、冬葵子各10g;白茅根15g。每日1劑,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評述:清肺利濕,消腫解毒。魚腥草清肺泄熱,利尿通淋,蓋肺為水之上源,上?
最后編輯于 2004-10-04 23:12
回復點贊(1)收藏(17) 邀請討論更多1 樓
精神科博士 應屆/往屆均可 浙江三級公立入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