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又稱攝生、道生、壽世等。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所謂生,既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養生就是要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既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達到《內經》所言“治未病”的境界。“治未病”——兩千多年來,一直是歷代醫家、養生家的養生思想,《內經》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呼。”
養生首重“正心之法”,更重“調身之術”。正心之法既“調正身心”,此乃智者之覺行。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何來”。心是主乃為神,身是仆是為用,“主”不明則昏,“仆”不順則逆。人之神“妄動”,則心火自生,火旺定克肺金,肺損則難生腎水,水不足難養肝木,肝失調則克脾土,土不運化則不生肺金,腎之真水則虧,水少則難制心火,水火不濟則陰陽失衡。故五臟相聯,一動皆動,一病全病,其禍首者乃為心神之“妄動”。故欲養生者,當“靜心”為本,心靜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氣血旺者則百脈貫通百病可去,無病者則可強身健體。而調身者,當以扶養人之正氣為本,正氣乃生命之根,《難經》云:“氣者,人之根也。”氣血充盈,臟腑經絡功能才能正常,方可衛外固密。《內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正氣是生命活動和抵抗病邪的源泉。所以“扶養正氣”是養生調身的根本法則。然扶養正氣,貴在脾腎,腎者,先天之本,主骨而藏先天之精,人衰老、生病的根本原因亦在于腎氣的衰弱,故古人云:“人之有腎,如樹之有根。” 脾胃者,乃后天之本,主運化五谷之精微。生命的持續氣血精液的生化,均有賴于脾胃運化的功能,故《景岳全書》云:“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亦云:“百病皆脾胃衰而生也。”故脾胃是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但脾胃運化水谷之功能,需借助腎中陽氣溫煦的推動,而腎中的精氣,亦有賴于脾胃所化的水谷精微之氣,才能不斷充盈儲藏。脾與腎正常運轉,才能互滋互助,相互促進,使人體需要的能源不斷的輸布全身,令正氣充足,所以,脾腎是生命的根基,根基牢則氣足身壯。根基弱則正氣虛,正氣虛則邪氣盛。凡一切病者,皆因根基不牢、氣虛而生。故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
溫補者,應首推灸法,艾灸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艾灸之所以能壯陽氣,皆因艾火接近皮膚,使溫熱之氣由孔穴傳達經絡,而經絡與臟腑相聯,致其直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能壯元陽固虛脫、有培補元氣,固陽益陰,調和營衛,延年益壽,抗衰防病之功,歷為養生大家所尊崇。宋代灸法養生家太醫竇材所著的《扁鵲心書》中云:“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絕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又:“人之晚年陽氣衰,故不能溫,下元虛備,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主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于無病時,長灸關元、命門、氣海、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神灸經綸》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剛用,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治百病,效如反掌。”故艾灸之法可治未病、治未亂,實乃養生之大法。
四穴者,乃關元、命門、氣海、中脘穴也。常灸四穴能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實為保命之要穴。
(1) “關元”者,又名丹田,任脈之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下三寸處,其居于下焦,真陰真陽關鎖于此,為一身元氣所在,乃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主治中風脫證,虛勞冷憊,羸瘦無力,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痢疾,脫肛,疝氣,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頻,尿閉,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經痛,赤白帶下,陰挺,崩漏,陰門瘙癢,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暈等疾病。
(2)“命門”者,又名精宮,督脈之穴,位于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與肚臍相對,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為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故稱為命門。《景岳全書》云:“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所以本穴是生命之門,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主治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痿,早泄,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等疾病。
(3)“中脘”者,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上四寸處。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難經》云:“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六腑與五臟互為表里,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故古人云:“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人賴百谷以養其身,凡養生調病者,當首應調和胃氣,胃氣調則生,是人體養生之要穴之一。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尸厥,驚風,產后血暈。
(4)“三里”者,足三里也,在膝眼下三寸外一橫指處,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五腧穴之一。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調補足三里,實為培補后天,乃養生保健第一要穴。本穴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的功效。足三里可治療消化器官疾病、頭痛、牙痛、神經痛、鼻部疾病、心臟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脹滿、嘔吐等一切胃腸、腹部不適之癥。此外,對更年期障礙、腰腿疲勞、皮膚粗糙也很有效。該穴是人體極為重要治病穴道之一。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意指若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平安,應常灸足三里穴。民間也有“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古人還有“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余歲”之說。明確提出無病之人,長灸足三里可以延年益壽,故稱為長壽之灸。
故病不分輕重,皆使人痛苦恐懼;死不分貴賤,皆使人茫然無助。經云:“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福。”能悟此道者,何愁身不健;常灸四穴者,何憂體不安。
(注:該文的編寫參閱了有關文章,文中之圖為網上下載并做了編輯,在此一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