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來自我的朋友吳天天。
我非常喜歡這個姑娘,充滿好奇心,充滿行動力,不斷在各個領域探索學習。
羅曼羅蘭說,大多數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就死了,他們變成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斷的一天天復制自己。可我卻發現,自己似乎沒有活過。
而她每天都在刷新自己。
(一)接觸在行
一月份,我在微博上看到姬十三轉發在行的內容,順著點擊進去,看到內測階段的網頁。掃了一眼,立馬愛上了這個產品。
“一對一,面對面,私人智庫。”
也就是說只要花錢,我就可以約到這個平臺上的任何人!不是吃飯社交,也不是重咨詢,是一次經驗式的交談,快速學到對方的經驗。價格,模式,風格,都是我喜歡的,一切剛剛好。
起初,我打算利用在行找工作。那時我大四,處于擇業糾結抓狂期。我對工作一直都很重視,為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假期都在實習,BAT,五百強外,SNS上市公司,Social Media創業公司,NGO,海外志愿者……以為自己經歷足夠多,就能想明白,但是發現自己還是了解太少,對于自我與社會的認知都很缺乏;路在前方,卻不知該怎么走。
于是我決定找職業規劃師咨詢,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勾搭各個公司的前輩,了解不同行業、工作與職位的真實情況。然后我跑去新精英網站上找規劃師,可是高級的太貴,初級的我不想約。同時也在Linkedin上搜索不同公司職員的信息,然而我害羞又內向,不知如何破冰。
在行的出現真是——
那時行家很少,瀏覽一遍后,我挑選了七位,分別關于職業規劃、行業介紹、面試技巧、簡歷指導,還有興趣和技能類的行家。
結果,我留在了「在行」工作。
(二)約見體驗
不到一年的時間,我約過六十多位行家,見過一兩百位,打過交道得就不計其數了。
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是跳出“認知”舒適圈。
跳出舒適圈的道理一直都懂,也似乎在踐行。但受固有認知的局限,很多思維屏障自己從未認識到。在與行家交流時,除了請教具體問題,我也很喜歡分析觀察他們的經歷與思維方式。對于自我與世界狹隘認知被不斷的推到,重建,再推倒,再重建。
第一位給我巨大沖擊的行家叫陳青越,見過他之后,我才知道,人原來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與認知。他說:“如何把一件自己不擅長、不了解、害怕的事情,變成一件有趣、令人著迷、充滿成就的事情,是迄今為止的人生信條。一個沒研發過情趣玩具的金融分析師,不是一個好漫畫家,更練不出六塊腹肌,所以成為不了好的MBA老師。”
年初的時候,他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想通了!我應該停止閱讀一切除了與學習相關的所有書籍,比如歷史、心理、商業、傳記等等。2015年我在工作之余只需要研究一個領域:如何發揮大腦的極限能力。如果能幸運的找到方法,那么有可能以現在10倍以上的效率學習、分析、判斷。磨刀不誤砍柴工~ 簡單的分析后,我今年的學習目標是回答以下這些問題:
如何每分鐘閱讀3000字?
如何設計最合理實用的高速閱讀訓練?
如何提升信息理解的能力?
如何提升induction思維?
如何提升deduction思維?
如何借鑒triz式的方式提升創造力效率?
智商有多少種?
是否可以訓練提高每一種智商?
我能從自閉癥天才的思維方式中學到什么?
記憶力如何最有效實用的鍛煉提高?
語言是否是學習的最大障礙?
是否存在多線學習的可能性?
大腦的生理模型是怎樣的?
是否能夠自主控制心智模式和情緒狀態?
睡眠的生理模式是什么?
如何最高效率的利用睡眠?
是否能有效的引導夢境幫助理解與復習?
如何刺激感官?如何利用通感?
總之,核心問題是:大腦是否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能力?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似乎需要百萬字的閱讀量。不過,如果我真能找到方法,說不定真的能推動人類發展的進程?! ”
然后,他真的這樣做了,通過大量的閱讀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練習后引導實踐。行動力之強,效率之高,涉獵范圍之廣令人瞠目結舌;他把自己在行收入也都用來了約行家,對于不熟悉的領域,十分虛心地求教,是我的Role model。
很多人在自己領域取得成就后便難以跨出去,這是他們的舒適圈,也是屏障。而在我們的教育體制里,離開了學校后學習就變的不再重要,思維固化;所以羅曼羅蘭要說,大多數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就死了,他們變成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斷的一天天復制自己。可我卻發現,自己似乎沒有活過。
一路文科學下來,對身體、心理、大腦的基本認知都沒有。做了二十多年的“優秀學生”,我對于學習方法的研究與思考也是那樣淺薄。
后來,我花了很多的時間來重新認識自己,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我性格內向敏感,不擅長社交,人多的場合容易緊張。就去學習《溝通的藝術》,向吳雪鈺、葉遜謙、殷冠鵬請教,如何高效溝通,如何自然的演講,如何優化自己的聲音。
我想了解運動,就去閱讀《硬派健身》、《運動肌肉圖解》、《人體》,約郭晶瑩、李易文、關雅荻學習。
我有情緒型飲食,便去讀《腦子、腸子、廚子》,約見張雯霏,了解食物;后來我知道問題不在于食物,而在于心理,于是去讀《少有人走的路》、《伯恩斯新情緒療法》、《親密關系》,學習正念,找心理咨詢師做咨詢,認知了解自己的情緒。
我覺得自己買的東西太多,想學習整理收納,便看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約見趙敬,向她咨詢。
我希望自己能更聰明、高效的工作,擺脫學生氣,表現職業、專業;就去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小強升職記:GTD時間管理》,約徐建春做職業咨詢,請教各個公司的前輩,學習他們的職場經驗,行為習慣,思維方式。
我愛逛古建筑,想了解北京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就買來《北京古建筑地圖》看,約上朱巖邊聊邊逛。
我對畫畫、插花感興趣,就去約張杰客、葉柳青了解。
我希望自己可以更美,就去約王洋、晉瑤學習化妝,服裝搭配。
我不敢唱歌,好奇自己能否去唱,就去找黃珊莉。
我不善于寫作,提筆思路亂,就去找師北宸、舒明月請教。
…...
見識到了自我與世界的無限可能性,明白如果真心想要改變,都是有方法、途徑和資源的。如另一位男神張戎告訴我的,you have everything you need to success。
當我知道情緒管理、注意力、習慣的養成、時間管理、心流模式、自制力都是有可以訓練的方法,而且見識到了那些人達成后的精神與生活狀態;我也努力學習,進行更好的自我認知與管理。
當我了解了學習的方法與時間曲線,我不再那么急躁。聽過這么多道理和過好這一生是沒什么關系的,中間隔著千山萬水,要把道理與當下情況結合,吸取需要的部分,整合出適合自己的系統性的方法,然后實踐,調整策略,失敗了,再來。像西西弗斯一樣,把那一塊大石推上一千遍。
(三)賬號功能
前段時間參加一個行家讀書會,發起人馬占凱老師是位學習狂人,他建了很多社群,每次學到新的知識就快速找人傳授,交流。通過輸出來鞏固認知,同時可以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獲得反饋,鼓勵自己進一步學習。
這些方法我都明白,但是自己并未實踐;遇到這樣認真踐行的人后,我終于下定決心寫寫自己的體驗,以后會——
分享從行家那里學來的經驗,以及我自己的擴展學習的內容。
分享有趣的行家的故事,每一段頁面簡單介紹背后都是擁有無限豐富內在的個體,實在太有意思了。
找到有相同學習目的的小伙伴,建立社群。比如我們都約過同一個行家,有相似的問題想解決,獨立執行經常中途忘記/放棄,那不如試試游戲原則里的團隊作戰,一起消滅“敵人”。
在她的公眾號里,會發布各種學習經驗、思維導圖、與「行家」見面的筆記,全是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