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焚香
一炷煙中得意
九衢塵里偷閑
如果世界過于喧囂,讓人靜下來的方法也有許多種。有人覺得走進山林聽山間風過就能安靜下來,有人覺得獨飲一壺茶也能讓人身心安靜。而有人則喜歡焚一縷馨香,在呼吸間撫平心中的煩亂,當下便擁有內心的寧靜。
香,既能悠然于書齋琴房,又可縹緲于廟宇神壇;
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
既能空里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
它時常給予我們久違的安寧與舒展,因此,香道了流傳千年。
蘇軾的大弟子黃庭堅就是一個“香癖”,他說:香可凈氣。閑來無事,最愛找個精致的小銅爐,在香幾燃起一炷香,閉目靜坐。
無論是官場歸來急需去濁存清,還是提筆作詩期待靈感涌現,或是獨處需要六根清凈,一抹香氣,足矣。
品香未必要焚,今人可以帶香包,噴香水,但焚香帶來的縹緲意境,總是能讓人心甘放下俗務,坐定,沉浸,一心一意超然物外。
二、撫琴
若心自適 無弦亦可
宋代《琴論》云:“攻琴如參禪,歲月磨練,瞥然省悟,則無所不通,縱橫妙用而嘗若有余”。
明代李贄續而言之:“聲音之道可與禪通”。在當下的生活中,尚能撫琴一曲,乃是最為快樂之事。
古琴之音,既醇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意趣高雅,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
琴音的潔凈精微,能讓人感發心志,瀉泄幽情,化導不平之氣,升華心靈意境。
魏晉大琴家嵇康在《養生論》中云:“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這就是所謂“心靜自然涼”,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陶淵明不會彈琴,也要長年在家中放一把無弦琴,每逢酒酣意適,輕輕撫摸,無聲勝有聲,也不失為一種寄托。
三、對弈
弈棋不如觀棋 因觀者無得失心
“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在古代,有學識地位的人,用下棋來消遣娛樂,他們同時也鍛煉了全局考慮的能力,增強自己的謀略,所以鬧市茶寮之中,常有有閑人士下棋消遣。
笠翁《閑情偶寄》有云:“弈棋不如觀棋,因觀者無得失心”。觀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雞、斗蟋蟀一般。但是觀棋也有難過之處,觀棋不語是一種痛苦。喉間硬是癢得出奇,思一吐為快。
南北朝時期玄學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
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
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于此。
四、品茗
淡中有味 點茶三昧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
品茗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一杯一盞間,盡是人生工夫。
慢斟細品里,是一種閑適,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茶無貧富,也無貴賤,可以素樸簡約,也可以堂皇精致,大俗大雅,盡在日常點滴之中。
是以茶解渴清心,還是以茶明性修行,表達了每個人對茶的不同態度,其實境界各異,談不上高下分別,每個人在茶中都有自己的訴求與安頓,能否得道,全憑悟性。
蘇東坡曾賦詩一首“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三昧”,來自梵語samadhi,意思是止息雜念,心神平靜。這種靜水流深式的參悟,是禪,也是人生況味。
五、酌酒
醉里乾坤大 壺中日月長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
莊子寧愿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
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酒文化的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而且古人飲酒時,還把百家詞曲,歌謠諺語,典故對聯等融入其中,在品味酒文化的同時,也領略了文化的清新。
古語云:“飲酒者,乃學問之事,非飲食之事也”,又說:“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是酌酒的浪漫。古今智者,大多是從一醉方休的境界中認識世界,徹悟人生,修煉自己的品性。
惠風和暢、茂林修竹之間,他們或袒胸露臂,或醉意朦朧,魏晉名士們灑笑山林,曠達蕭散。
他們飲的不止是酒,而是亂世中,那一種不受拘束。
六、聽雨
臥眠聽雨 一夢浮生
從小讀古人寫雨的詩,有句很有意思: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
雨天最愜意的時候,就是躺在家中床上聽雨。
雨中入眠,連夢里也長出潮濕的青苔,意識仿佛化成。
雨滴從天而降,以平等對待萬事萬物,淅淅瀝瀝的雨聲,是大地在訴說自己的故事。
雨,帶給人寧靜、惆悵、滄桑的感覺。
一個人,一杯清茶,看雨滴在風中翩翩起舞,聽雨音聲聲撥人心弦,讓雨絲敲擊淡淡的思緒,心在這瞬間也變得透明了。
一個人骨子里浪不浪漫,要看他怎么看待下雨天。清代生活家張潮就說,春雨宜讀書,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檢藏,冬雨宜飲酒。
常人眼中惱人的雨天,被他說得像一幅畫。
攏一手雨珠,珍藏在心間,歲月染霜,情懷不老;折一串水簾,掛在窗欞外,容顏老去,心依然。
七、蒔花
侍花如侶 讀花如人
花,
難覓歸鴻暮靄霞。蒹葭白,綺夢飛天涯。
蒔花即栽花。
花非花而勝似伴侶,乃愛花者至高浪漫。
清代名士朱錫綬曾以花卉喻女子:菊,才女之善文章者也;荼蘼,善談禪者也;芍藥,名土之婦也;蓮,名士之女也,惟蘭為絕代美人……
花卉藝術是人們表現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對自然、人生、藝術和社會生活體悟的媒介。
人們也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種方式。
宋代詩人林和靖,用如今的話來說可算“地道花癡”。
他長住山上,終身不做官,不娶妻不生子,只在住處周圍種滿梅花,終生與花及一只白鶴為伴,后人稱“梅妻鶴子”。
八、讀書
有書真富貴 無事小神仙
古語有云:“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閑人讀閑書,可堪比上界真人,仙福無邊矣。
故金圣嘆有言:“紅袖添香讀閑書,乃人生一大樂事也”。古人早已看透人生之大道,將清心涵養視作對自己生命最大的成全。
古人有云:“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又云:“吾輩讀書,只有兩件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
以前雖明字義,但踐行的少,視如不見。后歷經世事磨練,終信之不疑,以讀書為第一樂事。
九、候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月亮是中國人最古老浪漫的意象。
有詩人說:觀月須臨水,須獨往,須空曠幽絕之地,如此方能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張若虛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寫下《春江花月夜》的千古名篇。
頑童李白,傳說干過醉酒江中撈月的傻事,但面對月亮這位知己,更多也展示了自己深沉善感的一面:花間一人獨酌,便把酒邀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時間的速度決定了人們生活的格調與速度,那份閑情和雅致已離我們而去。
喧鬧的都市迫切需要一些清雅來裝扮,我們何妨靜下心來,學一學古人焚香試茶候月臨帖。
十、尋幽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中國人游山玩水,不似西方人抱著征服之心,而是欣賞它的深邃幽緲、深不可測的含蓄之美,所以叫“尋幽探勝”。
浩瀚的美景有著深不可測的含蓄之美,所以很多古人喜愛尋幽探勝。
我們不妨在閑暇的時候出門走一走,感受自然的美好,找尋那片讓自己內心寧靜的幽雅之地。
試著想象一個清晨,漫步到古老的寺院外,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唱經禮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樹林中。明凈的山光,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大自然永遠擁有的,都是順理成章的自由。比起喋喋不休的紅塵,它的博大無言總能安撫人心。摒棄紅塵,與大自然一同靜默,這是尋幽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