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雖然不是高考考綱中規定的必考修辭方法;但是,因其在古詩中出現頻率極高,要準理解詩句意思就要掌握互文修辭。互文也叫互辭,是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一、互文的特征
互文的特點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現在結構互省、語義互補兩個方面。
(1)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2)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1)上句省去“壯士”“十年歸”,下句省去“將軍”和“百戰死”,“將軍”與“壯士”、“百戰死”和“十年歸”分置,前后互相交錯補充、合指兼顧的。這充分體現了結構互省。(2)木蘭對著窗戶,已包含對著鏡子,“理”和“貼”兩個動作是在同一情境中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語義互補。
正因互文是“參互成文,合而見意”的,所以翻譯互文句時要將它們拼合起來。(1)句翻譯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2)句翻譯是“面對著窗戶,對著鏡子理云鬢帖花黃”。
二、互文的分類
1.當句互文
當句互文也叫單句互文,是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相互交錯、滲透、補充。
(3)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4)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3)句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4)中“秦”與“漢”、“明月”與“關”都是交錯使用、互相補充,應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著秦漢時的關塞”,抒發了物是人非之感,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悲慘。此外,“人仰馬翻、文過飾非、惹是生非、內憂外患、風調雨順”等成語也都含有互文修辭。
2.對句互文
對句互文是指下句中含有上句已經出現的詞,上句里含有下句將要出現的詞,上下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
(5)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辭》)
(6)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5)按照互文結構,其上句省去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去了“開我西閣門”。還原為完整的句子就是“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兩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開東閣門在床上坐坐,又打開西閣門在床上坐坐。以表達木蘭久別還家時的喜悅與激動。(6)其中“見”與“聞”互補見義。即“(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里見到你并聽到你的歌聲”,并非在岐王宅只見人而不聞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聞歌而不見人。
3.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一般是一、三句互文,二、四句互文。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7)中“行”與“燦爛”互補見義。即“燦爛的日月星漢之運行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并非日月只運行而不燦爛,也并非星漢只燦爛而不運行。
4.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是指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中的詞語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意思。
(8)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辭》)
(8)中“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對舉互文,可理解為“(到)東西南北的集市上購買駿馬、鞍韉、嚼子、韁繩和長鞭”,表現出木蘭征替父出征前的緊張忙碌。
【鞏固訓練】
指出下面詩句中互文修辭的類型,并簡述詩句意思。
(1)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2)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
(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4)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6)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7)栗深林兮驚層巔。(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8)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辭》)
(9)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10)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木蘭辭》)
參考答案:
(1)單句互文。主人和客人二人一起下馬,走上船。
(2)對句互文。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迢迢”“皎皎”互補見義。兩句合起來的意思是“遙遠而明亮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啊!”。
(3)對句互文。(半夜里)明月升起,驚飛了樹上的鳥鵲,驚醒了樹上的眠蟬;輕拂的夜風中傳來了鵲鳥叫聲和蟬鳴聲。
(4)對句互文。將軍和都護的角弓都僵硬得無法張開,鐵甲冷得無法穿上。
(5)對句互文,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不曾緣客開。
(6)對句互文。墳墓四周種植上松柏、梧桐樹。
(7)單句互文。使深林與層巔戰栗而震驚。
(8)對句互文。雄兔雌兔腳撲朔眼迷離。
(9)對句互文。湖光山色使鳥兒歡娛,使人心除去雜念。
(10)排句互文。可理解為“(劉蘭芝)在十三到十六歲之間掌握了織素、裁衣、彈箜篌、誦詩書等技能,并非一年學會一種,表現了蘭芝的多才多藝和知書達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