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鐵鉉的鐵骨
正暗合了趵突泉那沖決一切的勇氣
所以在最深的精神層面上
人與城有了高度契合
泉上的刺青作者 /王利軍
1
若兩千六百年時光聳峙成山嶺,歷下古城已然峰巒疊障。
汩汩流淌的泉水,一遍又一遍沖洗這座城市的絢爛與落寞,并把她的絕代風華全都紋在那清澈水波上。
趵突泉沸騰的水聲穿透古今,舜帝重華可是那泉聲上最早的刺青?深邃的遠古射出一縷幽光,隱隱望到“天將降大任”的舜正在歷山辛勤勞作,儼然一個農夫,史載歷下“三年成都”。而今歷山早已喚作千佛山,獵獵山風雖拂去了“舜耕歷山”的所有痕跡,但靜默于歷山院東南隅的舜祠,還是把往事掀開蓋頭。只是祠內舜帝冠冕齊整,儀態威嚴,娥皇、女英陪侍在側,再不復當初躬耕田畝的樸拙。
今日濟南舜井街西側,曾是諸多風雅名士祭拜舜帝題詩留文的所在,彼時的舜祠就矗立在那里,祠內藏著“淹洌不常”的舜泉。宋代蘇轍在他的《舜泉詩并敘》中寫下“城南舜祠有二泉,今竭矣”,可知舜泉與舜帝一樣,早就成了江湖的傳說。傳說里的蛟龍已直沖云天,舜泉卻啞了許多年,甚至那處攏住它的舜祠也漸漸失了形跡,只在古雅的墨色里咀嚼過往。
不知時光怎樣轉承起合之后,舜祠又回到歷山之上,在舜耕植過的土地上豎起了帝王的威儀。趵突泉濤聲依舊,數千年時光深深刻印在歷城身上,而舜井則還在傳說里打坐。
2
飽蘸泉水的時光之筆,曾怎樣精心地繪制歷下亭?
北魏的閑散時光在五龍潭垂下重重綠蔭,彼時被稱為古歷亭的歷下亭已在這里為官家迎賓接詔。從魏至唐,古歷亭一直在水色里凝立,等待著它生命里的一次絕美綻放。
大唐天寶四年,杜甫來濟南游歷,泉城的風物人文極大地觸動了詩人心底的詩情。恰好,杜甫在開元年間結為忘年之交的北海太守李邕亦在濟南逗留,李邕便于五龍潭處的歷下亭設宴款待杜甫及濟南名士。水色泉聲里,墨客騷人臨風把酒,自然少不了吟詩對句,杜甫即席賦《陪李北海宴歷下亭》,遂成千古絕唱。從此之后,歷下亭的眉間便拓上了杜甫的風華絕代,站成華夏一道勝景。
盛名之下,歷下亭卻要經歷鳳凰涅槃。曾幾何時,這座古亭在唐風宋雨中輾轉起落,就像一位必經渡劫的高士,數次輪回之后終在清康熙三十二年破了劫數,重新聳起在大明湖湖心小島上。當年杜甫拓在歷下亭眉間的絕代風華流蕩開來,籠罩住整個湖心小島,映得大明湖的碧波都格外風雅,好像隨便抻起一道漣漪,都能鋪就一闕詩詞。
登上今日的歷下亭小島,好像濟南古舊的時光紛紛從水波里躍起,把你的思緒拉入歲月深處。杜甫與李邕遺落的風流纏住小島中央的八角古亭,恍然間唱和之聲傳來,飛翹的檐角仿佛要劃開光陰的屏障。乾隆親書匾額“歷下亭”懸于檐下,紅底金字,把一代帝王對古亭的仰慕凝固在橫豎撇折中。古亭西側,紅柱青瓦的“蔚藍軒”依水而立,統領軒西水天一色的開闊湖面,宛如為那水天共著的奇文設置的標題。而承接了李杜遺風的“名士軒”則位于古亭北側,硬山出廈,花雕扇扉,精雅得就像一句蘊藉的古詩。
千年之后,李杜可又重回歷下亭?“名士軒”內西壁鑲嵌著李邕與杜甫的線描石刻畫像,陪伴他們的則是自秦漢至清末祖籍濟南的十五位名士畫像。或者,某個月明風輕的夜晚,只需念上一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李邕、杜甫與濟南諸多名士的魂魄就會重回歷下亭,在這處“名士軒”里把酒話雨。說不定,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也會趕來,重新撰寫大明湖詩碑……
你看,歷下亭東南側那株朽了的古柳竟然萌出了新枝,難道它是汲取古亭的氣韻而涅槃重生了嗎?!
3
吟出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你便會在濟南泉水上觸到易安的刺青。
春風起處,那個風華絕代的女詞人依然會在泉聲里獨立,聽落花輕彈細雨的琴弦,而她手邊那卷《漱玉集》早已泛黃。
私下以為,李清照就是古城濟南的繡標,用她整個一生的光彩奪目來詮釋這座城市的神韻。無關愛恨,濟南再沒有一個人能像李清照一樣讓人刻骨銘心,她就像這座城市的魂魄,是曾經行走在塵世的“趵突泉”。
泉流的清泠樂音,當是李清照童年的謠曲,一聲聲敲打著那顆稚嫩的靈魂,在那顆稚嫩的靈魂里培植出塵世間唯美的胚珠。彼時的歷城,尚在深閨里的李清照已然鋒芒初現:博覽群書,過目不忘,語出驚人……她就像歷城捧在掌心里的明珠。
泉音水韻里,彩蝶般翩然于歷城的小女孩,面對柳綠荷紅的明湖吟出了她的成名作: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是一曲天堂梵音般的《如夢令》,飄落在凡塵,那份簡單純凈的少年心思一下便打動了世人。自此之后,珠圓玉潤、清新柔婉的詞風,貫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而其中亦不乏鏗鏘有力的金石之聲。
雖說李清照成年之后便遠赴汴京,但我卻深信她的靈魂從來都棲在濟南。她在汴京郊外游玩時,眼中的風景卻幻化成她摯愛的故鄉山水: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蓮子、汀草、蘋花、鷗鷺……這些濟南風物嵌滿她記憶的天空,給她的靈魂搭起支架。
然而席卷中原的戰亂,卻使得遠避江南的李清照徹底失去了家園。國破家亡之后,女詩人孤苦無依的靈魂再抓不住昔日的濟南,以致她在《聲聲慢》里充滿惶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一份深烙入詩人骨子里的凄冷,讓人心驚,而彼時在異族鐵蹄下掙扎的濟南卻無力溫暖她的靈魂……
此刻陰霾早已散盡,女詩人的魂魄也早已歸來。
靜置在趵突泉畔的李清照祠,就像一枚圓潤完美的句點,將李清照的一生收官在泉水的懷抱。她本是泉水的精魂,一生都在吟唱清泉般的詩詞。
陽光靜好,風在翻閱那本早已泛黃的《漱玉集》。
4
踏進鐵公祠,驀然發覺泉城清泠的水韻里陡現崢嶸,四處彌漫的凜冽擎起錚錚鐵骨。風雅泉城,在這處古祠里袒露出它的骨頭,豎立成天地間最堅實的山峰。
威然端坐的大明兵部尚書鐵鉉,就像一座崔嵬的山巒,雖說他最終未給大明建文帝撐起藍天,卻用凜然正氣在泉水上鑄就一座豐碑。
讓時光回溯,回溯到大明“靖難”,暗揣爭奪帝位之心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挑起了爭端,其時曾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的鐵鉉任山東參政。燕王的大軍狂濤般從北京卷來,就在濟南與鐵鉉率領的守兵展開決戰。那一場慘烈的爭戰,雖說鐵鉉一方兵力嚴重匱乏,卻幾次挫敗了燕軍的進攻,一度打掉了燕王的囂張氣焰。智勇雙全的鐵鉉,在燕軍抬來火炮準備攻城時,便令人在城頭豎起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迫使燕王不敢下令開炮。同時,鐵鉉還設計詐降,在城門上預設鐵板,待燕王領軍進城時,突然拍下鐵板,險些把燕王砸死……死里逃生的燕王只得撤兵。然而建文三年,燕王再次發難,親率大軍繞過濟南攻取了南京,稱帝后復取濟南。鐵鉉兵敗被俘,卻依然鐵骨如山撞響天地,用不屈的生命譜就一曲壯歌。
這曲大明尚書獻給古城濟南的壯歌蕩氣回腸,數百年都在大明湖畔盤旋。雖說泉城水流溫婉,但被稱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那日日夜夜激蕩的水流何曾不是氣勢沖天?追根溯源,鐵鉉的鐵骨,正暗合了趵突泉那沖決一切的勇氣,所以在最深的精神層面上,人與城有了高度契合。
數百年,泉城都在深情地擁抱著鐵鉉的靈魂,依了這大片清澈湖水筑起了鐵公祠,讓他安坐在祠中靜享塵世祭拜。蒼翠的松柏濃蔭里,鐵鉉那不屈的靈魂已然融進這座古雅建筑中,偎了清碧水波聽古城約談明月清風。
歸來吧,大明的月光,就把那颯颯風聲紋在每個游人的心底,讓塵世上每一根脊梁都不再脆弱。
時光成雪。不老的歷下古城在輕撫泉上刺青——那永恒的塵世芳華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