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
“思辨學堂”
本期《掌上觀文》節目,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肖家蕓,將從根本上教我們如何進行思辨,并且運用在考試和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節目從三個板塊為我們講解思辨,今天讓我們來學習什么是思辨以及為什么需要思辨。
本期講師
肖家蕓
肖家蕓,華東師大二附中語文特級教師。
親歷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的探索實踐40余年,曾獲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上海市德育之星等稱號,業績為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報道,被多家重點語文期刊推為封面人物,忝列“中國百年語文人”名錄。重點期刊發文400余篇、出版《肖家蕓講語文》等論著十余本和教學錄像作品近十種。“思辨讀寫”專欄、傳統文化課程和教師專業培訓等,多受關注。
本期目錄
● 何為思辨
● 何須思辨
● 何會思辨
何
為
思
辨
我們現在說的思辨,從來源上說最初是來自于《禮記.中庸》里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其中“思”、“辨”就是今日“思辨”結詞賦意的源頭。
1、“思”指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
2、“辨”指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辨別取舍
這個“思”是一種過程性的,而“辨”是目的性的。“思”的結果是達到“辨”,辨別取舍的目的。
何
須
思
辨
一、思維是第一能力
有兩只螞蟻想翻越一段墻,尋找墻那頭的食物。
甲螞蟻來到墻腳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當爬到大半時,就會由于勞累、疲倦而跌落下來。可是他不氣餒,一次次跌下來,又迅速調整一下自己,重新開始向上爬去。(僵化、自耗、空誤)
乙螞蟻仔細觀察一番下,心想,干嘛非要爬過去?繞過去,不就行了。很快地,這只螞蟻繞過墻來到食物前,開始享受起來,甲螞蟻還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開始,直到無力癱倒。(反思、變通、超越)
上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很多時候,成功除了信念、勇敢、堅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有了一個好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卓越發展。
好的方向來自好的認知,好的認知來自好的思維,思維決定成敗,思維能力是第一能力。(關鍵能力)
古希臘教育哲學:教育是為了改善思考能力。
今世教育共識:思維能力遠比知識更重要,更能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
新教育(課改、教材、考改、評價)重心:培養思維能力。
二、思維能力重在思辨能力
人類的主要思維方式是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
1
感性思維基于感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或經驗而形成的認識,個人直覺(第一印象)判斷,感情決定,不加思考,為認識的初級階段。 ——應對簡單問題
感性思維因“感”而“動”,即興而斷是與否、行與止,有義氣、果敢、執著優勢,也容易淺薄、偏激、絕對誤失。
2、
理性思維在感性認識基礎上,排除客觀表象與主觀感覺的干擾,進行系統辨析與科學選擇,由此獲得把握事物本質,符合認知規律、代表主流價值的認識,即高級階段的理性認識。——應對復雜問題
理性思維因“理”而“智”,辯證而定是與否、行與止,更為客觀、全面、深刻地認知, 去兩端執其中的“中庸”便是思辨結晶。
從這個意義上說:
理性思維代表思維的最佳方式
思辨則是理性思維的必經之途與必用之法
得思辨,得理性
回到兩只螞蟻的先例上來剖析成因:
甲螞蟻(僵化、自耗、空誤)
基于感性思維——情緒直覺和已有認知積累,不假思索行動,信念、精神可嘉,簡單硬干不取
乙螞蟻(反思、變通、超越)
基于理性思維——在硬爬不過的感性基礎上,思辨新方向,嘗試新出路,既敢超越,更善超越
兩只螞蟻的結局是因為兩者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而造成的。
華約高校自主
招生作文
富蘭克林和他的同事有一次看到一名年輕女士摔倒了。他的同事想去扶那名女士,富蘭克林阻止了,而且拉著他同事躲到了柱子后頭。同事覺得很奇怪,因為富蘭克林是一個很有同情心和愛心的人,這時候為什么要阻止他?這時,女士站起來走了。
同事問富蘭克林,為什么要這么做?富蘭克林說,除非老弱病殘,有身份有風采的健康人在摔倒的時候都是很尷尬的時候。這名年輕美女也肯定不太愿意讓別人看見,所以阻止你就是為了不讓這名女士感到尷尬。
分 析
“有人摔到了,發現了就該扶”,這是“同事”僅憑直覺(教科書上的認知積累)的感性思維后即興認定,沒考慮彼時彼地彼人的身心與自己“扶”后產生的實際效果是什么。
“有身份有風采的人在摔倒的時候都是很尷尬,年輕女士更是不太愿意讓別人看見”,躲開不扶,不讓“這名女士感到尷尬”,富蘭克林是理性分析彼時彼地彼人的身心之后,想到深度關懷(理解、尊重、維護)比簡單扶她更需要更受歡迎。
如何從人性出發,學會尊重,學會維護,理性地關心幫助別人,這正是國家從物質文明走向精神文明面臨的艱巨任務。
時刻提防義舉(助人)不義(損人)的非理性認知行為。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
理性思辨決定思維的高品質,而思維的高品質決定為人處事(作文)的高境界。
恩格斯說過,一個沒有理性思維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小而推之,一個沒有理性思維的人是一個難有作為的人,更別說是大作為了。
3、
智性議論是高考命題的共同取向
(1)歷史維度下的思辨考查
我國的科舉考試著重在歷史的和政策的思辨分析。
清朝最后一次科舉殿試第一場史論題目如下:
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地方權重而中央集權削弱稱為外重內輕,導致割據分裂,統一王朝走向瓦解,這是漢唐兩代的教訓;反之,則是內重外輕,雖無割據之憂,卻使地方失去綏靖御侮的能力,導致亡國,這是宋明結果)
這就是歷史中在兩端中走向極端,都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即國家分裂衰敗。所以像歷史問題,同樣是一個思辨中兩難中解決的問題。
民國初期學生的作文題目還大都是:
楊朱人生觀(“大私”與墨子“博愛”相反)
(“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認為人人利己不幫人,也不受人幫助,更不要去傷害人,好事壞事都不做,就天下太平。)
(2)世界視野下思辨考查
法國高考從拿破侖皇帝以來,二百年不變,以長達四小時的哲學考試一馬當先,只有哲學考試合格了,才能獲得參加高考的資格。
2017年法國高中會考的作文題是“我有權做的一切是不是對的?”
(蘊含的矛盾是權利與正確性的統一性中隱含著矛盾。)
美國:“人工智能機器的廣泛應用對人性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工業文明為人類把黑夜變為光明,表面看來應該是帶來了幸福,但是,黑夜被消滅,也為人類和生物的生態帶來了災難。人工智能取代了繁重勞動,但是,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喪失了人情。)
我們可以看出在世界視野下的,包括現在的歐美發達地區,他們的高考作文主要命題方式也是在智性議論這一塊。
(3)當下中國的思辨考查
全 國 卷
“勞動”之必要與不必要(2019年全國一卷)
“體育”之重要與不重要(2021年全國一卷)
“大有可為時代”的“可為與有為”(2021年全國甲卷)
“生不逢時”與“生逢其時”(2021年北京卷)
(A與B二元對立情境命題)
“藏鋒、執中、緩出”——書道與人道(2021全國二卷)
“得與失”——終點、起點、過程(2021浙江卷)
( 一元隱含情境其中,三元實為二元命題)
上 海 卷
“一切都會過去”和“一切都不會過去”(2011年)
“舍棄的微光”和“(拾取的)微光”(2012年)
“重要的”和“更重要的”(2013年)
“自由的”和“不自由的”(2014年)
“堅硬的”和“柔軟的”(2015年)
贊成“評價他人”與不接受“評價他人(2016年)
“預測”——相信預測與不信預測(2017年)
“被需要”——需要與被需要(2018年)
'在陽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陽光的能力。'(2019年春考)
面對意外轉折(變化),人是有為與無為(2020年)
“時間積淀”決定事物價值與不盡然(2021年)
(二元命題貫穿始終)
共性——
歸結起來,所謂的二元是有共性的,同一個事物,兩種不同的認知,看起來是對立的,就會出現多難困選的命題形式。
優勢——
以“認識與理由”的任務驅動,考查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準與偏、新與陳、實與薄、深與淺,德(平等、尊重、互鑒、包容的現代文明交流之風與情感價值觀)才(思維、建構、表達,摒除說大話、說套話等簡單、偏執的浮躁文風)皆驗。
難點——
陷阱與誤失:非此即彼(偏執),兩面搗糨糊(磨平)
4、
理性思辨恰恰是青少年的弱項
一個人見識越少,往往越偏向感性,是因為他缺乏在復雜的環境的生存經驗,所以理性不足;一個人見識越多,往往越偏向理性,因為他有了足夠的綜合判斷能力。
因為年輕,則容易氣盛,加之閱歷淺,沉不住氣,待人處世容易憑直覺而偏激(執著一方而失去平和與周全,導致偏離或若即若離),思考淺嘗輒止(導致散而不集中,淺而浮光掠影),貪大(喜歡講大話、套話)嚼不細(不善于從生活的細微處把道理講深講透,把事情做穩妥),難以入情入理,入品入格,令人信服。
總 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