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和平鴿輕快掠過遼遠的晴空,當大街小巷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的動人旋律,當《國慶大閱兵》在全民手機端頻頻刷屏……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
70年波瀾壯闊,70年滄海桑田。中醫藥事業在黨和國家的關懷扶持下,以發揮特色優勢、勇攀醫學高峰的傳承創新書寫了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華麗篇章,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振興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頻共振。
在全國人民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梳理中醫藥在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國際交流七個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
截至2018年底,中醫醫療機構增至60738個,中醫醫療機構床位數增加到123.4萬張,從業人員總數增加到71.5萬人,醫師人數增加到57.5萬人,年診療人數增至10.7億,年出院人次增至3584.7萬。
到“十二五”末,中醫重點專科數達到1495個,覆蓋全國31個省份,遴選出219個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建立分層次的專科專病體系,組織制定了406個中醫優勢病種的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
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全國三甲中醫醫院由2012年194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442家。
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有98.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的鄉鎮衛生院、87.2%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9%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其中,79.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0.6%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6種以上的中醫藥技術方法。中醫診所備案制順利推行,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國已備案中醫診所9990個。
2016年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首次提出,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中醫藥法》中也明確規定,國家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醫療機構起步,先后確定了173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確定了65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設點地區。“十二五”期間確定了3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重點專科。
2017年,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達到了13.4%,全國84.6%的縣級以上公立中醫類醫院建立治未病科室。全國46.3%的65歲以上老年人接受了中醫體質辨識及健康干預服務。58.1%的0~36個月兒童接受了一年兩次的中醫調養服務。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已立項支持83個項目,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在全國建設31家省級中醫康復示范中心。
建立了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14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中醫藥研究平臺和基地。2000年以來,中醫藥行業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17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行業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50項,其中,屠呦呦獲2016年國家最高科技獎。
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完善,已建立5個“國家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和4個“規范化中藥臨床實驗中心”。
中藥工業成為我國醫藥產業的重要支柱,中國制藥工業百強榜上中藥企業約占1/3,多個中藥企業年營業額超過100億元。我國學者每年發表中醫藥SCI論文3000余篇,占國際中醫藥論文比例35%。
目前,中醫藥高等教育已培養出近200萬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充實到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及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各個領域。
2014年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實施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指導意見》。
2008~2019年,國家共組織實施12113項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項目,年均培訓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近19萬次。已評選出三屆國醫大師共90名,首屆全國名中醫100名。
截至2015年,中成藥有2088家GMP制藥企業,從傳統的丸、散、膏、丹等發展到現代的滴丸、片劑、膜劑、膠囊等100多種劑型,品種達1.4萬余個,有6萬個藥品批準文號。
中藥農業規范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50余種瀕危野生種藥材實現了種植養殖或替代,500多種中藥材成功實現了人工種養。
中藥工業總產值7866億元,占醫藥產業總量的28.6%,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藥飲片工業的增長速度在整個中藥產業中發展最快。中成藥工業集團化、品牌化進程加速。年產值過20億的中成藥品種20余個。
2007年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中宣部等23個部門主辦“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足跡已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臺灣,還走進了軍營。
組織開展了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情況調研、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工作,中醫藥項目已有130項入選。
在全國遴選確認了81家全國中醫藥宣傳教育基地,總面積近45萬平方米,收藏展示中醫藥文化相關展品8萬余件,年接待一千多萬人次參觀,每年開展各類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3000余場。
通過項目資金引導全國編輯制作圖書、音像、影視、動漫等中醫藥文化科普作品1500余種。66.7%的綜合門戶、78.9%的新聞門戶網站、67.3%的健康門戶網站、35%的生活網站均設有中醫藥頻道或專欄。全國有30多家中央及地方上星電視頻道均開播中醫藥文化及養生類談話欄目。手機軟件平臺已經開發上市1000多款以中醫藥文化及養生保健知識為題材的新型手機應用軟件(APP),總下載量1000萬次以上。中醫藥文化及養生保健知識類圖書也長期高居暢銷圖書排行榜。
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班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藥人才。
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北京舉辦首屆傳統醫學大會并形成《北京宣言》。在中國政府的倡議下,第62屆、67屆世界衛生大會兩次通過《傳統醫學決議》,并敦促成員國實施《世衛組織傳統醫學戰略(2014-2023年)》。目前,中國政府與4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主管機構簽訂了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
2019年5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出臺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截至2017年6月底,中醫藥海外中心和國內基地合作國家達88個,累計服務外賓約13.4萬人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