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歸心、肝、腎經
提到丹皮,就該講述“國色天香”的牡丹植株,丹皮就是牡丹植株的根皮。牡為父、男性的象征,因為其花之艷麗、香味之迷人,在盛唐時期多有欣賞詩句畫作,而在戰亂時期則開于路邊而無人賞析,多種野生牡丹因戰亂而瀕?;蛳?。不得不感嘆,美,只有寧靜之心方可感悟,和平是多么重要!
丹皮在六味地黃丸中的出現,讓大家對他的討論特別多。牡丹在我國有記載開始至今有至少1900年,從野生到嫁接、品種繁多,花色不一。
圖片來自網絡
中藥書記載丹皮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和跌撲傷痛等病癥。歸屬于“清熱涼血藥”的丹皮,清的是哪里的熱,又是如何涼血的呢?古人對牡丹的理解與討論,我們又聽過多少?牡丹皮的使用有什么禁忌嗎?
還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藥的請看前篇:
牡丹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灌木,莖可高達2米,其分枝短而粗。牡丹植株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寒(根深)、耐旱(根保水)、怕澇(需要排水良好的土壤)、怕高溫且忌強光(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喜上層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質壤上或粉砂壤土。忌連作,隔3-5年再種(提示牡丹根能大力汲取土地營養,連作的土壤失去供給新植株生長所需營養的能力)。主產于我國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甘肅、陜西、山東、貴州等地。
圖片來自網絡
牡丹的主莖粗直(莖為震位,粗莖富震性),亦有短粗分支,不同的品種分枝多少及疏密各不相同。葉芽小、著生在花芽下部的葉腋間,也有著生在枝條頂端的,發芽后抽枝長葉。
圖片來自網絡
著生在枝條頂端的稱為“頂生花芽”,開過一次花的枝條,花莖便自行干枯回縮一段,在回縮的末端又會萌發新芽(花芽或者葉芽)。所以幾年生的牡丹,大家看到的莖是左右扭曲、而非徑直向上的。
圖片來自網絡
牡丹的葉片為互生型,葉柄凹處已經開始“著色”(雖隨品種的不同顏色不一,但震位表達離位之“華”,意味著震位帶火性,疏通力夾有陽熱之性)。牡丹葉的顏色以綠色、黃綠色為主,個別品種的葉有深淺不同程度的紫暈;有的葉面上還綴有紫色或黃色的斑點;葉背面多為灰綠色和淺灰色,個別的品種茸毛特別多。
圖片來自網絡
離位生花,說道牡丹花,那花色之多,可以布滿整個RGB顏色體系,甚是華麗;其花型之多樣,亦數不勝數,每一品種都擁有自己的名字。
圖片來自網絡
前文我們知道牡丹植株的生長非常需要土壤的養分,生長多年的野生牡丹,除非周邊有豐富的其余植株物種(落葉肥料)、動物(尸體、排泄物)物種存在,或者有路人施肥,否則最終都難逃養分耗竭而植株枯萎的命運。
圖片來自網絡
牡丹的根系發達,具有多數深根形的肉質主根和側根。初生根始為白色,漸變為黃色至褐色,肉質白色,個別紅色,肉質中心木質化,俗稱“木心”,這木心在入藥處理的時候,是要整根抽出舍棄的(木心,即艮中見震,能為艮位的抬升之勢提供力量,這是很少見的特點)。牡丹的根就是入藥部位,丹皮是牡丹的根皮、肉質部。肉質部儲有大量養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長(富營養的根,艮汲水和儲蓄生發的營養),向上輸送靠木心,向內囤積和保存則靠肉質部,二者陰陽處于平衡向上之態勢。
圖片來自網絡
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耐寒、多年生的基礎),但根條稀疏,沒有明顯的主根,僅有幾十條粗細均勻的粗“面條根”,根光滑、皮白,根上極少分生小根,此時的根加工為丹皮的產量高,質量好。
圖片來自網絡
總結關于牡丹皮的格物:牡丹的根深入土中,震之木質位居根心,為整株的輸送營養提供物質基礎,丹皮中空、可見其白色肉質部營養和水分的保存屬于“兌收”之意,整體根部屬于震兌相合之象。觀察植株葉柄(震巽位)見“華”(顏色的表達屬離),提示植株的震位帶有溫熱性,而其根的“震兌相合”能推測其根皮肉質部應有更多的寒涼性、才能與這種特殊的震熱平衡。結合丹皮藥材苦、辛之味,本有升降平衡在內,苦降瀉、辛開行,故能補充震虛(肝系統,包括筋與脈)和調衡人體的震熱之證。
注:經文均為本草類權威古籍,可有查證。
對丹皮的格物及運用
《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經,治一切冷熱氣血凝滯……夫肝為血舍,丹皮乃血劑,固宜入之,本功專行血,不能補血,而東垣以此治無汗骨蒸,六味丸及補心丹皆用之,蓋以血患火爍則枯,患氣郁則新者不生。此劑苦能瀉陰火,辛能疏結氣,故為血分要藥。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辛,陰中微陽。手厥陰經,足少陰經?!断蟆吩啤?/span>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易老》云∶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故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地骨皮,足少陰,手少陽,治有汗骨蒸也。
《本草備要》:入手足少陰(心、腎)、厥陰(心包、肝)。瀉血中伏火……時珍曰∶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和血、涼血而生血(血熱則枯,涼則生),破積血(積瘀不去則新血不生),通經脈, 為吐衄必用之藥(血屬陰本靜,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竅)……時珍曰∶花白者補,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別之。
《馮氏錦囊秘錄》:稟季春之氣,兼得乎水之性,陰中微陽……丹者象離火也,故能瀉陰胞中之火,入心經正藥,兼入肝腎陰分。辛能行血,苦能瀉熱,故能陰血分邪熱,及堅瘀血并清理陽明也……除堅瘀血,留舍于腸胃中……治風癇,定驚止搐,療癰腫排膿住痛,不特去血中之伏熱,而又有涼相火之神功……丹皮清東方雷火,是其本功,北方龍火因而下伏,此乙癸同源之治也……凡實熱者宜生用;若胃稍虛者宜酒炒用。
《本草新編》:牡丹皮又自能直入于膻中,以涼其熱,下火既安,而上火亦靜,火宅之中,不成為清涼之境乎……獨是地骨皮涼骨中之血,牡丹皮涼骨中之髓,無人證吾言耳。
《得配本草》:川生者,內外俱紫,治肝之有余。亳州生者,外紫內白,治肝之不足。
《長沙藥解》:牡丹皮辛涼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瀉郁熱而清風燥。緣血統于肝,肝木遏陷,血脈不行,以致瘀澀而生風熱。血行瘀散,則木達風清,肝熱自退也。
按:總結古人對丹皮的格物——丹皮植株稟季春之氣,兼得乎水之性,陰中微陽,苦能瀉陰火,辛能疏結氣,入肝經、入心經正藥,兼入肝腎陰分。治一切冷熱氣血凝滯,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故為血分要藥。古人格物與本文大體格物一致。
《長沙藥解》詳述適應癥“肝木遏陷,血脈不行,以致瘀澀而生風熱”,這與很多臨床肝腎陰虛同時有熱象、筋脈枯而不榮的病患可直接對應。
《馮氏錦囊秘錄》中除堅瘀血,留舍于腸胃中;治風癇,定驚止搐;療癰腫排膿住痛,前兩者均為“血枯而瘀熱生風”在內的表現,而后者則為治在表“癰瘡腫痛膿結”屬“血枯瘀熱證”者。
《本草新編》所述“直入于膻中,以涼其熱”,以及“牡丹皮涼骨中之髓”均是前后人未發,臨床值得重視。《得配本草》所述川生牡丹之丹皮“內外具紫,治肝之有余”,即“清利之性”更勝;而亳州所生“外紫內白,治肝之不足”,即“疏通補益”更勝,臨床可根據飲片的外形來細致調配方劑。
《湯液本草》中提出“治神志不足”,《內經》曰∶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火之精為神,故心藏神。六味地黃丸、腎氣丸中用丹皮,不僅僅是取其“涼意牽制”之用啊,現代人明察。李時珍前輩述“花白者補,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別之。”當代用藥之丹皮,誰又能知道所采植株花色如何?感嘆前輩古醫之精細。
關于炮制和禁忌
《本草備要》:畏貝母、菟絲、大黃。忌蒜、胡荽、伏砒。
《馮氏錦囊秘錄》:然胃氣虛寒,經行過期不凈者勿服……其功多于清熱,而更長于行血,故婦人經漏不止,及孕婦無故者禁之。
《顧松園醫鏡》:凡婦人血崩,及經水過期不凈,忌與行血藥同用。孕婦勿服。
《本經逢原》: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為其性專散血,不無根腳散闊之慮。
《本草害利》:氣香而濁,極易作嘔,胃弱服之即吐,涼血通瘀,故胃氣虛寒,婦人血崩,經行過期不凈,并妊娠者并忌之。若無瘀而血熱妄行,及血虛而無外感者,皆不可用。
按:禁忌多是好事,這說明丹皮反而有大用。
伏砒——南宋方士們將砒霜和草木藥或蜜合煉,得到了“色如銀”或“如黑角色、甚硬”的單質砷晶體,稱為“死砒”、“伏砒”或簡稱“砒”?,F代人用“砒霜”甚少,此禁忌過目記住即可。
畏貝母、菟絲、大黃,此三種均是常用藥物,在臨床上需要辨證使用,如肺中結熱仍需貝母、陽明腑熱燥結仍需大黃,此“畏”不是絕對禁忌,但具體開方之時時是否需要丹皮來對治“血枯而瘀熱生風”,則需具體考量。忌蒜、胡荽,則需要提醒病患在服藥期間,注意家中烹飪禁忌。
因丹皮苦且寒、易傷胃,味濃易作嘔,故胃氣虛寒忌,但可通過酒制避免;而經行過期不凈者,婦人血崩屬于脾虛者,不屬于“肝血枯”之象,反而肝經沖脈之血有余,用則不妙;自汗多者表虛而無火,不在丹皮瀉火的靶點內;痘疹初起時需要正氣開散,瀉熱則會痘疹內陷者“逆”;妊娠者,注意禁忌單獨使用丹皮。
總結關于牡丹皮的格物:牡丹的根深入土中,震之木質位居根心,為整株的輸送營養提供物質基礎,丹皮中空、可見其白色肉質部營養和水分的保存屬于“兌收”之意,整體根部屬于震兌相合之象。觀察植株葉柄(震巽位)見“華”(顏色的表達屬離),提示植株的震位帶有溫熱性,而其根的“震兌相合”能推測其根皮肉質部更多寒涼性才能與這種特殊的震熱平衡。結合丹皮藥材苦、辛之味,苦降瀉、辛開行,本有升降平衡在內,故能補充震(肝系統,包括筋與脈)虛和調衡人體的震熱之證。
總結古人對丹皮的格物——丹皮植株稟季春之氣,兼得乎水之性,陰中微陽,苦能瀉陰火,辛能疏結氣,入肝經、入心經正藥,兼入肝腎陰分。治一切冷熱氣血凝滯,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故為血分要藥。
《長沙藥解》詳述適應癥“肝木遏陷,血脈不行,以致瘀澀而生風熱”,這與很多臨床肝腎陰虛同時有熱象、筋脈枯而不榮的病患可直接對應。
《馮氏錦囊秘錄》中除堅瘀血,留舍于腸胃中;治風癇,定驚止搐;療癰腫排膿住痛,前兩者均為“血枯而瘀熱生風”在內的表現,而后者則為治在表“癰瘡腫痛膿結”屬“血枯瘀熱證”者。
《本草新編》所述“直入于膻中,以涼其熱”,以及“牡丹皮涼骨中之髓”均是前后人未發,臨床值得重視?!兜门浔静荨匪龃ㄉ档ぶてぁ皟韧饩咦希?/span>治肝之有余”,即“清利之性”更勝;而亳州所生“外紫內白,治肝之不足”,即“疏通補益”更勝,臨床可根據飲片的外形來細致調配方劑。
《湯液本草》中提出“治神志不足”,《內經》曰∶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火之精為神,故心藏神。六味地黃丸、腎氣丸中用丹皮,不僅僅是取其“涼意牽制”之用啊,現代人明察。李時珍前輩述“花白者補,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別之。”
畏貝母、菟絲、大黃,此三種均是常用藥物,在臨床上需要辨證使用,如肺中結熱仍需貝母、陽明腑熱燥結仍需大黃,此“畏”不是絕對禁忌,但具體開方之時時是否需要丹皮來對治“血枯而瘀熱生風”,則需具體考量。忌蒜、胡荽,則需要提醒病患在服藥期間,注意家中烹飪禁忌。
因丹皮苦且寒、易傷胃,味濃易作嘔,故胃氣虛寒忌,但可通過酒制避免;而經行過期不凈者,婦人血崩屬于脾虛者,不屬于“肝血枯”之象,反而肝經沖脈之血有余,用則不妙;自汗多者表虛而無火,不在丹皮瀉火的靶點內;痘疹初起時需要正氣開散,瀉熱則會痘疹內陷者“逆”;妊娠者,注意禁忌單獨使用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