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近發生的一系列校園欺凌案件再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所謂欺凌,一般來說是指強勢個體對弱勢個體持續施行的、故意的攻擊性行為。常見的校園欺凌行為不僅包括推搡、敲打等“身體欺凌”,也包括惡意取笑、起侮辱性外號等“言語欺凌”,還包括通過惡意造謠和社會排斥等形式使受害者處于不利處境的“關系欺凌”。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校園欺凌行為屢屢上演?如何才能有效治理此類現象?讓我們一起看看專業人士的見解。
“法”字當先是國際通行做法
■蔡海龍
校園欺凌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一個社會問題。在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2013年度的調查數據表明,有21.5%的在校學生曾有被欺凌的經歷。在日本,2015年頒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長達6年的跟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經遭遇校園欺凌。在我國,由于社會轉型和結構調整,中小學校中的欺凌事件也時有發生。上海、天津、廣東等地的一些調查研究表明,我國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率趨高,暴力程度有所增加,通過各類媒介的傳播,在社會上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校園欺凌行為通常具有非均衡性、隱蔽性、持續性的特征,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往往難以判斷學生是否真正遭受欺凌,或是低估了其發生率及危害,從而影響了對欺凌行為的積極干預。特別是當前社會文化中存在對青少年“過度保護”的傾向,使得學校和社會對于少數學生的欺凌行為缺乏必要的反制措施,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的嚴峻性。欺凌行為不僅危害學生身心健康,還對學校紀律和秩序造成不良影響。為保護學生人身安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應當采取有力措施預防和消除日益多發的校園欺凌現象。
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涉及學生個體及其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預防和消除校園欺凌需要整個社會通力合作,從政策和立法、管理和教育等方面作出努力。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積極履行行政立法職能,研究制定反對校園欺凌法的法規,就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和范圍,學校、社區、家庭在消除校園欺凌中的角色和責任,以及與之相關的各項法律制度等內容作出規定,為消除校園欺凌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比如在英國,1994年開始制定出整體性的反校園欺凌政策,隨后又經歷了多次修訂。2007年,英國政府通過了《反欺凌行動宣言》,提出了反欺凌的五個行動策略。同年,英國政府還公布了《安全學習:學校反欺凌任務》的政策文件,規定了學校與地方政府在反欺凌行動中的責任與角色,以及如何制定和實施全校性反欺凌政策。
從根本上來說,教育是一種促使人社會化的過程,教育本身應當具有規范性。針對學生可能發生的違紀和越軌行為,教師應當履行必要的引導和規范義務。教育立法應當賦予校長和教師必要的懲戒權利,通過他律機制,引導和規范學生發展,預防、消除可能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日本,根據法律,學校認為欺凌行為可能構成犯罪的應通報于當地警察,并配合警察采取有關措施。校長及教師對正在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有權實施合理、必要的懲戒。
預防、消除校園欺凌,還應加強有關理論和實踐工作,深化對這類現象的認識。此外,還應在中小學校開展普遍的反對校園欺凌的宣傳、教育、培訓和實踐行動,培養和提高師生處置和應對校園欺凌的意識和能力。在英國,政府針對各種類型的欺凌問題分別制定了專門的反欺凌政策執行要領。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反對校園欺凌的研究和實踐,對于各種類型的欺凌行為都有深入調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內容非常詳細的學校反欺凌指導手冊,確保了政策的實效性。
(作者: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
從“小”抓起是治本良方
■陳智勇
前些年,筆者在美國紐約讀書時,有一天看到電視里的一個報道。一個3歲左右的女童在一家早教中心哭鬧不止,打同學、打老師,誰勸都沒用。接下來,不可思議的畫面出現了,學校竟然打電話叫來了警察,女童連警察都打,結果被帶回警察局接受“教育”去了。
想起這些畫面,是因為前兩天看到一則報道。今年9月,西安一位16歲女孩在校內遭到多名男女生凌辱,但幾名凌辱者至今未被處理。如果在美國,結果會怎樣?以今年6月轟動一時的在美中國留學生施虐案為例,他們中的三人,目前面臨認罪服刑6至13年甚至終身監禁的嚴懲。
其實,校園欺凌在世界各國都有,即便在嚴刑峻法的美國,校園欺凌也很嚴重。2000年,美國發表了第一份全國性的校園欺凌調查。報告表明,在六到十年級學生中,每天都有三成的學生涉及欺凌,其中,有320萬學生被欺凌,370萬學生欺凌他人。
美國的應對辦法首先是立法。從1999年佐治亞州第一個通過反欺凌法,到今年4月蒙大拿州通過了反欺凌法,美國所有50個州如今都通過了反欺凌法,其中38個州還專門立法禁止網絡欺凌或電子騷擾。新澤西州的法案規定,每所學校必須設一名反欺凌專家,調查欺凌的報告必須在10天內完成,分類的欺凌事件和處理情況,必須包括進每所學校公開的報告中。學校校長如果不遵守本法,將被處理。相應地,美國各學區和學校一般都根據本州法律要求,制定反欺凌規定。
各州的反欺凌法都規定了嚴格的報告要求。如果學校不執行,就會面臨嚴重后果。今年6月,美國加州發生一位學生被欺凌的事件,家長發現學校沒有報警,他們報警后向警方指出了這點,該校校長因此被開除。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學校就對校園欺凌實行“零容忍”政策。家長對校園欺凌事件的態度非常堅決,他們認為如果包庇孩子從小的暴力行為,將來會發生更嚴重的罪行。就像筆者一開始介紹的3歲幼童被抓到警察局接受教育一樣,對小時候的暴力傾向,絕不能縱容。
而在英國,小學生如果使用一些被禁止的歧視性語言,會被老師記錄為“仇恨罪”;如果稱呼男同學“娘娘腔”之類,也會被記錄為“使用侮辱語言”。2012—2013年度,大約有13個學區委員會的4000名學生已被報告,學生的這些行為記錄會被轉到他們的下一所學校。
在美國,學校在開學時都會發一些小冊子,里面對學生行為規范講得很清楚。如果因為不看這些規范導致違規,就是學生的錯,學校有理由將學生開除。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區和學校以反欺凌為主題,向學生和家長發出要求簽字的通告。在通告中,規定了欺凌的范圍、處理及程序。家長被要求與孩子一起討論欺凌的問題,并對孩子進行教育。學區和學校對教職員工進行專門的反欺凌培訓,經過培訓的教職員工要能夠有效地發現和報告欺凌或騷擾事件。學校教師或其他教職員工要記錄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姓名,然后向校長或其他行政人員報告。學生、家長或監護人以及校長要保存完整證據。如果不涉及需要報警的重大事項,將根據欺凌的嚴重程度和影響,對涉案學生進行批評、停學等處罰,相關情況會記入學生檔案中。
(作者: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