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馬老師:
您好!我自認是個開明的老太太,絕不是那種拿捏兒媳的婆婆。自從兒媳婦過門,我就把兒媳當閨女一樣,我們相處的還算挺好。但是,我感覺我和兒媳的關系還是出了點問題。
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心想,既然我把兒媳當閨女,平時和兒媳相處,也就有什么說什么。兒媳也說過這樣好,讓我就有什么說什么。可是,前些日子政府發放了一筆補償款,細情就不說了,也不多,兩萬多塊錢。我想我們老兩口都有退休金,就決定把錢平分給兒子女兒。雖然兒媳沒和我們爭吵,但是看得出來她的不高興。后來兒子跟我說,她不是計較這點錢,而是覺得平日兒子和她承擔更多贍養責任,可是在這件事上,我閨女媳婦半斤八兩一個樣,這樣讓她心里有些不平衡。
您說,我拿兒媳和閨女一樣,莫非是我有什么不對嗎?
您的讀者 張桂芬
張桂芬朋友:
您好!相信您是一位開明的婆婆,不會拿兒媳當外人,更不會拿兒媳當受氣包。但是您瞧,這樣的婆婆也會遇到婆媳關系的困擾。這是為什么?
是的,如今很多開明的婆婆,都不會拿多年媳婦熬成婆那一套來對待兒媳,都會覺得拿兒媳當閨女應該是很不錯的選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事務的處理上,都會有意無意間本著一個原則:拿兒媳當閨女。
這讓我們想起那句話:閨女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從心理關系上說,一個做婆婆的人,能拿兒媳當閨女那樣親,能拿兒媳當閨女那樣疼,應該說是挺溫情的,挺溫暖人心的。但是,在理性定位上,光拿兒媳當閨女就不行了。因為,從人際關系心理學角度說,兒媳有不同于閨女的家庭角色定位,兒媳與閨女扮演了不同的家庭角色,就是說,兒媳到底不是閨女。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又不能完全拿兒媳當閨女。
在角色期待上,兒媳不同于閨女。
所謂角色期待,通俗的說就是對扮演某個角色的人的行為反應的期待。比如,我是心理咨詢師,您就會對我的說話做事有一種期待。在人際關系上,由于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便有了不同的角色期待。這種角色期待,還表現在人際互動的方式上。婆媳真情,可能勝過母女親情,但那是以后的事兒,是需要時間的。在婆媳互動的初步,不管您怎樣不拿兒媳當外人,不管怎樣好心的拿兒媳當閨女,兒媳是否能接受您的婆媳互動方式,是否拿您不當外人,是有待日后慢慢磨合的,磨合得好,就可能勝過母女。但是,在兒媳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時候,您光是拿兒媳當閨女說話不管不顧,就不合適了。
因為有三代同堂,我們從新認識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也和別人相處,因有錯綜復雜的家庭互動關系,我們會更了解每一個人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在家庭生活中,您該怎樣說話,該怎樣做事,兒媳與閨女對您的期待也是不同的。由于這種期待不同,您的說話做事,閨女可以接受的,兒媳不一定能接受。比如錢的事兒,其實未必是爭錢的多少,很可能是兒媳感覺在這個家中,自己扮演了不同于您女兒的角色,就覺得您的做法不符合對您的角色期待了:婆婆怎能這樣待我?如果您能通過適當方式,充分肯定她為這個家的付出,肯定她在您心里的分量,可能就會沒有了這種不高興。
在角色扮演上,兒媳不同于閨女。
兒媳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離開自己的親人,離開自己的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來到一個陌生的家庭,來面對那么多陌生的人。并且在這里,在這個家庭,將要度過自己大半生的日子,從青絲黑發,到銀絲白發。雖然時代有了很大變化,但兒媳大多還是把婆家當成自己的家,在婆家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兒媳為您養老盡孝。從情理說,在我們許許多多的傳統模式的家庭中,兒媳首先對公婆有養老盡孝的責任。即便是原生家庭都有吵架拌嘴的狀況,跟婆家更是免不了,媳婦在學習怎么跟婆婆相處,婆婆也在學習怎么對待媳婦。怎么樣把你家變成我家?其實都要慢慢學習,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給對方貼標簽,認為對方處處都針對你,這樣你的心門無法敞開,又怎么奢望有人能走進去。
建議你可以抱怨一下這些不同,抒發一下情緒,不要讓自己像個沒人愛的婆婆,躲在角落耍自閉。不用把兒媳當自己的女兒,也別把她當成仇人,不論是我家還是你家,相處久了,自然會成為一家,婆媳相處,說起來很簡單,但不做,你怎么知道很困難?
婆媳相處最佳的方法是發展一對一的關系。所謂一對一,就是要減少與對方產生以第三者為主的話題。例如,丈夫在聽了母親或妻子對彼此的評論之后,懂得自我消化自行篩選,而不做挑撥是非的傳聲筒。而婆婆這一方若是對兒媳有什么不滿意,可以嘗試帶著了解與尊重的心情,找機會與媳婦聊聊天去更了解對方,當你越了解對方,就越有機會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說不定還會領悟出令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心態。
至于那些灑狗血的婆媳大戰的情節,就留給電視劇去演吧!
心理咨詢師 馬志國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