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鳴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小淑害怕去相親,害怕面對相親的人,她怕跟相親的人沒有話題,她怕對方嫌她矮、嫌她胖、嫌她沒有照片上好看,她怕對方覺得她不健談、不會說話、不得體,她怕遇到奇葩擔心不知道怎么回絕……面對相親,小淑焦慮重重,相親失敗讓她很迷茫。
30歲的小淑在某公司當職員,她覺得一個人自由自在挺好,可當身邊90后姑娘都已經結婚,又讓她直接成為周圍愛管閑事的大媽、大姐們“關心”的對象:“那么大歲數了還單著。”“想要啥樣的說話兒。”“阿姨手上有個男的還不錯。”……
其實,小淑并不排斥相親,相親也有真愛,眼見身邊那么多相親組成的家庭也都挺美滿。開始時,小淑對相親還挺期待,然后想著自己條件雖然不算特好,但也說得過去,怎么著也會有所收獲吧!那時相當自信。可她慢慢地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完全不是她想的那樣。小淑相了十幾個,總體水平算中上,大概比例是:被看上的只有兩次,然后她沒有什么感覺;她看上對方的還挺多,不過不是表白后被拒,就是還沒表白就直接被拒,竟然還有被家人逼著不得不來相親,還有就那么吊著,還有幾個加了聯系方式但沒再聯系,這其中不乏奇葩。結果就是,相了十幾個,小淑現在還單著。
小淑還發現,相親時,大家的目的性都非常明確,看對眼的,才會坐下來繼續聊,即便確立了戀愛關系,也有可能覺得不合適抽身走人。到這時,小淑開始質疑相親到底有多少真感情了,最讓她不安的是表白被拒還不只一兩次,小淑有一種挫敗感。從此。小淑自信心備受打擊,突然開始討厭相親了,懷疑相親永遠遇不到知己的那個人,害怕去面對相親的人,怕一次又一次被拒……現在,小淑拒絕相親,不管那些“熱心”的大媽大姐們怎么勸也不去了,誰再提相親就跟誰急……
心理點評:小淑因為多次相親受挫而對相親產生擔心、緊張、恐懼,甚至回避相親,屬于相親恐懼癥。原本自信的她,在多次相親中備受打擊,不是表白被拒,就是無人問津,經歷十幾次相親無果后,開始自我懷疑——“我不夠好”“我不可愛”,從而對自己喪失信心,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也許是她經歷的人生一直較順利,所以相親受挫,讓她看到自己“不夠好”的一面,這是一直順利的她所沒有意識到的有缺陷的自己,以致于焦慮、恐懼,企圖想通過拒絕相親來拒絕看到“糟糕”的自己。
當今社會,相親是很多人尋找結婚對象的一種方式。大齡的小淑也不可避免地走上相親的道路,但相親讓她產生了心理困擾。
小淑的相親之路始于周圍“大媽大姐”施加的壓力,看到周圍90后女性大多已結婚,小淑似乎感受到即將成為“剩女”的風險。可以說,相親而結婚是小淑的被動選擇,但起初通過想法的調整,她也愿去一試。相親過程中,小淑漸漸發現大多數人目的性明確,這實際上吻合了某些認知心理學家所提出的理論:相親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認知方式。通俗地講,相親中,會預先帶著一定標準去認識對方。于是,人們就很難在相親中感受到另一種不帶特定目的的“自下而上”的認知方式,如偶遇。這樣富有局限性的相識方式,為小淑的相親不順奠定了誘因。
從較深層次原因而言,對小淑來說,相親失敗似乎與“被拒絕”“失敗”畫上了等號,小淑越來越傾向于對自我懷疑和否定陷入自卑;在情緒上既恐懼又焦慮;在行為上漸漸采取回避方法,并有可能影響到生活及工作等。因此,心理咨詢對小淑有必要性,一方面給予小淑足夠的心理支持,幫助她正確看待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也需協助其探索對于愛情、對于自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