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 孫雯
金秋九月,又一批經歷了“十年寒窗”,熬過了“六月風暴”的大學新生邁入了理想大學的校園,即將開啟人生歷程的新篇章。大學新生,大多都是第一次真正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面對的一切都是新的。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活,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生活方式和學習方法不同了,擺在大學新生面前的,首先是一個新生活的適應期。
與中學生活相比,大學生活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充滿挑戰。許多大學新生都會產生疑惑,出現不知何去何從不適應的表現。大學新生的適應不良表現主要有:
1.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的不適應。許多學生自幼在父母的呵護下形成了依賴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來到了大學,衣服要自己洗、飯要自己打、許多事情都要自己打理,他們手忙腳亂之后還是一塌糊涂。父母給了優厚的生活費,有的學生不懂得計劃又沒有了父母的管制,盲目沖動消費而造成捉襟見肘。有的學生從偏遠的農村來到大城市,從溫暖充滿愛的小家庭到校園生活的大家庭,還會出現人際關系的不適應。住集體宿舍,與他人分享一個空間,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個體,勢必產生矛盾與沖突。很多時候,學生甚至會為了關燈、關門等這些小事兒鬧矛盾、爭吵。
2.學習方式的不適應。中學與大學的教學方式不同。許多學生在應試教育形成的不良學習習慣依然根深蒂固。新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自主學習的方式,出現下課后問老師留什么作業,考試前要求老師劃重點的現象。有的學生沒有高考這個指揮棒,產生松口氣的思想,學習上懈怠懶散;有的學生適應不了大學老師的講課方式而感到學習吃力;有的學生因為專業興趣不濃而產生厭學;有的學生固守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仍然是學習成績的高低這一思想,一頭扎進書堆整天埋頭苦讀,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和學生社團活動,使大學生活變得枯燥無味單一。
3.角色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后,擺脫了父母、老師的管束,自主時間多,外面的誘惑也多,有的學生自控力差,沉溺于電腦游戲和網絡或一門心思打工掙錢,荒廢了學業荒廢了青春。很多學生在中學時代是班級乃至學校里的“佼佼者”,進了大學校園以后,“山外青山樓外樓”,面對新的競爭群體,許多人感到自己失去了過去的優勢,產生嚴重的失落感和自卑感。
適應大學新生活,使自己的大學生活快樂、豐富多彩。大學新生們就要樹立獨立生活的意識,樹立新的學習理念,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1.學會獨立生活。大學生要清醒地認識到,不可能一輩子依靠父母的照顧,走出成功人生,就必須學會獨立生活。大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為自己拿主張,規劃好自己的每一天乃至全部人生。大學生還要學會自我管理,照顧好自己的一切。
2.學會主動學習。大學生要認識到“大一”不是“高三”,要由被動學習轉變成自愿自主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和探索性。大學生必須學會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時間,科學地掌握時間,不能平時無所事事,考試時臨時突擊、開夜車。大學生還要認識到大學學習,更多的是要求“理解”知識,掌握“為什么”的問題,所以不要死守一種思維模式,要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這就要學會自學,善于自學。
3.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大學生要學會融入群體,與人交往,掌握做人處事的方法,這一點無論是在大學生活中,還是今后步入職場、進入社會都是至關緊要的。大學生要學會和各種性格的人和睦相處,不要在個人利益面前斤斤計較;要學會欣賞別人,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學會彼此尊重包容,諒解別人的錯誤;要學會真誠與友愛,主動播撒愛的種子,給別人愛你的理由。
相信大學新生只要認清大學特點,認真對待大學生活,將來就會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潛力,做自己前途主人的大學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