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宗
“高黏血癥”又叫“血液高黏度綜合征”。講得通俗些,即夏季因出汗損失水分過多,致使血液中水分含量相對減少,血液過度黏稠,血流速度減慢,肌體組織獲得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相對減少,導致中風、心肌梗死和血栓栓塞等一系列嚴重疾病。
夏季血黏度增高癥,是近年普遍受到醫學界重視的一種病理綜合征。“黏度”是指一種液體在流動時所受到的阻力。在醫院看病時,醫生常要抽血檢測血液黏滯度。有些人血色鮮紅,厚薄均勻,血黏度正常;有些人血色淡紅,質稀薄,血黏度偏低;有些人血色暗紅,質黏稠,抽吸時很費勁。說明人們因個體差異或種種病理因素而導致血黏度差別懸殊。
高黏度血癥特別好發于7~9月份的盛夏酷暑季節。生理學家曾測試過老年人四季的血黏度變化,夏季因出汗過多而使血液中含水量相對減少,故夏季是血黏度最高的季節,春秋兩季是血黏度相對穩定的季節,而冬季的血黏度相對最低。臨床資料統計表明,中老年人的血黏度變化與中老年病的季節發病情況密切相關,眾所周知,揮汗如雨的夏季易誘發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熱中風、腦梗死和心肌梗死等)。
人的血黏度的變化與心腦血管病的季節性發病情況有明顯聯系。一天之中的血黏度最高時間是清晨,一年之中血黏度最高時間是夏季,故夏季清晨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時節。原因為:經過一夜的睡眠,排尿、出汗、呼吸和炎夏高溫等消耗,體內水分喪失最多,此時血液更為黏稠,血流最為緩慢——故清晨是心腦血管病(如腦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血栓病等)的最高發時間,醫學上有“清晨腦梗死”的專用術語。故中老年人要防治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在用藥防治的同時,必須重視調控血黏度,最為簡單的是夜間喝水,清晨準時服降壓藥,必要時加服降脂藥和降血黏藥。
【循證醫學表明】:許多中老年性心腦血管病都與血黏度高有關,如: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絞痛、心肌梗死,肺原性心臟病、脈管炎,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和慢性肝腎疾病等等。
高黏度血癥容易發生血栓,而血栓的形成猶如在血管中埋下了無數游移不定的“定時炸彈”,當血栓阻塞腦血管時,出現腦血栓;當血栓阻塞冠狀動脈時,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當血栓阻塞四肢血管時,出現脈管炎。總之,血栓會隨血流遍游全身血管,當遇到血管狹窄時,就會阻塞住此血管,使人患病。
中老年人應格外注意。1.多飲水:2.飲食療法:3.堅持體育鍛煉,保持樂觀情緒。4.必要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