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的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達成口語交際目標的重要任務,“口語交際”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那如何在低中年級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提高效率呢?
蘇教版教材中所選用的口語交際內容,無論從內容形式、思想含義、語言表達上,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所以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有效的口語交際訓練點。
1. 看圖練說
小學低中年級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具體表達能力都較差,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教材所給的圖畫資源,讓孩子借助直觀的圖景,化靜態的文字為動態的畫面,變抽象的語言為直觀的場景,不但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大家來討論”這一課時,我先出示書本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并選擇一幅說說:圖上小朋友的看書姿勢對不對?哪里不對?應該怎么做?學生在看、說、聽的過程中,充分地進行思考,以及語言的重組。繼而我又出示平時用相機記錄下來的班中孩子的看書寫字姿勢,讓學生再說一說、評一評,從而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和提高,而且滲透了習慣教育。
2. 創設情境
李吉林老師曾說:“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眲撛O多種口語交際訓練情境,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才能讓學生豐富口語交際知識,掌握口語交際方法,達到敢講、會講的目的。
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問路”這一課時,我先以“問路人”的身份與班中的一個孩子進行對話:
師:“同學你好,請問二年級老師辦公室怎么走?”
生:“老師您好,沿著我們教室一直往西,到頭右拐就是二年級老師辦公室了。”
師:“謝謝你!”
生:“不客氣?!?/p>
繼而引出本課主題“問路”。接著讓孩子說說從我們的對話中,你知道了問路要注意哪些方面。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但是里面已經包含了注意事項:一問路要有禮,詢問清楚;二指路要明確,指明方向。接著便是練習時間,同桌合作,一人問路,一人指路,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提高了聽、說、交往的能力。
3. 教師指導
由于孩子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老師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
就以二年級下冊的“愛吃的水果”為例,學生往往是思路不清、言之無序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梳理語序,比如這里可以從說水果的名稱、顏色、形狀、味道、一些水果的知識介紹,步步深入,指導他們依序表達,以養成有條不紊、按順序說話的好習慣。
除了專門的口語交際練習,教材中的很多課文也可以滲透口語交際內容。
1. 模仿遷移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薄袄印敝星擅畹那苍~造句、布局謀篇是學生語言發展的“源泉”之一。
如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中,有一段是描寫白荷花樣子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品讀后我播放其它形態的荷花圖片,待學生看完后提問:能不能也學著課文,說說還有什么樣子的白荷花?學生的語言很豐富,說完后再用“有的……有的……有的……”連起來說說,進行語言的鞏固訓練。這種仿中有創的言語實踐,以文本語言引路,給學生提供了完美的范本。
2. 感悟說話
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通過說話體驗文中的思想感情,通過說話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這同樣是促使學生生成語言的好機會。
如在教學《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時,品讀“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這一句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千辛萬苦”,我作了這樣的指導:
師:大禹在走遍千山萬水的過程中會吃哪些苦呢?你們猜一下,可以照著老師的提示說一說。
(1) 在爬高山的過程中,禹會有_______ _____的危險;
(2) 在森林里查看地形,禹會被________ _____咬傷;
(3) 在過大河的時候,禹會___________。
學生通過對大禹可能遇到什么危險的想象說話,更設身處地地了解了大禹所受的苦,理解了“千辛萬苦”這一詞的深刻含義。
3. 故事延伸
豐富多彩的故事類文章也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活水源泉,教師要用心捕捉。
例如二年級下冊的《狐假虎威》,教完課文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續篇故事的環節:狐貍騙了老虎之后得意洋洋,到處炫耀自己的聰明,這件事傳到了老虎的耳中,一天老虎在山上又碰到了這只狐貍……請同學們想想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放開了,能依照文中老虎和狐貍的特點,續編故事。
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其咀嚼文本的言語形式,學習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表情達意等方式方法,進行語言運用的訓練。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是生活的再現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學生交際的舞臺,就是學生交際的源泉,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中教給學生交際的方法,還應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交際的本領。正所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1. 校內活動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也是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一個好資源。比如低年級的“講故事比賽”,講故事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開始我讓學生自己準備好故事,利用活動課先進行四人小組比賽,爭取讓每個孩子都得到鍛煉,再由每個小組的冠軍進行決賽,評選故事大王。慢慢地我就嘗試著出一個主題,讓孩子們往下編一個完整的故事,經過一學期的訓練,我班孩子的口語能力在年級組中居于前列。
又如中年級的“跳蚤市場”,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顧客”和“售貨員”必定會有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必然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2. 校外活動
除了學校,校園外面有著更廣闊的鍛煉空間。學生生活時間最長的還是在家庭中,因此,將口語交際實踐延伸到家里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要求學生每天都回去跟父母交流,交流當天發生的趣事,可以是班中的,也可以是路上看到的,并要求把話說完整,這同時也是親子溝通的一個良機。平時,也請家長配合,如買東西、與人溝通時,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跟他人交流,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這也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的交際活動打下了基礎。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口語交際教學實踐中去,積極探索,就一定能探尋到適合于“口語交際”教學更好的方法。
(作者單位:南京市浦口區湯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