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利軍
這個世界上,凡事愛打提前量的人很多,甚至包括我,只是程度輕重不同罷了。
我女兒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在新東方學英語,那里有專門提供給家長的休息室,孩子在上課,家長在那里等候,一邊織織毛衣,一邊聊聊家常。
在那里我認識了很多家長,聊得最多的,自然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天,有一位家長講到自己的兒子,一臉煩惱地說:“我最頭疼的就是他的拖拖拉拉,不管是做作業(yè)還是吃飯睡覺,總是慢吞吞。”
“有多慢啊?”我問她。
“慢得像蝸牛。吃飯吧,一粒一粒地吃,我們都要收碗了,他才吃了一半。好不容易吃完飯吧,我們就讓他快點做作業(yè),他又是拖拖拉拉,連個鉛筆都要削半天。作業(yè)做完了,要他彈鋼琴吧,他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看得我眼里都要冒出火來,恨不得揍他一頓。”
“在吃飯、做作業(yè)和彈琴的中間,你們給他安排玩的時間了嗎?”
“玩?他拖拖拉拉的時候不都在玩嗎?”
我笑了笑,然后對她說:“所以你看你家的孩子多聰明啊,因為他知道,你不給他玩的時間,那么他就用自己的方式來玩。其實,所有的拖延都是抵抗。”
“哦。”那個媽媽瞪著眼睛看著我。
“你應該聽過一個詞叫‘不合作抵抗運動’,印度人當年就是這樣趕走英殖民者的。你兒子的拖拉其實深得其味,都是對于不喜歡的作業(yè)以及管得太嚴的媽媽的反抗。”我說,“請你想一想,假如一個孩子他真的很餓很餓了,他吃飯是不需要人催的;假如他快點做完作業(yè)可以換來玩兒或者休息時間,而不是被安排彈鋼琴,他會盡快做好的;假如他是真正地喜歡彈鋼琴,覺得從中得到享受和快樂,他是不會在彈鋼琴的時候三心二意。每個著急的家長后面都有一個拖拉癥的孩子。”
那個媽媽似乎是明白了一點。
她說:“我們確實對他玩的欲望一直在壓制。因為我們對他的期望值太高了,所以希望他的成績好、才藝好。我和他爸爸都是大學老師,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將來無論如何也不能比我們差,那么從小就得讓他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所以,是你們太心急了。孩子才上小學,你們已經(jīng)想到他將來做什么工作了。您自己在上小學時,就計劃好了自己三四十歲時一定是大學老師嗎?”
她笑著搖了搖頭。
但愿她能真的明白。
我女兒高中的同桌,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孩子,被女兒認為是同學中智商最高的。
他的父母也是望子成龍,周末給他報了各種培優(yōu)班,費用高昂的小班教育是讓孩子學到了東西,可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孩子總是學得比學校的內(nèi)容提前,到了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內(nèi)容他都已聽過,沒有新鮮感,也沒有挑戰(zhàn)性,自然提不起精神來。他要么是坐在那里打瞌睡,要么偷偷玩游戲,或者是做別科的作業(yè)。總之,他很少和課堂同步過,他總是走在老師的前面。我女兒對他的總結(jié)就是:他是該休息、該玩的時候去補課,該上課的時候卻在休息、在玩。
這孩子后來考到了一所211大學,也算是不錯,但絕對不是最好的,女兒說,他完全可以考清華或北大的。
我在想,如果他的父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給他報那么多的培優(yōu)班,也許他會更優(yōu)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個“望”字,透出的就是著急。
當我們望著孩子的時候,目光中的期待、催促是不言而喻的,這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孩子時刻在度量,自己與父母的期望之間還有怎樣的距離。
其實,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而成長需要時間,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規(guī)律。不要著急,讓他們按自己的節(jié)奏來,做一個寬心的父母,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持。
所以,不著急,是更好的養(yǎng)育方式。
不著急,因為相信他會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
不著急,因為相信他有自己內(nèi)在的發(fā)展動力。
不著急,這是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的尊重,是對自然規(guī)律與學習規(guī)律的尊重。
不著急的家長方能解下自己內(nèi)心的緊箍咒,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摘自《莫愁·家教與成才》)(責編小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