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 李國權
背景介紹:2015年遼寧省朝陽市教育局下發文件,要求全市推進語文主題學習,并制訂了實施方案。為此朝陽市教師進修學院組織部分骨干教師編寫了《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精讀選文》作為補充教材。朝陽街小學對此高度重視,在教育局及教師進修學學校的指導和帶動下,學校掀起語文主題學習探究活動的熱潮。一年來,學校也積累了諸多經驗。以下粗淺認識與讀者共勉。
1.怎樣理解語文主題學習
對于語文主題學習這項實驗,倡導者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的初衷很明確:閱讀、課堂閱讀、課堂自主、自主閱讀、課堂足量自主閱讀。參與實驗的郭瑩老師這樣理解:“語文主題學習”就是要把語言文字轉化成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再把語文定位為一種知識的教學,而更多的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生活的積累和文化的熏陶。
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上看,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訓練才能完成。但現在存在用學數學的方法學語文的現象,即往往通過對一篇文章的剖析與理解達到對一類文章的解決,也就是舉一反三法。這其實不符合學習語文的規律。
學語文應更多應用反三歸一的方法,即通過量的積累來達到質的變化。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說他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好讀書”也就是廣覽博讀,正是學好、用好語文的必由之路。而當前語文教學恰恰存在不“好讀書”而好“求甚解”的現狀。教師希望把一篇課文挖深摳透。甚至刨出火星。真像小品里說的,唯恐刨得不深,一心往祖墳那刨,結果對提升語文素養意義并不大。深挖造成教師教得累,學生干遭罪,讀書讀得少。學完全忘了。在這里打一個比方,比如說有人說你家的一塊地下埋有一個古董。你就去深挖,不見古董。你換一個地方又去深挖,可能還是沒有找到,也可能找到。但如果換一種方式,淺淺地挖,挖遍整塊地。雖然不可能找到古董,但卻使土地變得松軟,土質變好了。秋天一定會有好的收成。連續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會有好收獲。遠比得到一件古董的價值多得多。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曾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也是說大量閱讀的好處。因此語文主題學習首先是指倡導大量閱讀。
那么,如何把大量的課外閱讀與課文進行銜接,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內。就需要有一個銜接點,這就是主題。這個主題是文本推敲的著力點,也是激發閱讀興趣的催化劑,更是鏈接課文與閱讀材料的媒介。
基于些,我認為語文主題學習就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教材的單元主題,教材本身的特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從一篇課文中提煉一個主題,通過對課文的推敲與感悟,使學生感受這一主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圍繞這一主題引導學生走進廣泛的閱讀空間,閱讀與主題相關、相近、相似或相對的多篇文章,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在大量的閱讀中豐富學生的認識,情感和體驗,創造與文本交流與對話的氛圍與條件,形成思維的碰撞,產生情感的升華,價值的提升。
2.怎樣理解語文主題學習和現行語文教學的關系
其實“課改”以前我們許多語文老師在教學時,常常根據教學要求,在學習一篇文章后,也常常安排一篇文章做為拓展延伸的環節,有時也布置課后閱讀相關文章或書籍,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實現閱讀能力的遷移。“課改”之后的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是按一定的主題編寫的。特別是現行的S版語文教材還都配有《語文同步讀本》,這本身就是在進行主題閱讀的引領。只是沒有把閱讀任務引入課內,沒有對主題加以強調,致使主題有時還顯得模糊 。另外放在課外,絕大部分學生根本就不去閱讀,讓課外閱讀成為一種形式。現在強調語文主題學習,是把“主題”和“閱讀”加以強調和重視。
因此從這個方面看,“語文主題學習”只是強調一種學習方式而已。倡導語文主題學習,就是通過抓住主題來感悟文本,騰出時間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內。實際是對現行語文教學改革成果的繼承和發展,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改變。如果摒棄現行語文教學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另搞一套,另立爐灶,造成邯鄲學步的后果。這真是對語文主題學習的曲解。
語文主題學習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改革和創新。不是教師語文教學方法的改變,因此“語文主題學習”不能稱為“語文主題教學”
3.怎樣既能壓縮有限的教學時間,又要保證完成課標要求必須完成的任務?
(一)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明確各年級的重點任務。把握好度。防止目標“過”,又要防止“不及”。
小學語課程標準反復突出“語言文字的運用。”“語用觀”是語文界的共識。學校開設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以便在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運用。而這種能力當然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在語文課上必須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完成課標要求的任務。
低年段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字詞訓練,引導學生會認、會讀、會寫,理解的基礎上會用。
中高年級段要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對內容的把握,對文章敘述的關注,學習文本表達方式,品味作者“語言特色”。實施語文主題學習,務必以這些訓練做基礎。這是語文教學的指揮棒。如果拋棄這些最根本的訓練,盲目的追求主題閱讀,那是舍本求末,得不償失的。達到的效果是丟了西瓜撿芝麻。
(二)目標明晰,一課一得,為主題閱讀保證時間
確立的每課時的教學目標時,要圍繞“課標”要求,要做到明晰、精當、 切忌多而雜,大而空。如郭瑩老師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為:(1)會認“魅,紳、姍、辰”等4個字,會寫“魅、黎、丐、牌”等8個字。掌握“魅力、乞丐、紳士、無動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詞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1-3自然段。(3)學習1-5自然段,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是詩人同情幫助殘疾人的優良品質,初步感受語言魅力。這一目標就比較明確。可操作性極強。要明確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科共同承擔的教學目標并不是語文的本職任務。
另外要一課一得,確立的主題要“小”。俗話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把時間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精講才能做到惜時,惜時才能做到海量閱讀。如四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文章是通過父與子的動作、語言、外貌等表現人物的了不起,四年級組在集體備課時,認為僅抓住如果這一點該不夠,還過于寬泛。他們就抓住文中的一些細節作為主題來領悟文本。如文中的外貌中的“眼中布滿血絲”衣服上的“點點血痕”,“我知道你永遠和我在一起”三次反復出現,“十二小時,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的時間羅列。引導學生透過細節理解人物的了不起。遠比面面俱到的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外貌所得要多。主題過于寬泛,訓練點亂,眉毛胡子一起抓,才真是亂彈琴。
(三)課前充分預習,為主題閱讀預留時間
既要完成課標要求的語言文字訓練,又要進行大量閱讀。如何節省出充足的時間,除了在課堂上摒棄不分重點,泛泛細究外。抓課前預習也十分重要。特別是中高年段的學生,要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方法。對掃清課文閱讀障礙的字詞,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等,要放到課前預習來完成。如郭瑩老師就注重預習方法的指導。課上通過檢查預習的方式進行了初讀的感知。為學生理解課文節省大量時間。當然對于不同年級段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初讀,不讓初讀成為課堂內的額外負擔。
(四)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為主題閱讀節省時間
抓好第一課時,要夯實基礎。這里再次強調目標必須明晰,你到底想要學生學會哪些新知識,閱讀課文到底讀到什么程度。既要防止沒完成基礎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任務,又要防止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起抓。如王瑞靜老師在執教第一課時,重點引導學生認讀生字詞,學寫生字。而郭瑩老師在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抓住填字前后老人與行人的變化感知課文。她們都在夯實基礎之后提出的統領全文的問題進行導讀,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同時又為第二課時的主題推敲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要切中主題。第二課時先要圍繞確定的主題,對課文進行推敲與感悟,使學生感受這一主題的內涵。王瑞靜老師第二課時以“春雨沒有顏色,為什么三只小鳥說有顏色”這一問題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通過指導讀文,展開想象,欣賞美景去感受美、欣賞美。時時切中主題。而郭瑩老師以“為什么填上幾個字就會有那么大的魅力”為題導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并由此探究最后一段。通過引讀感受,范讀激情,觀賞聯想,拓展感知多種方法體會語言的魅力所在。可謂是時時處處切中主題。在此基礎上進行主題閱讀的銜接。就顯得水到渠成,順其自然。這樣一方面避免了泛泛分析課文。為主題閱讀節省出時間。另外,通過主題的推敲,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怎樣確定恰當的主題對于語文主題學習至關重要。確定主題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課標要求是指針
課程標準對各年段都提出明確的要求,在確立主題時,要以課標的要求為指南。不要提出超過課標要求的主題。根據年齡段的特點,我們認為作為字詞訓練為重點的一二年段應更多地以情感主題與叢書進行銜接比較恰當,而中高年段就以語言能力訓練點為主題進行銜接比較恰當。
2.單元主題是參考
現行的語文教材,都是按一定的主題編排的,其中一部分是按情感主題或內容主題組合的,如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鳥的天堂》《鯨》《麋鹿》《小獅子艾爾莎》。這屬于從內容主題來組文的。還有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提到“什么是快樂,勞動是快樂,創造是快樂,幫助別人也是快樂……讓我們快快樂樂地生活,快快樂樂地成長。”這就屬于從情感主題來組文的。有一部分是按語文能力訓練點編排的:如四年上冊五單元,導讀中提到“抓住重點語句深入理解,體會它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類的朋友動物這一單元。雖然表面來看是按內容組組文的,但導讀明確提出,要體會作者是怎樣仔細觀察的,并把動物的特點寫具體的。這都是語文能力訓練點。
在確立主題時,要參考單元主題。對于單元多個主題的,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類的伙伴》導讀中提到:閱讀本組課文,要體會作者是怎樣仔細觀察的,并把動物的特點寫具體,又是怎樣真實地表達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的。這實際是包含三個主題。在單元的主題確立時,要把幾個主題分別分解到《貓》《珍珠鳥》《老人與海鷗》之中比較恰當。對于單元主題過于籠統的,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巾幗英雄》導讀中提到:學習本單元課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人物,表現人物精神的。因為描寫人物,表現精神的方法是多種形式的,所以在《黃道婆》《提燈女神》《居里夫人的三克鐳》幾篇文章主題確立時要根據文章特點進行主題細化。對于內容為主組文的,又沒有提出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的,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導讀中提到:春天在哪?讓我們到大自然中去聞一聞美麗的鮮花,摸一摸小樹的綠葉,瞧一瞧可愛的筍芽,讀一讀春天的詩。就需要教師根據文章特點及教者對文章的解讀去確立。
3.教材特點是關鍵
在參考單元主題的基礎上,要恰當的確定主題,還要根據文章自身的特點來確立,這是非常關鍵的。如四年級下冊6課《桂林山水》一文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特點時分別運用幾個排比句式,語句結構類似,語言流暢,特點清晰,可以此為主題。3課《釣魚》一文,人物感情變化是本文的主要特點,因此以抓人物感情變化體會蘊含的哲理為主題比較恰當。
4.教師解讀是根本
俗話說,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就是說由于背景不同,經驗水平不同,讀文章時的感悟也不同,因而難說誰對誰錯。因此根據教者對文章的解讀來確定主題是根本。比如誰郭瑩老師執教的《語言的魅力》一課,可從感受語言的魅力來解讀。如果從詩人讓.彼浩勒同情弱者的美好品質來解讀也是可以的。從開始對老人的詢問,到掏出僅有的錢,悄悄地填字,匆匆地離開,再到晚上詢問,滿意地笑了,處處體現這一點。如果從對比這一表達方式為主題也未嘗不可。
抓住一個主題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重要資源的挖掘,便能悟出主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走入閱讀才更具目的性,更能激起閱讀興趣,那么怎樣銜接兩部分哪。
我們主題學習的流程大致是:單元導讀——以文帶文——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綜合性實踐活動。
第一環節——單元導讀
單元導讀就是進行單元整組導讀,目的在于使學生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學的知識形成連接。初步感知本單元學習內容,明確本單元主題,了解本單元學習目標及重難點,激發深度閱讀期待,從而為學生主動完成對知識的自主建構打下基礎。
具體做法,建議在備課前一定要認真研讀教材中的單元導讀內容,了解本單元訓練重點及閱讀的著眼點,并把重點部分做上標記,這樣有助于課本與補充教材的有利結合。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單元導讀的主題是:閱讀本單元課文,用心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認真學習作者是怎樣觀察、描寫動物的。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部分用橫線標記上。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和補充教材的文章時,就可以抓住這個著眼點作為單元主題確立的參考去進行閱讀探究。
第二環節——以文帶文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們進入精品閱讀、以文帶文環節。也就是1+3或1+X的主題學習模式。目前階段,我們探究的主要是這種模式。這一環節中,要把精讀課文教得更“精”、略讀課文教得更“簡”、補充課文教得更“活”,這對教師教學能力、教學理念和教學智慧都是重大挑戰。
精讀課文講的精,就是要圍繞主題:通過自主閱讀、小組交流等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通過細細品味詞句來理解感悟主題,習得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主題鏈接。
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利用學習精讀課文的閱讀方法去自主閱讀課文,適當的教師加以引導和點撥。然后再進行主題鏈接
補充教材課文的閱讀,就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可以結合主題拋出一個大問題,然后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注意要把閱讀要求降低,讓學生在寬松的閱讀氛圍中,汲取營養。
第三環節——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主要借用補充文章來引薦與教材配套的系列閱讀材料。
例如在學習關于童話一單元時,在閱讀補充教材的基礎上,可再補充《小狐貍買手套》、《灰姑娘》、《小海鷗的第一次起飛》、《木偶奇遇記(節選)》、《寶葫蘆的秘密(節選)》等5篇童話。讓學生在課后去自主閱讀,在此基礎上,做到了主題學習的閱讀相機向課外拓展。
第四環節——閱讀整本書
葉圣陶先生明確提出“把整本書做主體,把單篇短章做輔佐”的主張。短篇的快速閱讀永遠替代不了整本書的閱讀給人的感受,深刻的、有質量的閱讀是整本書的閱讀。所以我們在主題學習過程中不要忽視閱讀整本書的引導。這個任務可以布置為作業,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增大學生閱讀量。要是在一個班級中,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學生積極閱讀整本書那就是收獲。
今年我校開展了書香班級的評比,就是要把主題學習與讀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語文主題學習,引領孩子自主閱讀,激發自主閱讀的興趣,培養自主閱讀的習慣。通過大閱讀課及課余時間的讀書活動,把課內遷移到課外。長此以往,才能做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日積月累中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
第五環節——綜合性實踐活動
綜合性實踐活動就是在圍繞主題學習開展一系列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最為重要的是整個學習活動都以學生為主,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展示的方式,在探究活動中獲得對閱讀的直接體驗。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討論,自主選擇、可以確定如下主題活動:(1)為課文中的故事配音或者配插圖。(2)講一講我們喜歡的故事。(3)演一演我們喜歡的故事(排課本劇)。(4)續寫或重新創作故事等。這些成果的展現,既有內容的結合,又有能力的綜合,融聚了學生的智慧和心血。
1.在閱讀要求方面要做到:降低要求,區別對待
無論低年段還是高年段,盡量降低閱讀起始的期待,不帶或少帶附加條件。要圍繞主題采取比較閱讀,多篇并重。要求低了,興趣也就高了。低年級可以畫畫句子,讀一讀。比如王瑞靜老師,提出你認為美的句子畫一畫,然后美美地讀出來。中年級可以畫畫句子,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郭瑩老師在使用補充教材時,提出從哪些地方體現語言的魅力,談談你的感受,就體現這一點。高年段可以圍繞主題畫畫句子,簡單寫一寫感受。
2.在補充教材的選擇上要做到:創造使用,靈活處理
對于閱讀速度較快的高年段學生,可根據補充教材的篇幅適當加一加。這就需要根據主題去補充閱讀材料。
對于閱讀速度較低的低年段學生,可根據補充教材的篇幅選擇使用 ,適當減一減。如王瑞靜老師執教的《春雨的色彩》一課,課后的三篇補充教材,篇幅較長,另外第一篇《春雨》與主題體驗美,感受美并不適合,因此教師在使用時,就去掉了第一篇短文。因為畢竟低年段字的教學還是第一位的。
對于和自己確定的主題不相符的補充教材,就需要換一換。郭瑩老師執教的《語言的魅力》一課,她確定的主題是恰當運用語言,會得到非凡的效果。而補充的三篇短文與確立的主題不十分相符。于是郭老師大膽調換。這里不是說編者選文有問題,而是編者在解讀時角度不同,因而選用那幾篇文章。
3.在補充教材運用的時機上要做到:靈活穿插,適時而用
補充教材的“閱讀材料”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有益補充。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時機,把“補充教材”閱讀與課本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靈活運用,為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起到輔助作用。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把海量閱讀拉進課堂落到實處。
(一)課始穿插,激發興趣
許多“閱讀材料”是新課導入的極好材料。上課伊始,教師應善于穿插這些“閱讀材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欲望,收到“課未始,情已動”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嘎子奪槍記》課文時,我們可以把補充教材的文章中提出一篇《鞭炮記》到課前閱讀。引導學生快速讀完,談一談嘎子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再去接觸課本《嘎子奪槍記》中描寫的嘎子,更能深刻的了解人物的特征。從而激發了學生迫不及待閱讀課本的課文和補充的其他幾篇課文的欲望。
(二)課中穿插,深度體驗
“補充教材課文”與課本課文內容有著緊密的關系,它緊緊圍繞著課文閱讀主題的,或是課文內容的補充說明,或是在寫法上的再次印證,或是課文表達情感的深化等。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時機適時插入,以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三)課尾穿插,遷移學習
這種方法普遍使用。一般是在閱讀課本課文后,引導學生閱讀幾篇與課文同主題的文章。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遷移學習,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方法,去閱讀“補充教材”的文章。這樣一是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地。
要認識語文主題學習的重要性,語文主題學習不是“旁門左道”,而是學習語文的“正道”;不是一條“羊腸小道”,而是一條具有廣闊空間的“康莊大道”。她不會是一現的曇花,會是極具生機的迎春花。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跨越不可逾越的心理鴻溝,真正悅納語文主題學習。只要踏上語文主題學習之路,這時你會發現語文主題學習,想說愛你其實并不是什么難事。也只有踏上語文主題學習之路,才會引領學生推開學習語文之門,打開學習語文之窗。長此以往,日積月累,才會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時你會感受到,語文主題學習,想說愛你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老師們讓我們背起行囊,向幸福出發吧。
(作者單位:遼寧省凌源市朝陽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