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里看中國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作文試題解析
文︳傅瓊和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繼續采用有明確寫作任務的新材料作文題型。命題精挑細選了12個關鍵詞,直觀而策略地反映時代主題,巧妙地傳遞價值觀念,立意高遠卻力避空泛,堅持以學生為本,接地氣,有生氣,時代感強。
材料提供了12個與中國有關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分別涵蓋了中國的哪些方面?可以怎么歸類?
12個關鍵詞全是電視、報刊、網絡上的寵兒。面對這樣一堆熱詞,首先要仔細研讀它們的內涵。如“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長城”代表中華民族脊梁,也是封閉的象征;“京劇”是國粹;“中華美食”是極富中國傳統特色的舌尖上的文化;“高鐵”是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象征,新時代騰飛的中國龍;“移動支付”是目前最流行的智能手機消費方式,體現當今中國人的與時俱進;“廣場舞”是健身中國、休閑養生的形象代言,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表現;“共享單車”代表了文明出行、綠色出行的方式創新,展示中國老百姓便捷的生活;“美麗鄉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差距縮減的表現;“一帶一路”打通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渠道,展現了中國及世界共營、共建、共享發展的美好前景;而“空氣污染”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難以解決的世界性難題,也是制約中國發展的瓶頸;“食品安全”問題反映利益驅使下的一部分商人良心的喪失。這12個關鍵詞既傳播中國正能量,展示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的獨特風采,也不回避問題,直面“空氣污染”和“食品安全”,這表現出大國崛起的自信與從容。
面對涵蓋多種中國元素、體現中國特色的12個關鍵詞,我們可以試著組合分類。比如,從時間的角度,可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類。從中國發展影響的角度,可分為正面、負面兩類。從范圍大小來分析,這12個關鍵詞涉及個人與社會、國家與國際等方面;從內容的角度,涵蓋了吃、住、行、娛樂、消費、發展等方面;從關鍵詞切入的角度來看,可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科技發展幾類。
總之,這12個關鍵詞給考生提供了豐富的組合可能。若每兩個關鍵詞一組,有66種組合;每三個關鍵詞一組,有220種組合。可見,考題材料盡管只提供了12個關鍵詞僅40個字,其實內涵豐富,立意十分開放多元。
今年的作文材料跟往年有什么異同?
總體上看,材料作文的命題呈現出穩中有變的特點。2015年全國卷Ⅰ是事件類材料作文,2016年全國卷Ⅰ是漫畫類材料作文,2017年全國卷Ⅰ是關鍵詞類材料作文。近三年,作文都提供了材料,但材料類型有變。今年的作文要求學生從12個關鍵詞里選擇兩三個來寫,有新意,但這種形式并不陌生。
在今年的《考試說明》樣題里,有一道類似的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國全球語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紀全球十大新聞,中國作為經濟和政治大國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紀的最大新聞。該所跟蹤全球75萬家主要紙媒體、電子媒體和互聯網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關中國崛起的新聞已經播發了3億次。
對于中國的巨大變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變化又是什么呢?據《中國青年報》和新浪網對中國公眾的調查,得票率依次是“經濟成就”“國際影響”“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進程”“開放程度”。
對于中國的這些變化,你有什么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是一道關注社會現實的作文,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其中第二段設問的方式羅列了中國崛起的6個突出變化:“經濟成就”“國際影響”“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進程”和“開放程度”。那么從這6個方面來寫作都是符合題意的。
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也出了一道類似的十選一的題目。
選擇下面所列的一個人物或文學形象作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蘇軾曾國藩魯迅史蒂芬·霍金;
文學形象:曹操宋江薛寶釵冬妮婭桑提亞哥。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不得抄襲。
這個作文題既緊抓課本,又向課外閱讀延伸,對語文教學真正起了“指揮棒”的作用。10個人物,古今中外,有現實中的,有文學作品中的,學生選擇空間極大,人人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題目中涉及一些歷史人物,甚至大膽引入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這就能考出學生是否關心天下大事,是否能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考查,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他們。
從以上資料分析,今年的命題不偏不怪,但又體現了變化,頗有新意。
作文要求學生“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那么,考生必須先問自己,先弄明白,你所認識的中國是怎樣的?你準備選擇哪幾個關鍵詞來呈現?
“你所認識的中國”,是歷史悠久的中國,飛速發展的中國,發展中的中國,這就考查學生是否對悠久歷史、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積淀,是否對現實人生、時事政治、社會民生、國家發展有充分的關注。這就要求學生廣泛閱讀,關心時事,把握時代脈搏,深入了解中國的發展歷程,對發展中的中國有清晰鮮明的整體印象。
每一個關鍵詞都是中國的表征,它們之間既存在著豐富的張力和層疊的思辨空間,又共同構成了多樣而立體的中國。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自己熟知的、平時有思考的、能有效把握的、有材料可支撐的兩三個關鍵詞來寫。
你所認識的中國,可以是“高鐵+一帶一路+移動支付”,介紹飛速發展、開放多元、與時俱進的高科技互聯網中國;可以是“長城+京劇”,介紹擁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傳統中國;可以是“中華美食+廣場舞”,介紹智慧勤勞、熱愛生活、健身娛樂的休閑中國;可以是“共享單車+移動支付”,介紹富有創造力、新潮時尚的中國;可以是“長城+一帶一路”,介紹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現代中國。
你所認識的中國,也可以是“中華美食+食品安全”,談談中國的飲食文化,推薦《舌尖上的中國》,當然也要以誠懇的態度直面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將文化悠久的“中華美食”與“食品安全”的嚴峻現實相勾連;還可以是“美麗鄉村+空氣污染”,向外國青年介紹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情況,同時也要有主人翁的擔當精神,直面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
命題將“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作為明確指令,鼓勵考生從所知所學所感出發,在對宏大話題的把握中,感性敘說,理性思辨,講好中國故事,推介最美中國。
“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這是寫作要求,也是寫作難點。考生勾選兩三個熟知的關鍵詞不難,難就難在找準接合點并有機關聯,這是限制性任務,也是這道作文題目審題立意的關鍵。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力、思辨力、選材組材的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從考查思維品質這個角度來看,這是此次作文命題最出彩的地方。
何謂“有機”?詞典上說,是指事物構成的各部分互相關聯協調,而具有不可分的統一性,就像一個生物體那樣。顯然,面對這樣的作文題,需要考生冷靜分析,認真審題,在選取關鍵詞時注意整體構思,充分考慮這兩三個詞在作文中的邏輯聯系,使所選取的關鍵詞在行文過程中形成邏輯的自洽。
比如說,空氣污染、共享單車和美麗鄉村這三個詞,可以這樣表述思路:空氣污染是我們發展道路上的衍生品,是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現在國家高度重視,不回避問題,也正在逐步解決這個問題,美麗鄉村建設就是對青山綠水空氣甜美的呼喚,共享單車為市民的綠色出行創造了便捷的條件,為減少碳排放量作出了貢獻。于是,在同一分組內部呈現出討論的辯證性,考生可以直面發展中的問題,正視前進中的矛盾,看到潛在的危機,以高度的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出謀劃策。這樣的有機關聯的組合,就為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揮和積極有價值的建言預留了很大空間。
“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不妨問三個問題:你的文章是寫給誰看的?外國青年對中國了解什么不了解什么?如何才能讓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首先,題目要求“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這是個機關,也是個限制,是命題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務驅動”的指令,也是“具體思辨”的語境。考生要有良好的讀者意識、寫作目的意識。這里有兩個關鍵詞:“外國青年”和“讀懂”。這里的“外國青年”看成高中生的同齡人比較合適,他們對中國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甚至有誤解,需要考生去向這些“外國青年”解釋說明,幫助其讀懂中國,進而深入、客觀、全面地了解中國。當然,預設的讀者同時還隱藏著閱卷人這個對象。只有搞清楚文章的寫作目的和閱讀對象,我們才能站穩寫作的立場,精選寫作的內容。
要注意到東西方的文化差異,用外國青年能夠接受的視角來描述中國現實,闡釋中國現象。“讀懂”可理解為從茫然無知到初步了解,或從不全面、有偏見到更全面、準確的了解,通俗地說,讓外國青年讀懂,就是不要讓他們把中國讀偏了,讀錯了。因此,寫作時既要飽含對祖國的熱愛,又不回避現實的尖銳問題;既有未來接班人的主人翁意識和擔當精神,又有不卑不亢、敢于作為的自信從容和不凡風骨。
其次,從呈現的語言來看,與外國青年交談,可想象自己面向全體侃侃而談,也可預設某一個或某一類外國青年與之對話,要揣摩外國青年喜歡的語言風格,注意話語策略。如果板著臉講大而空而假的道理,人家很可能聽不懂,甚至懶得聽。因此,語言必須是真誠的、幽默的、新潮的、生動形象的、富有青春氣息的。
其三,從呈現的文體來看,題目要求“明確文體”。明確文體的意思是不要混搭,不要搞得議論文不像議論文,記敘文不像記敘文。“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中“認識”二字適合用議論的方式展開,當然輔以必要的記敘或說明也可以。
今年的作文題考查考生的知識面和思維拓展能力,引導學生放眼現實,放眼世界,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熱點,思考社會現象,能用批判的眼光與辯證性思維解讀社會現象,得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這正好契合了文以載道的寫作傳統。但個人以為,命題也有美中不足。
命題忽略了農村學生的見聞和感受。偏遠貧困地區的高中生也許不了解京劇、廣場舞,也許不知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高鐵為何物,他們所知有限,可寫作的范圍就很狹窄了。從這點來看,這樣的命題有失公正。如果命題者在選擇關鍵詞的時候能夠進一步考慮到城鄉差異、地區平衡等,作文題會更加凸顯其公平有效的尺度和信度。
命題會給作文評卷帶來一定的難度。由于材料關鍵詞的多種組合,使文章主題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立體交叉的特點,這會給作文評卷帶來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作文評卷老師充分把控材料的多種立意,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正確評判青年學生的自由思想、個性表達、批判精神、理性思辨和超常想象力。切不可以思想是否“正面”、立意是否“正確”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作者系株洲市八中語文教研組長、株洲市學科帶頭人、株洲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