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蕪
教育現代化落實到基礎教育,兩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國際化和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特征,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滲透,將改變重大教育戰略實施的生態環境,對教育戰略目標的落實提供變革性的思路和挑戰。
近年來,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離預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實踐過程中,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技術方面,一個是認識方面。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階段,我們不應該把教學的信息化當成教育信息化的首要目標。我們的目標是讓下一代在信息化時代建立良好的信息素養和能力。因為,信息素養關乎到他們在未來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能力,能夠讓他們更好地迎接未來時代的競爭。這里的競爭,不單是個體在本土社會中的競爭,而且是每一名中國學生代表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競爭。
因此,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應該成為中小學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一個主要目標。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能把教育信息化當作工具來看待,而應該當作學科來對待。
信息技術和教育信息化的整合。從整合理念上來說,就是希望教師在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中,或是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能和自己的學科教學相結合。
我們也要提高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認識。例如,美國高中校長引進軟件的主要考量是啟發孩子的空間想象力,而中國校長考慮更多的則是向孩子傳授知識,提高學業成績。
在信息化背景下,資源建設的主體應該實現多樣化,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因為,教育信息化單單依靠教育系統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盡可能多地吸收社會力量參與進來。
在信息化時代,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也要同步進化,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因為,面向孩子的教育,不宜追求均衡發展,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同步發展,而應允許“短板”存在,鼓勵發展特長。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時代,“木桶理論”已然讓位于“長板理論”,核心競爭力才是王道。
根據教育信息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我們的工作重心需要有所側重。比如,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的教學信息化;立足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信息化。同時,我們應該圍繞體驗做文章,給孩子們營造更多對提升信息素養有幫助的體驗機會。當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起來,能讓孩子們沉浸其中的時候,我們才算真正實現了教育信息化。
值得強調的是,起初,我們提出的建設路徑是“基礎教育信息化”,現在,我們修正為“信息化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教育,將是我們今后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工作。
(本文很據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王曉蕪在全國第三屆智慧校園建設高端論壇上的主題演講錄音整理編輯而成,未經本人審閱。)
(責任編輯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