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朝暉 楊 杉
在初中諸多學科中,語文課涉及的知識范圍最廣,最不好備課,因此語文教師最辛苦。因語文課是基礎的基礎,與各門學科都有關系,這就需要我們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量。學生人格的形成,性格的定型,智慧之門的打開,形成一定的思辨力、創造力,甚至他們道德觀、人生觀的形成都與我們這些語文老師有著絕大的關系,既與我們的知識涵養、人格魅力有關,也是由語文這門學科的性質、特點、功能決定的。
只有我們具備了創新素養,才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條件。我們素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素養。古語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我們就是學生“法”的對象,可見只有我們創新素養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創新素養呢?
一是要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從書本中汲取營養,使自己擁有科學系統的理念素養,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教育科研知識的實踐者。理論是行動的指南。缺少理論指導只會勞而無功。因而對于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工作的人來說,理論學習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利用教學的空余時間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美學、邏輯學、文章學、語言學、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開闊我們的視野,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我們必須搞好創新教學,而創新教學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教育、教學行為對教育科研的依賴性,創新教學必須以教育科研為先導,而要搞好教育科研,沒有豐厚的理論知識是不行的。奮斗在教育一線中學語文教師受條件所限和環境影響,當中有的想搞好教育科研,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無論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還是教育科研著想,我們都得重視理論學習,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教育理論素養和執教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豐厚理論知識的教育實踐者。
二是要更新理念,轉換角色。變“主演”為“導演”,變“講堂”為“學堂”;變傳授者為促進者、合作者,變傳遞者為研究者、設計者、開發者。
傳統課程關注的是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我們教師的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輸出和傳遞上,只是把傳播已有的科學文化知識作為主要任務,教科書成了“圣經”,教師成了“搬運工”,致使學生形成了一種依附權威的思想,以及“教師說該怎樣做,他們就怎樣做”的行為模式。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已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大包大攬,滔滔不絕。要知道學生的可塑性很強,你不去調動他的思維,他只是被動地等待,被動地接受。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善于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腦力勞動中,向他們預示著并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那么,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而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一個有效途徑。它需要我們加強教學理論學習,認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改中出現的問題,研究教學規律,結合教材和學校實際設計好與學生實際相適應的課堂結構及教學方法,擺正師生在課堂上的位置,放下架子,營造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創設最大的思維活動空間,積極主動地去開發學生的創造個性,引導他們的思維創新活動,互相啟迪、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是要不斷研究校情、學情、教情,做到因校擇教、因人用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校不僅是我們的工作場所,也是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場所。工作中,我們除了不斷從書本上學習知識,還可以從優秀的有經驗的老師那兒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也可以通過優秀教師的示范性教學方案或教學實例中得到啟示,從而提高自己教學素養。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要立足于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主。教學時,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如何去調動?怎樣去發揮呢?這就需要我們去了解學生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愛好志趣,學習習慣,應變能力,甚至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那是教學的劇本,但如果我們對它研究得不透徹,怎么去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恰如其分地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研究以及考慮學生會從哪個方面提出怎樣的問題。所以研究好“三情”非常重要。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的素養提高了,我們才能運用創新教育的教學方式,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知、情、意、行,也只有我們的創新素養提高了,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親其師而信其道”才能獲得雙贏。
作者單位 陜西省城固縣朝陽初級中學
編輯徐絨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