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師在作文課教授學生寫作議論文時,常常發現以下幾種狀況:一是有的同學在看到材料時,不知如何下筆。二是有些同學作文的開頭入題太慢,往往寫了很多廢話后,文題“千呼萬喚始出來”。三是有的同學拋開材料,另起爐灶,材料形同虛設。如何結合材料審題立意,明確建立作文的中心論點,就成為作文教學不可逾越的重要環節。同時,不少教師發現寫好開頭實際上就打開了學生寫作思維的源頭。清代文章家唐彪說:“通篇之綱領在首段,首段得勢,則通篇佳作。”那么教師如何訓練學生進行議論文開頭的寫作呢?這是打開學生寫作思維的重要關節。
以人教版必修四教材閱讀鑒賞部分和其表達交流部分為例。我們發現二者之間缺乏一種必然的聯系。因為本冊教科書“閱讀鑒賞”部分的所選的課文單元分別是:中外戲劇單元、宋詞單元、古代人物傳記單元以及社會科學論文單元。而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別是:
1.解讀時間 學習橫向展開議論。
有天早上起來,母親在菜園子嚷嚷,說我們家一塊地的蔥沒了。我們都很好奇,不知道蔥也會被人偷,難道蔥能當飯吃嗎?母親滿院子找,尋不見任何痕跡。
2.發現幸福 學習縱向展開議論。
稅收治理體系有待完善。在稅收管理模式上,稅收管理機制尚未體現出服務不同產業的差異性和針對性。在稅收信用體系建設上,稅收信用的應用范圍還不廣泛,稅收信用尚未完全融入社會信用體系平臺。在數據治理上,稅收數據在服務黨委政府決策、資政建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待發揮。
3.確立自信 學習反駁。
4.善于思辨 學習辯證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既需要在表達交流與閱讀鑒賞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又需要和高考作文緊密聯系。分析近幾年高考作文的命題的形式,發現其大致可分為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種類型,而偏向于材料作文,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尋找一種既方便議論分析又能夠和高考題型相對應的關系。這種契機便是在教學過程中尋找讀寫結合的生發點。
下面從選修教材和必修教材各選一篇來談談閱讀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的生發點。
本專業學生人數較多,一共兩個班級,每個班級在35人左右,要開展小班化教學,就需要對教學班級進行設計。在小班化的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將兩個班級平均分成三個班級,而是提前對所有70名學生進行現狀分析。根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性別的不同,相對均等地劃分為三個班級,這樣每個班級都保證有不同類型的學生,恰似一個企業的人員構成。
簡析:《燈下漫筆》被編選在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它是一篇敘事說理的散文,作者把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為引子,換鈔便當、換銀不得、折價歡喜,從鈔票的貶值引出對人的價格貶值的思考。作者由事(換現銀)到理(變奴隸),又分析中國社會歷史的本質,得出兩個時代的結論:1.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2.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最后很自然地聯系現實,號召青年創造一個第三樣的時代,一個不做奴隸人格不貶值的時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思路:由事例分析到得出觀點,然后進一步對觀點闡釋。其寫作章法簡化為:例析——觀點——闡釋。借鑒這種寫作方法,我們可以進行議論文讀寫結合的訓練。其訓練點可基本確定為:結合材料,確立論點,分析觀點。
云南曲靖師范學院蔡燕女士的論文《宋代文體互動中“文”的文體滲透性》指出,從中國文學文體的發生發展來看,唐宋文學處于一個獨特的位置,不同文體之間的交融互動在唐宋時期的文學發展中是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蔡燕認為,在宋代,各種文體從儒家社會教化功能排序,“文”處在這種排序等級的高端,其文體滲透性極強,既有表現功能上的滲透,更有技巧層面的移植,具體而言包括以文為詩、以文為詞等豐富內容。宋代文體互動中“文”的這種文體滲透性使得詩、詞、賦各體創作呈現出令人驚異的新創獲。
由課內到課外的寫作材料示例:
我國是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古國,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就代表了禮節、禮儀,當代大學生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禮儀的傳承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國家文明的傳承,所以禮儀文化教育應該是所有文化的基礎,更是一種意識,一種文明禮讓的意識。但是今天的傳道授業,更專注于專業課和文化課的傳授,沒有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禮儀文化教育的熏陶,大學生更加不會注意到禮儀文化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會忽略這個國家傳承的瑰寶,這將會致使我國禮儀文明日趨枯竭。
“書者,著也,以手執筆,著于竹帛。”曾經,寫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夢想,在文明的薪火相傳中書法更是作為一門藝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今天,無論是研墨潤筆,或者拿硬筆書寫,在很多時候都已經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鍵盤上敲打、在手機上按壓,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的“常態”,“失寫癥”成為了“鍵盤族”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如今這些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了國人的重視。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闡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亥姆霍茲聯合會下屬各研究中心通常按“黃金分割法則”進行,即扣除約10%的發明申報注冊成本后,發明人獲得約30%的專利收益,所在研究所和中心各得約30%;各研究中心或下屬研究所還可通過參股方式對技術轉讓項目進行投資,參股額最高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30%,投資經費來自許可證轉讓的收入。
學生讀寫結合論文開頭部分示例1:
石門縣大部分區域土壤硒含量較高,低值區僅分布在壺瓶山鎮、三圣鄉、維新鎮以及蒙泉鎮的局部區域,其余鄉鎮均分布有大面積富硒土壤,其中白云鄉、新關鎮、新鋪鄉以及易
《文化拒絕機械化》
五千年文化長河浩蕩,給予了我們引以為傲的資本。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與核心始終在發展,并記錄時代變遷。現代化的生活免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操作,但唯獨文化,不能因機械化而失去本有的韻味。
評析:這位學生結合給出的敘事材料,高度概括,聯系自己立意分析這種現象背后的本質。自然而然得出中心論點:現代化的生活免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操作,但唯獨文化,不能因機械化而失去本有的韻味。作者結合材料現象直奔主題,引用材料部分簡潔清晰,能推出明確的中心論點。
學生讀寫結合論文開頭部分示例2:
《品一味文化%書一種傳承》
文字,是感情的寄托,思想的載體,文字之于紙墨筆硯就像魚之于水,樹之與陽光,生命之于空氣,當跳動的文學被局限在代碼編輯的數碼空間,它是否還有當初無限的生命力?
當今之社會,不乏低頭族,電腦迷,他們會運用技術,把成百上千的文字輸入那狹小的儲存空間,方便快捷,卻在響亮的鍵盤敲打聲中一次又一次失去了與墨水相遇的機緣。冰冷的輸入法取代了書法的厚重勁道,它在給人們帶來“失寫癥”的同時,也帶走了書寫文字時的無與倫比的魅力。
評析:這位同學文章開頭看似多余實則巧妙,用比喻手法突出文字的重要性,為自己確立觀點埋下伏筆。并提出:文字被局限在鍵盤輸入和輸出時是否還有生命力?引發讀者思考。引用材料加以分析,最后指出:冰冷的輸入法取代了書法的厚重勁道,它在給人們帶來“失寫癥”的同時,也帶走了書寫文字時的無與倫比的魅力。既回答了開篇的提問,又明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簡析:《拿來主義》被編選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其文體可歸類為雜文。所謂雜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和社會傾向的文藝性論文。按照一般的議論文寫作思路:本文應該是何為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怎樣實行拿來主義?但是作者沒有按照我們的思路來寫,而是先破后立。文章事中蘊含理,作者把“理”包含在敘述中,開頭一節敘述事例:中國從近代的“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側重在“學藝”上的幾件事情,即送古董去巴黎展覽。幾位“大師”捧著“古畫”“發揚國光”,送梅博士去蘇聯等。這些事例就給人很好的啟示,分析得知“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衰微,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的局面。因此,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拿來主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為了“立”。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作思路從“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分析其危害然后順理成章得出觀點“拿來主義”。然后作者用比喻論證的方式來論述“拿來主義”,其實質就是談論如何對待傳統的文化和外來的文化。
因此在給材料作文寫作訓練時,通過對兩篇教材的學習,基本上可以教給學生一個材料作文開頭寫作的基本思路:引述材料(事)——推理分析(析)——得出觀點(點)。
這種寫作思路完全可以作為材料作文議論文寫作開頭的參考,李海林老師指出:“對于教學老說,需要一種稱之為‘抓手’的東西,教師可以憑借它傳達自己的思想,學生可以憑借它理解教師的意圖和自己學習的對象。這種‘抓手’即交流的工具,是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開展的前提。”課本中的知識是靜態的,閱讀教學是動態的,如果能在閱讀教學中找到讀寫結合的生發點,那么就能夠完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表2數據顯示,國內女性主義翻譯研究的主要被引文獻多集中于該理論的引介與闡發初期,此間發刊的論文篇數不多,但被引率極高,影響極大。在被引前十的文獻中,有9篇屬于理論分析文章,被引合計2 077頻次,篇均被引230.78次,幾乎構成了國內女性主義翻譯研究的理論基石,奠定了作者自身在該研究領域的理論話語地位。比如,被引頻次最多的一篇是蔣驍華的《女性主義對翻譯理論的影響》[3],364次被引中有158條期刊論文引證,說明該文獻在同類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基礎性、影響力和導向性。
同樣是有關傳統文化的論題,我們就可以將在《拿來主義》閱讀教學中得到的寫作思路引導學生通過材料確定中心論點。
例如:
“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說,若沒有日歷的提示,一些傳統佳節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諸如“寒食節”“重陽節”“臘八節”,其起源、內涵、習俗早被淡忘。而感恩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得到不少人的熱捧;像11月11日“雙十一”,5月17日“吃貨節”等人造節日,也已成為大眾購物消費的狂歡節。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為什么我們需要節日?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節日?
將膈上肋骨(第1~10肋)從腋前線和腋后線由后向前分為背段、腋段和前段,肋軟骨為一段,膈下肋骨不作分段。
《規范》第3章針對不同性質的防護區域應采用的系統類型、泵組所負擔的系統噴頭數量、系統噴霧強度、噴頭工作壓力、噴頭安裝高度等均有新的規定。對方案產生較大影響的條文主要包括第3.1.3條、3.4.2條、3.4.3條、3.4.4條、3.4.5條和3.4.10條等,除第3.1.3條外,其他幾條的描述中基本都采用了“應”。具體條文及相關分析詳見表2。
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山水畫藝術發展到今天,我們極其需要一種能夠展示我們時代特色的大筆墨、大氣勢、大境界的大山水。但“大”是一種人生的識度與藝術的氣度,而不僅僅是畫幅與形式大,這種“大”更承載了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責任感。朦朦朧朧中有一種預感,中國山水畫新的歷史突破很有可能將以表現西域山川為契機!
學生讀寫結合論文開頭部分示例1:
《傳承中接受》
在傳承中容納。西方節日對于西方人的意義,猶如中國傳統節日對于中國人的意義。西方人可以傳播自己的節日于世界,而中國的節日也逐漸在各國被華人帶去。世界越來越多元化。少不了文化的碰撞與傳播(分析)。所以在接受西方節日的同時,傳承中國本土佳節也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多彩(推論)。但與此同時,絕不能讓傳統節日利益化(排誤)。
評析:此學生恰當處理所給材料,高度概括材料,切合事理分析推論,提出中心論點,并且排誤,避免觀點片面偏激。
學生讀寫結合論文開頭部分示例2:
《在佳節中尋找靈魂》
真正的節日讓人感懷,讓人感恩生活,新興節日讓人感受到新時代的新風采,而傳統節日則讓人感到文化的璀璨,歷史的厚重(引析)。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其中找到那個平衡點,一手向傳統,一手向生活,于是才有了新而不虛,沉而不腐的靈魂(點)。
評析:此同學在寫作時由具體事例到分析事例簡潔有度,有所選擇地概括材料,思路清晰。對材料進行定向分析,圍繞作文立意,得出觀點,材料和觀點之間過渡自然銜接。
綜上,筆者認為在教學時,可以就近取材——從教材中選取一些代表性的文章,作為材料作文讀寫結合訓練的范本,而本文讀寫結合的生發點偏向于材料作文議論文開頭的章法訓練。其關鍵在于抓住由事到理,由理到析的過程,而學生一旦打開寫作思維的大門,加之教師的引導,那么源頭活水來就不再是遙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