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是宋末元初的詞人。蔣捷在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中進士,幾年后宋朝就被滅亡了。蔣捷在戰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這首《虞美人·聽雨》正是他憂患余生的自敘。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用“聽雨”象征人生,按照時間順序,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歷中,選取了三幅富有象征性的“聽雨”畫面,表現了少年、壯年、老年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境遇、不同感受,將一生的悲歡融會其中。
一、少年歌樓聽雨圖。這一畫面由“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而成,從紅燭映照、羅帳低垂這樣一個光與色的組合中,可以使人聯想到青春年少、縱情歡樂的生活 ,傳達出 “不識愁滋味”的歡樂情懷。盡管這屬于燈紅酒綠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但是從詞人的一生來看,這個階段是短暫的,好景不長。這一畫面只居反襯地位,使后面的畫面更顯得凄涼、蕭索。
二、壯年客舟聽雨圖。從客舟中望去,水天遼闊、風急云低、江上秋雨迷茫,一只失群孤飛的大雁在風雨中哀鳴。詞人以“客舟”為中心視點,而在四周點綴以“江闊”“云低”“斷雁”“西風”等衰颯意象,映現出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詞人進入壯年后,在兵荒馬亂中,過的是東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懷抱的是望斷鄉關的心情。但詞人沒有直接抒寫那些痛苦的遭遇和感受,只是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他的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就全詞而言,這仍不是作者要展示的主要畫面,也只是起陪襯作用的。
開展“一幫一”活動 我把班上語文成績好的學生與他們結成幫扶對象,使他們享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我們學校沒有學生宿舍,班里在外租住的學生較多,我把他們編成學習小組,確定了組長,晚上不定期走訪和輔導,初步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老年僧廬聽雨圖。繼兩幅起反襯、陪襯作用的畫面后,詞人又顯示了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聆聽著夜雨點滴。極其單調的畫面表現出詞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詞人嘗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歷了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無情,自己卻早已木然而無動于衷了。這里,詞人刻意凸顯出僧廬之冷寂與鬢發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歷盡離亂后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詞人似乎已心如止水,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并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通過圖6的比較可以看出基于零磁通的短路電流限制器的作用明顯,在0.04s時發生短路故障,短路電流限制器迅速動作,將短路電流限制到原來短路電流水平的一半。
這三幅畫面前后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情感歷程。這里,既有個人一生的離合悲歡,又有整個時局的風云變幻。這是失志者的悲憤,也是亡國者的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