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更字頑伯。出生寒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yè)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 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30歲開始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鄧石如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不斷完善自我,使得他的書法、印章發(fā)生根本轉變,成為有清三百年的一代宗師。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他的小篆主要效法斯冰,創(chuàng)造性地將隸書筆法融和其中,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 結體取法漢碑額,尤其晚年篆書圓渾厚重高古蒼茫,開創(chuàng)了清人篆書的典范。對篆書作出極大貢獻。
由于他書法特別是篆書的高度成就,使他有意無意地擺脫了當時徽派篆刻以至于整個印壇流行的以工穩(wěn)精致的風尚,開創(chuàng)了篆刻史上具有寫意傾向的藝術新手法,是中國印學史上 “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典范。他的創(chuàng)作由早先的工穩(wěn)精致的明人圓朱文一路轉向輕松隨意、自由灑脫,更抒情寫意的風格。他提出的“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百出”的理論至今仍為書界所重。刀法上化浙派的方為圓,化浙派的平穩(wěn)為流動,化切刀為沖刀,化印宗秦漢印內(nèi)求印為印外求印、印從書出。章法上講究“分朱布白”,由著力于穩(wěn)健工致轉向自然抒情。其篆刻上既得浙派的陽剛之妙,也能夠得到徽派的陰柔之美,他善于融會貫通并能夠自創(chuàng)一派而與徽、浙兩派形成印壇上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終確立了自己“剛健婀娜”、“鐵鉤鎖”的藝術風格。鄧石如在篆刻上的成就,不僅僅是為自己開創(chuàng)了 “鄧派”篆刻藝術,并點燃了篆刻家“印外求印”的火種,他的出現(xiàn)在中國印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以漢碑額入印,不僅豐富、拓寬了印章的表現(xiàn)內(nèi)涵,并在此基礎上強化了漢碑、漢碑額的裝飾性功能,使其印作剛健婀娜、蒼勁飽滿、靈活飛動,跳出了漢印常規(guī)一路。“印從書出”則以代表著個人的精神學養(yǎng)、情感審美的書體融入其印中,實現(xiàn)了書法、印章一體化的創(chuàng)作過程,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深刻改變了中國印學史的走向。
鄧石如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之后的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徐三庚無不對其推崇備至,從他那吸收營養(yǎng)。盡管鄧石如篆刻遺存實物不過三十方,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朱文上,白文風格因不夠統(tǒng)一沒能達到應有的高度。他也不以篆刻作為面向社會的主要藝術展示方式,但是并不影響他作為開宗立派人物的歷史地位。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這一方印章是他四十一歲時的作品,突破了這之前的創(chuàng)作階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貌,是鄧氏印章風格的代表作。此印章法結構緊密,而在“流”與“斷”兩字以繁體呈現(xiàn),而“岸”字則省去了“山”頭,使繁處更繁簡處更簡,印面之間疏密的變化驟然拉大,體現(xiàn)了“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精神。
古歡
此為圓朱文印。用刀上由原來的精致工穩(wěn)的明人圓朱文類轉向輕松隨意的寫意風格。橫、豎、弧的用筆組成了整個印面,“古”字以符號“十”部為界加一“口”劃分成兩個空間,直弧線非常明確。橫為斬丁截鐵的與豎的上部形成兩個“口”形封閉空間,“十”部之豎用筆裹鋒下行收腰慢慢用漲筆收尖提起形成一豐腴的垂露豎,兩邊背線下刀?!皻g”字上部形成一個流動的“M”符號化的形。“欠”的上部與其右邊幾個平行的斜線形成了幾個封閉的空間,有半圓、三角、 長、梯形空間,幾個長線向外伸展,形成了開放式和封閉式的結構空間。全印體現(xiàn)了其婀娜剛健、鐵鉤鎖的創(chuàng)新篆刻風格。
燕翼堂
此印與“古歡”“守素軒”兩印風格有著異曲同工的之妙,是鄧石如風格開始轉型期的代表作之一。以漢碑額入印,使刀如筆,揮灑自如,呈現(xiàn)出的線條總有向上的勢,線條張力很強,結構飽滿而神采飛揚。字內(nèi)空間很緊湊,線序也非常強,有著豐富的開放和封閉的空白?!疤谩弊制鸸P逆入,收筆輕,出鋒尖出,用刀如用筆。此印的上、中、下部都有很穩(wěn)定的橫、豎線,輔以向上左右飛揚的弧線,對稱而又有變化。如 “燕”字左邊幾個連的弧線與右邊幾個斷的弧線,上下字線條的搭接。因年代久遠造成印面的破損,左邊斷五處,右邊斷貳處,形成兩邊長短線形成封閉及開放的空間,顯示出極強的把握空間造型的能力,構成了極具裝飾性的形式空間。
守素軒
與“古歡” “燕翼堂”為同一方印的三面。線條勁挺干脆,字內(nèi)外空間均衡對稱。“守” “素”字上半部勢均是往下走的,而下半部“小”勢突變?yōu)橄蛏蠐P的勢,“軒”字看似簡潔但裝飾性極強,突顯了印面雍容華麗而又不失淳厚樸實的印風。這幾方完全圖案化的印作完全進入了純粹的空間分割的現(xiàn)代構成領域。
淫讀古文甘聞異言
此印是三十九歲時所作,走刀如筆,揮灑自如。左右排文字密集,中間極疏朗,幾乎幾根大弧線組成,由此形成了巨大的疏密對比,婉轉而又不突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文字以小篆作白文印,向來為印家難解之題,被鄧石如突破,也為后來吳讓之、徐三庚、吳昌碩等開啟了大門。
十分紅處便成灰
此印是鄧氏五十四歲前的作品?!耙詴胗?,印從書出”的又一典范朱文作品?;闩傻那械稙橹睕_刀,十分暢快淋漓。起收筆書寫意味很足,篆字轉角圓轉之筆有如“折釵股”,彈性之美躍然而出,以切刀修飾,抒情意味更濃。橫線通通轉化為弧線,各個方向的線碰撞在一起,字與字之間的線條互相搭接,或平行或交叉,根據(jù)點線的布局因勢利導使之成為有系統(tǒng)的氣局,在不平衡處找到各自的平衡點。內(nèi)空間以十分厚實的朱線布滿,邊欄卻用殘損的手法處理,達到古樸蒼勁,空靈深秀的感覺。印文的渾厚與邊的殘損反差巨大又和諧統(tǒng)一。
意與古會
此印在漢朱文的基礎上融漢碑額為一爐,沖切結合,切刀為主,力道勁健,筆畫刻劃得極有彈性,布局疏密有致,造型飽滿呈圍合之式,彈性十足。以書入印,合以碑額裝飾意味, 故能自出新意,婉轉流麗而又蒼勁圓渾。
白衣門下
細朱文印。由直弧線組成。沖刀而成,布局上密下疏, “門、白”往上收縮,讓位于“衣、下”使下部能得以舒展,極寫意,印面動態(tài)感增強。邊與印文一樣粗,“白”字頭有弧線小修飾,使與“衣、下”有呼應,全印顯得俏皮生動。
以介眉壽
“以書入印”的一典范作品。刀法以沖切刀相結合,線條勁健,字形圓厚飽滿,隨形賦勢,字的轉折處圓勁有力。全印轉角多為順勢的圓轉,“以”字第二轉折作方角。方圓對比強烈,使全印圓潤而不流滑?!耙悦肌眱勺终嫉乜臻g較少,顯得較空靈?!耙悦級邸比质菣M向圍合的空間,顯得比較飽滿。“介”字為開放的縱向空間,橫縱向空間協(xié)調(diào)而統(tǒng)一。
鄧石如
此印師法漢印。由橫豎線組成印面,線條密集平正,穩(wěn)健中亦有不平?!班嚒弊志€條密集,秩序感很強,橫豎線的排列均勻而又不板正?!笆弊钟幸淮笃艏t,整印的下部有一長條大留紅與之呼應,形成了強烈的疏密對比。此印結體方正,氣派雄勁大方。
柏根山口人家
圓形章,線條圓轉。刀法沖切結合,向背線下刀?!鞍?、 根”之木旁用了擺動的弧勢,與“家”字向左下的擺動呼應, 使全印具有動態(tài)感,與印的圓形邊相協(xié)調(diào)又統(tǒng)一?!翱?、人” 兩個字占地小,筆畫少作了合體,全印具有靈動的美感。
【本文參考《中國篆刻藝術精賞--鄧石如印》福建美術出版社陳永靜編著】
書畫篆刻 經(jīng)典九社
九社微店:http://weidian.com/s/774558004
掃一掃 關注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