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長立月明中①
——徐渭及其書畫賞評
洪忠良
嘉靖、隆慶和萬歷年間,是明代中期向后期過渡,手工業、商業空前活躍的時期。宦官、文官“威柄之操,幾于震主”②, “南倭北虜”兩大邊患始終困擾著政局。文壇以復古派稱盛,而理學則有王陽明師心直覺,“二者根本抵牾而竟齊驅不倍”③。文壇怪杰徐渭生活在這個熱鬧的時空。④萬歷二十五年(1597),徐渭亡后4年,袁宏道來會稽,偶見其生前潦草刊印的詩集《闕編》一帙,“稱為奇絕,謂有明一人,聞者駭之。”⑤山陰張岱云:“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崛略同。”⑥袁枚《隨園詩話》卷六上三十記山陰童二樹《題青藤小像》云:“抵死目中無七子,豈知身后得中郎。”又曰:“尚有一燈傳鄭燮,甘心走狗列門墻。”鄭燮、石濤、吳昌碩、齊白石對徐渭的書畫藝術均頂禮膜拜。
一 徐渭生平簡述
徐渭(152l—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長,⑦號天池、天池山人,或署大環、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鷴山人、鵝鼻山儂等。
他的父親徐鏓,官夔州府同知,⑧以五品致仕返鄉。原配童宜人生二子,長徐淮(1492-1545),次徐潞(1501-1540)。童宜人去世,續娶苗宜人,未育。晚年納苗宜人侍女苗氏為妾,生徐渭。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二月四日,徐渭生于紹興府山陰縣大云坊(今紹興市區)“觀橋大乘庵東”榴花書屋。⑨徐渭初生之日,父親給他取名為渭。徐渭出生一個月時,明朝正德帝“崩于豹房,年三十有一。” ⑩徐渭出生100天時,徐鏓去世。10歲時,家道中落,生母苗氏被嫡母苗宜人遣散。苗宜人性絕敏,略知詩書,鐘愛并教育徐渭,對其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徐渭14歲,苗宜人卒,徐渭依長兄徐淮生活和讀書。
徐渭早慧,六歲上小學,“受《大學》,日誦千余言。” “生九歲,已能習為干祿文字。”“十五六時,學劍于彭如醉名應時者,俱不成。”17歲時初次童試考秀才,未取,20歲再試,又未取,被允復試,遇山陰縣令方廷璽提調,取為生員。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縣潘克敬女為妻,入贅。嘉靖二十三年(1544)沈煉丁父憂歸故里,徐渭與陳鶴、朱公節、沈煉、錢鞭、姚林、諸大綬、呂光升、蕭勉,楊珂結“越中十子” 社。嘉靖二十五年(1546) 十月,妻子潘氏病死。他孤身“赴太倉州,失遇而返”,謀事無成。而他兄長二人也遭病故,徐家房產、田園已蕩然無存。考場失意,接連的不幸,使徐渭的身心俱累。嘉靖二十七年(1548),徐渭 “背負一蒯劍,挾數敗橐書,來僦屋東城里中”,離開岳父獨自開學館授徒,賣文謀生。他以自撰對聯中有“宮墻在望居三卜,天地為林鳥一枝。”將學館命名為“一枝堂”。并追隨長沙公季本研習王陽明的學說。
嘉靖三十一年(1552),32歲的徐渭第五次應試。應試前參加歲考,他的卷子得到主考的欣賞,獲得廩生資格。但在省城的考試依然未中。此后,徐渭在35歲、38歲、41歲又三次參加了在杭州的鄉試,均落榜。徐渭心中極度失望,憂傷,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他在《畸譜》中云:“余奔應不暇,與科長別矣!” 至此,應試求官之心遂冷。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進犯浙閩沿海,徐渭先后參加了柯亭之役、皋埠之役、龕山之役,其軍事才能引起了浙江巡撫胡宗憲的注意,邀徐渭入總督府任記室,又出奇計大破徐海等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初八,《明通鑒》載“總督浙直胡宗憲得白鹿于舟山,獻之。”“上果大悅,行告廟禮,厚賚宗憲銀幣。”徐渭撰《進白鹿表》、《再進白鹿表》、《再進白鹿賜一品俸謝表》等并獻于朝中,視為祥物,“上又留心文字,凡儷語奇麗處,皆以御筆點出,別令小臣錄為一冊”。“表進,上大嘉悅。其文旬月間遍誦人口。公以是始重渭,寵禮獨甚。”21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胡宗憲被劾為“黨嚴嵩”,后“瘐死獄中”22。徐渭為受牽連恐慌而因此發狂,作《自為墓志銘》,三次自殺。同里人陶望齡在《徐文長傳》中敘述說:“渭慮禍及,隨發狂,引巨錐刺耳,深數寸,流血幾殆;又以椎碎腎囊,皆不死”,精神失常,幾近癲狂。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發病時殺死繼妻張氏,下獄七年。以注釋《周易參同契》,研習書畫消日。萬歷元年(1573年)大赦天下,53歲的徐渭為狀元張元汴等所救出獄。徐渭出獄后,自營的酬字堂因入獄后為打點官府費用被變賣,就租梅花館居住。“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是徐渭當時寫照。
萬歷三年(1575),徐渭應翰林院編撰張元汴之請,參與纂修《會稽縣志》。萬歷五年(1577),他又應巡撫吳兌之聘,赴宣化府充任文書,以為稻粱之謀,并因此游歷北疆。五年后(1582),徐渭因舊病復發,返回山陰定居。晚年他貧病交加,常至斷炊,“有書數千卷,后斥賣殆盡。疇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寢”,常“忍饑月下獨徘徊”,杜門謝客,“顯者至門,皆拒不納;當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23萬歷二十一年(1593),徐渭73歲,作自傳《畸譜》,他作詩自許“桃花大水濱,茅屋老畸人”。24臨終之時,以破絮蓋身,草葬于紹興城西南十五里里木柵山。《刻徐文長佚書序》時記:“聞死之日,四大作金黃色,故足怪也!”25
二 徐渭的書法藝術
徐渭“嘗言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26袁宏道則說:“予不能書,而謬謂文長書決當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矣!”27當此之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價道:“天下法書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征明、王貢士寵次之。”28而袁宏道竟稱徐渭書法在吳門領袖之上,可謂見識超前。
在徐渭的傳世作品中,行書面目既多,作品亦多,但傳世的徐渭早年書跡較少。徐渭后來抄寫《初進白鹿表》29大概是較早的行楷風格吧。這件小行楷,雋秀遒媚,有二王、蘇東坡、米芾諸賢之秀逸。《紹興府志》載徐渭隆慶入獄期間(1566—1572),“素工書,既在縲紲,益以此遣日”。具徐渭個性印記的楷書、小草書、大草《千字文卷》三種當是此期間作品。從徐渭題款隆慶改元的《李白蜀道難草書卷》的小草書及隆慶春之望后(1567)所書《春雨(風)剪雨宵成雪卷》大草書卷來看,前者秀麗,徐渭自云:“《蜀道難》可得南宮之五、六,至其它,僅大令之二、三耳!”;后者為狂草,多用懷素圓轉筆法,極富視覺沖擊力,是徐渭離開“諸體雜揉”,是徐渭草書走向成熟的標志性作品。大約在隆慶三年(1569),徐渭減刑,摘除腳鐐、手銬和枷,當為方便大量研習書畫之始,30有《前破械賦》《后破械賦》31以記其事。其時題《墨牡丹》冊頁云:“四十九年貧賤身,何嘗妄憶洛陽春。不然豈少胭脂在,富貴花寫墨寫神。”萬歷五年(1577),徐渭57歲時作《跋畫十六種花詩卷》、《女芙館十詠卷》,到稍后所作的手卷《淮陰侯祠詩翰卷》、集中了徐渭的書法的多種面目,行草書或行楷書、章草相雜,精彩絕倫,當為徐渭手卷杰作。
萬歷十年(1582)二月,徐渭病,隨長子徐枚由京返紹興,已經不復能狂了。書風總體穩定而漸趨平淡。萬歷十七年(1589)二月,徐渭羸眩而跌,臂骨脫臼。后寫于寓所“櫻花館”的《聞有賦壞翅鶴等十五首四體卷》,大部分是行草書,后有小段章草,全卷清朗沉雄,當是小兒徐枳入李如松軍營做幕僚營生后,徐渭病臂愈后性情開朗之際所作。萬歷十九年(1591)寫《杜甫秋興八首詩冊》用筆凝練簡潔。書于萬歷二十年(1592)的《煎茶七類》卷、《梁武帝評書四體卷》卷、《陳家豆酒名天下》,用筆略顯秀逸細膩,結體疏朗淡宕,絢爛之極,歸乎平淡,時徐渭離去世的萬歷二十一年(1593)不過一二年了。
徐渭的書法亦是他狂放恣肆的人格體現。他的作品筆意奔放,似胸中有一股“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33乾隆《紹興府志》言,文長“于古書法多探繹其要領。主用筆,大率歸米芾之說;工行草,真有快馬斫陣之勢”。用筆狂烈,筆力勁健,線條蒼辣爽疾,豪邁不羈,蒼勁姿媚,方圓兼濟,輕重自如,是他書法的最大特色。
三 徐渭的繪畫
徐渭在他擅長的文學藝術中,繪畫是開宗之派影響后世的。徐渭擅長擅長花鳥,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寫意,氣勢狂縱奔逸,不拘繩墨,筆簡意濃,形象生動。在作品中,多題詩句,抒寫對世事的憤懣與自己對身世的慨嘆,把詩、書、畫三位一體的表現形式推至更完美的境界。徐渭自謂少年時曾向山陰畫家陳鶴學畫,“雅相抱筆伸紙以朝夕”41。陳鶴善畫,嘉慶《山陰縣志》載:“尤以水墨花卉,名絕一時。”所畫牡丹屬水墨偏工一路,今上海博物館藏陳鶴作品可窺其大概。今日所見之徐渭畫風,恐怕是在牢獄之中開始的。
徐渭詩云:“世間無事無三味,老來戲譃涂花卉。藤長刺闊臂幾枯,三合茅柴不成醉。葫蘆依樣不勝揩,能如造化絕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撥皆吾五指裁。胡為乎,區區枝剪而葉裁。君莫猜,墨色淋漓兩撥開。”42徐渭的寫意花鳥畫,“不求形似求生韻”、“墨色淋漓”比陳道復(白陽)更為放縱。在陳淳的基礎上,將小寫意發展為筆墨恣肆的大寫意。徐渭較多地在生紙上作畫,得力于非同凡響的筆墨功夫。徐渭的寫意花卉,“走筆如飛,潑墨淋漓”,強調用筆之氣,用墨之韻。筆與筆之間有“筆斷意不斷”的氣勢貫通著;徐渭善用水墨,看似狂涂亂抹,滿紙淋漓,實際上是墨團之中有墨韻,墨法之中顯精神。筆墨在他那里已不是問題,物象只不過是個載體,他將自己的人生升騰于筆墨、物象之上,筆簡意濃,形象生動,在明代摹古之風盛行、輾轉抄襲缺乏創造的畫壇,徐渭開創的水墨大寫意畫,讓人耳目一新,開啟了明清以來水墨寫意的新途徑。清代朱耷、石濤、揚州八怪中的李鱔、李方膺、當代齊白石均法乳青藤。
徐渭傳世繪畫作品中,以《葡萄圖》軸為多且最有名,有三件藏于故宮。另有《山水人物花卉冊》、《牡丹蕉石圖》軸和去世前一二年所作《花卉卷》、《花卉圖卷》、《風鳶圖卷》等藏于上海博物館與故宮等。
徐渭畫墨葡萄及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最早者,為萬歷七年(1579),是年59歲,當是在徐渭出獄后十年浪跡飄泊之際。《萄葡圖》構圖獨特,自右上寫葡萄一枝,畫藤條紛披錯落,向下低垂。純以水墨寫葡萄,隨意涂抹點染,任乎性情。以飽含水分的潑墨寫意法,點畫葡萄枝葉,水墨酣暢。葡萄珠的晶瑩透徹之感,顯得淋漓酣暢。可看作是文入畫中趨于放潑的一種典型。作畫狀物不拘形似,僅略得其意,重在寄興遣懷。此圖將水墨葡萄與徐渭“墨點無多淚點多”的落魄身世感慨結合為一。一種飽經患、抱負難酬的無可奈何的憤恨與抗爭,盡情抒泄于筆墨之中。
徐渭的詩文、書法和戲劇在袁宏道的竭力贊賞之下,“今海內無不知有徐文長矣.”44袁宏道認為徐渭的繪畫 “間以余旁溢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45,并不太在意。在當時以始于沈周的吳門畫派與松江董其昌表現“古雅幽靜”、“蕭散淡逸”、“蘊藉含蓄”的審美情趣為標準的文人畫觀念影響下,用筆狂放,墨法變化多端,出神入化,徐渭開創的水墨大寫意有“徐家野逸”之意46,與后來與擅長沒骨寫意花鳥畫的陳淳(1483 -1544,號白陽山人),并稱“青藤白陽”。到了晚明,陳洪綬才開始對徐渭的畫作有精彩的見解。明董瑒《青藤書屋記》載:徐渭亡后40年,陳洪綬從諸暨遷居徐渭故宅,識其處曰“青藤書屋”47。明張岱曾言徐渭:“今見青藤諸畫……故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亦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48
此文發表于:國務院參事室主管刊物《中華書畫家》2012年第10期
注釋:
①句出徐渭詩《望夫石》,《徐渭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下同)343頁;
②《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大禮議》;
③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中華書局1984版303頁;
④《明史》卷二八八有傳;
⑤陶望齡《徐文長傳》, 《徐渭集》1341頁;
⑥張岱《嫏嬛文集》卷五《跋徐青藤小品畫》),上海雜志公司1935年版147頁;
⑦徐渭《自為墓志銘》,《徐渭集》639頁;
⑧徐渭《自為墓志銘》,《徐渭集》639頁;
⑨徐渭《畸譜》《徐渭集》1325頁;嘉慶重修《山陰縣志》卷二十八載:榴花書屋,
在大云坊大乘庵之東,徐渭降生處;
⑩《明通鑑》中華書局1980版1315頁;
徐渭《上提學副使張公書》《徐渭集》1106 頁;
徐渭《自為墓志銘》《徐渭集》638頁;
徐渭《畸譜·紀知》《徐渭集》1335頁;
嘉慶《紹興府志》卷六十九《徐渭傳》;
徐渭《畸譜》,《徐渭集》1327頁;
袁宏道《徐文長傳》《徐渭集》第1343 頁;
徐渭《一枝堂(先生自居,迫近郡學)》,《徐渭集》1060頁;
徐渭《畸譜·師類》,《徐渭集》1332頁;
徐渭《畸譜》,《徐渭集》1328頁;
《徐渭集》431-432頁;
21陶望齡《徐文長傳》,《徐渭集》1339頁;
22《明史》卷二百五《胡宗憲傳》5414頁;
23袁宏道《徐文長傳》《徐渭集》第1343 頁;
24徐渭《答沈嘉則二首次韻》,《徐渭集》1192頁;
25張汝霖《刻徐文長佚書序》,《徐渭集》1348頁;
26陶望齡《徐文長傳》,《徐渭集》1341頁;
27袁宏道《徐文長傳》,《徐渭集》1343頁;
28王世貞在《藝苑卮言》,《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版180頁;
29徐渭《初進白鹿表》拓本,藏紹興市文物局;
30劉正成《徐渭書法評傳》,《中國書法全集(第53卷·徐渭)》榮寶齋出版社2010
版15頁;
31《徐渭集》44頁;
32徐渭《書李北海帖》,《徐渭集》573頁;
33袁宏道《徐文長傳》,《徐渭集》1343頁;
34徐渭《書季子微所藏摹本蘭亭帖》,《徐渭集》577頁;
35徐渭《評字》,《徐渭集》1054頁;
36項穆《書法雅言 規矩》,《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版1979年版523頁:“后世庸陋無稽之徒,妄作大小不齊之勢,或以一字而包絡數字,或以一傍而攢簇數形,強合鉤連,相排相紐,點畫混沌,突縮突伸,如楊秘圖、張汝弼、馬一龍之流,且自美其名曰梅花體。”
37徐渭《跋趙文敏墨跡洛神賦》,《徐渭集》579頁;
38徐渭《題自書一枝堂帖》,《徐渭集》1097頁;
39徐渭《評字》,《徐渭集》1054頁;
40徐渭《書評》,《徐渭集》1141頁;
41徐渭《陳山人墓表》,《徐渭集》640-642;
42徐渭《畫百花卷與史甥,題曰漱老謔墨》《徐渭集》154頁;
43《徐天池墨筆山水人物花卉冊》,真跡藏故宮,珂羅版商務印書館1934年初版,吳昌碩題簽;
44張汝霖《刻徐文長佚書序》,《徐渭集》1348頁;
45袁宏道《徐文長傳》《徐渭集》第1343 頁;
46沈括評南唐畫家徐煕為“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見百度百科《徐煕》;
47嘉慶《山陰縣志》卷二十八;
48張岱《嫏嬛文集》卷五《跋徐青藤小品畫》上海雜志公司1935年版147頁;
49袁枚《隨園詩話》卷六上三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版178頁;
50《缶廬詩別存》卷一《葡萄》,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刻本;
51《齊白石畫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版40頁。
洪忠良 ,男,別署北居,1969年出生于浙江紹興,在職研究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蘭亭書會會員、中國書法媒體聯誼會理事、浙江省孫中山研究會常務理事,紹興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