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由外鼻、鼻腔與鼻竇組成,由多塊骨及軟骨形成支架,外覆以皮膚與皮下組織或黏膜。
影像解剖基礎
01
外鼻
鼻凸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鼻背、鼻尖與雙側的鼻翼構成,呈底向下的錐形。
額骨鼻突、鼻骨與上頜骨額突構成外鼻的骨性支架
軟骨支架主要由鼻外側軟骨和大翼軟骨形成。
02
鼻腔
可分為前下部的鼻前庭與后部的固有鼻腔
鼻前庭指鼻尖與鼻翼內較為擴大的部分,內壁為鼻中隔的前下部,外壁為鼻翼,前為鼻尖,后下為上頜骨
固有鼻腔分為上部的嗅區與呼吸區,嗅區包括上鼻甲以上及相應鼻中隔部分(嗅裂),約8~10mm
固有鼻腔外側壁組成
1.額竇;2.鼻骨;3.中鼻甲;4.下鼻甲;5.上頜骨腭突;6.蝶竇;7.上鼻甲;8.腭骨垂直部;9.上頜竇囟(后囟);10.蝶骨翼外板;11.篩骨鉤突
竇口鼻道復合體:并非單個解剖結構,而是指前組鼻竇自然開口周圍的區域,包括中鼻甲、鉤突、半月裂、篩漏斗、鼻丘或鼻堤、篩泡、上頜竇自然開口等解剖結構。
中鼻甲
左側中鼻甲下面觀,前1/2為垂直部,后1/2為水平部,呈直角向外附于篩骨紙板,中部冠狀面骨板為基板
中鼻甲氣化
半月裂CT冠狀面,骨窗,示雙側中鼻甲氣化,左側為著,星號所示為篩甲氣房
鉤突與上頜竇囟
右側鼻腔外側壁,中鼻甲大部切除,1.半月裂;2.鉤突;3.下鼻甲(前部);4.殘留的中鼻甲根部;5.篩泡;6.上頜竇囟(后囟);7.上頜竇囟(前囟)
鼻丘過度氣化與額竇炎
頜面部額隱窩水平CT冠狀面,骨窗,示右側鼻丘凸入右側額竇(箭),阻塞右側額竇引流,右側額竇炎癥,軟組織密度膿液填充,增大的鼻丘內亦有炎性滲出物
03
鼻竇
為鼻腔周圍頜面骨內四組成對的含氣空腔,分別為上頜竇、篩竇、額竇與蝶竇,竇腔內覆黏膜,經竇口與鼻腔黏膜相延續
上頜竇裂孔
上頜竇裂孔(右上小圖中3),由腭骨垂直部(1)與篩骨迷路(2)及黏膜封閉,形成上頜竇自然開口
04
鼻與鼻竇相關間隙和海綿竇
包括顳下窩、翼腭窩和海綿竇。
翼腭窩
A.翼腭窩(白箭)位于上頜竇后、蝶骨翼外板前,圖中:1.上頜竇,2.翼外板,3.眶,4.圓孔;B.薄層CT掃描,SSD骨窗,示左側翼腭窩(黑箭)翼上頜裂上部,內有蝶腭神經節、三叉神經上頜支,上頜動脈在此發出顳淺動脈、腦膜中動脈等終支
CT影像解剖
外鼻
CT橫斷面,骨窗,A.鼻前庭水平,圖中白箭為鼻翼,黑箭為犁狀骨,空箭為鼻中隔軟骨,星號為鼻前庭;B.鼻骨上段水平,可見雙側鼻骨(白箭)呈“八”字形,兩側為上頜骨額突(黑箭),鼻骨中間為額骨鼻棘(空箭)
鼻骨
MDCT SSD,清晰顯示雙側鼻骨間縫、鼻上頜縫(黑箭)、鼻額縫(黑箭頭)與雙側鼻骨孔(白箭),鼻骨下緣不整齊
CT冠狀面鼻丘水平,示鼻丘(星)、中鼻甲前端(白箭頭)與垂直部,鼻淚管上端開口于眶內下緣(淚阜,白箭),篩板(黑箭)下為嗅裂,篩骨垂直板(空箭號)構成鼻中隔上部,下部軟組織密度為鼻中隔軟骨
鼻淚管下口水平,示雙側鼻淚管開口于下鼻道(白箭),雙側額竇直接開口于中鼻道(黑箭),雙側下鼻甲(黑箭頭,右)黏膜較厚,右側明顯,為生理性增厚,雙側篩竇上壁為篩頂(空箭),外側壁為紙板(白箭頭)
半月裂水平,示鉤突指向內上45°(白箭),與篩泡(星)間形成半月裂(空箭),外側為篩漏斗(黑箭),鉤突下部可見呈軟組織密度的上頜竇前囟(箭頭)
中鼻甲水平部水平,示中鼻甲上部向外附著于紙板(白箭),鼻中隔下部高密度骨結構為犁狀骨(空箭)
上頜竇后囟水平,可見上頜竇后囟呈軟組織密度(空箭)、上鼻甲(白箭)與上鼻道(黑箭)、后組篩竇(星)
腭骨水平,鼻腔底為腭骨水平部(箭頭),可見上鼻甲(白箭)、中鼻甲(黑箭)與下鼻甲后端(空箭)及各自下方的上、中、下鼻道及內側的總鼻道
資料來源
《中華影像醫學·頭頸部卷》第3版
主 編 王振常 鮮軍舫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