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珈伊
《傷寒雜病論》的內(nèi)容,有根據(jù)伊尹《湯液經(jīng)》整理而成,也有仲景師的醫(yī)理與醫(yī)方。故應(yīng)是更遠的古時圣賢傳下的理法方藥。
在真正學習使用后,很多人都會感嘆:經(jīng)方太神奇了!不只因為淵源之深遠,更因為大道至簡,僅幾味藥,便能治好陳年頑疾。
此篇的【理中方】,也僅四味藥,在生活中應(yīng)用甚多,尤其現(xiàn)在人那么多的脾胃虛寒!
“理中者,理中焦” ——《傷寒雜病論》
理中方,有湯、丸,后文會分享異同之處。
————————
【理中湯方】
人參(黨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理中丸方】
人參(黨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右四味,搗篩 ,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可益至三四丸。
(原文中有些地方是用炙甘草,有些是甘草。此篇不解藥,就不細寫了,需者自行查閱即可)
現(xiàn)代劑量參考:
一兩用3克或5克,兒童減半。
————————
理,一個王字旁,一個里。
王,五行為土,居于中央,貫通天地,化育萬民;
里字里也有個土。
中焦脾土,本就是居于中央,乃人后天之本。貫通人身體上下,運化一身所需氣血精津。
所以我私揣測,“理中”,使用“理”字,其實是頗有深意的。
雖為理“中”,但上下焦的虛寒之癥,也常會用到理中方的加減。
(篆書“理”字)
【 原文關(guān)于理中方的記載 】
“霍亂嘔、吐、下利,無寒熱,脈濡弱者,理中湯主之。”
“濕氣在內(nèi),與脾相搏,發(fā)為中滿;胃寒相將,變?yōu)樾篂a。中滿宜白術(shù)茯苓厚樸湯;泄瀉宜理中湯。”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理中、四逆輩。”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
圣賢總是言簡意賅,把方藥的理法,場景化論述在脈病證里,讓我們明白其中道理。
————————
【一】
“霍亂嘔、吐、下利,無寒熱,脈濡弱者,理中湯主之。”
霍亂,就是突然的上吐下瀉,并不是先外感寒熱—而后吐瀉的,而是病邪直中消化系統(tǒng)!所以古代的霍亂經(jīng)常是瘟疫之后水源污染,“病從口入”導致的!
原文說:“霍亂屬太陰”:
癥狀剛開始便在太陰層面,身體直接在消化系統(tǒng)與病邪作戰(zhàn)!古時,一些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則會導致區(qū)域性的霍亂。也就是現(xiàn)在的食物中毒,西醫(yī)稱此為病毒性腸胃炎。
比如前陣子流行的諾如病毒,很多反應(yīng)都是突然上吐下瀉,之后也可能會發(fā)熱,但吐瀉之后引起的發(fā)熱,是津液流失導致。與外感寒熱而導致的吐瀉不同,要注意區(qū)別!
如果強制退熱,缺津液的問題無法解決,更無法幫助身體正常排出病毒病邪。
中醫(yī)藥的方式,是扶正身體,身體根據(jù)情況自然發(fā)展,或許立時病愈,或許會呈現(xiàn)出余留該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壓制在身體里,掩耳盜鈴!
相信中醫(yī),首先要相信身體有大醫(yī)。身體是如此精妙的生態(tài)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種種反應(yīng)給我們提示,不是為了讓我們像打地鼠一樣全給它打回去。而你怎么對身體,它就會怎么對你!
霍亂篇很長,是一整套有邏輯的理法,理中主要是用在剛開始上吐下瀉時,體虛(脈濡弱)之人;還有上吐下瀉之后,身體里有寒或寒濕,怕冷,不想喝水,是吐瀉之后傷了脾胃之陽,也要理中丸。(“霍亂已……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主之。”)
病分虛實寒熱,不盡相同,可參考圓光老師的《講透霍亂病始終》
————————
【 二 】
“腹中脹滿而痛,時時上下,痛氣上則吐,痛氣下則利,脈濡而澀者,理中湯主之”
“濕氣在內(nèi),與脾相搏,發(fā)為中滿;胃寒相將,變?yōu)樾篂a。中滿宜白術(shù)茯苓厚樸湯;泄瀉宜理中湯。”
腹中脹滿而痛,也很好理解,這種脹痛也會時時上下,氣往上走就吐,氣往下走就下利。脈濡而澀也代表著脾胃氣血虛,或有濕而凝滯不通,所以脹滿而痛。
脾主濕,當濕氣在內(nèi)與脾相搏,就會中滿,也就是覺得中焦那里滿滿的,吃一點就飽了,沒胃口,濕在里面不運化,脾就用中滿的方式來提示我們。而若與胃寒相將,寒濕在一起打架,就會泄瀉,拉肚子。
很多人一著涼就拉肚子。大多數(shù)都是這種虛寒、寒濕之因,就可以吃些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還有些人,平時不著涼也一天好幾次大便,還經(jīng)常拉稀。我們繼續(xù)往下聊。
————————
【 三 】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理中、四逆輩。”
此段大意是:一個人自利(大便次數(shù)多或有稀薄),沒事自己拉稀鬧肚子。一般人拉得多了會流失水分,但這種人卻不口渴,為什么呢?(前面霍亂也是寒多、不欲飲水)
臟有寒——里面的臟有寒了,應(yīng)當溫之!
太陰脾主濕,若它有寒了,運化濕的功能也就差了,寒濕積聚于體內(nèi),所以也不渴,因為水本來也不運化,不需再補充。身體自發(fā)想要排出去,也是自我保護機制。另一個原因是脾虛了也容易土不制水。
年輕時愛喝涼啤酒、吃冷飲的人群,就容易有此類腸胃問題,還可能會伴有腹脹、腸鳴、精神不佳、四肢不溫,或者咳嗽、流清涕、小腹冷痛等等……
中焦出了問題,上下都可能有反應(yīng)。
中焦的問題,不僅僅停留在中焦。它貫通人身體的“天地”。中醫(yī)說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一個地區(qū)的中心樞紐地帶出了問題,那周邊肯定也出問題。
————————
【 四 】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一些人得了大病之后呢,喜歡吐痰、吐唾沫,拖了很久也沒好。
這也是寒飲的表現(xiàn)啊,吐白痰、流清鼻涕、打噴嚏,很多都與肺寒有關(guān)系,肺也屬太陰系統(tǒng),臟器在上焦。況且溫中焦的時候,陽氣是擴散的,上焦也會同受溫煦。
(有些人吃了理中丸可能會上火,需先解決上火的問題,許多是中焦不通導致的。)
大病差后,就是得了大病剛剛病愈,身體受傷也比較嚴重,陽氣都還沒恢復上來,所以“臟有寒”或“胸上有寒”,這種里邊的問題,都要從里面去溫它——理中。
原文沒有寫著治鼻炎、流清涕,但是,我們推理一下,也都是臟有寒、胸上有寒啊。理中丸的基礎(chǔ),就是肺寒的基礎(chǔ)方——甘草干姜湯,加了術(shù)和參。
我家人有時一著涼了,就會先流清鼻涕,這就是太陰系統(tǒng)比較弱,臟有寒,寒邪容易入里,吃半顆理中丸就見好,立竿見影。
(也有一些鼻炎是其他原因,要詳細了解自己的體質(zhì)才行。)
師經(jīng)常說,傷寒論是一套理法系統(tǒng),而不是簡單的對方子。任何人以對方子的方式學傷寒理法,或許也能治好一些病,但定不得其法。
小小一顆丸子,可以治這么多的問題。
根本原因,還是這些問題都來源于同一個根本問題——中焦虛寒、寒濕。
所以我們經(jīng)常會用理中輩,治好了鼻炎、咳嗽;治好了腹脹、拉肚子、口臭;治好了小腹冷痛、月經(jīng)不止、四肢冰涼;甚至還能治好誤以為是心臟病的胸中寒痛……
根本還是因為通過分析,是中焦虛寒、寒濕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問題,在理法中可以推導出來!而不是遇到病名去套方子。
————————
【 補充 - 妙用分享 】
1、出門在外,我常隨身攜帶理中丸,以備不時之需。但自己也沒怎么用上,經(jīng)常是為同行或者遇到的人派上用場。
2、除了內(nèi)服,對一些急癥又略嚴重的,需要藥效更強。我會同時使用臍療的方法。
這里分享兩個我自己身邊的應(yīng)急案例,以供思考。
(1) 新冠肆虐期間,弟弟的一個同學感染后未愈,又吃錯東西拉肚子,導致心悸、四肢冰涼,已經(jīng)在要去醫(yī)院急救了。其實這時候已是四逆湯的表現(xiàn)了,但是深夜沒地方拿藥。還好我讓弟弟出門在外也帶著理中丸,才能先用上丸子應(yīng)急,同時拍打穴位,第二天又抓了兩副湯藥善后。
(2) 有位朋友 經(jīng)期淋漓不盡、服藥后出血很多,非常擔心。經(jīng)過分析,知她素來脾虛,這應(yīng)是中焦氣虛不固,脾不統(tǒng)血導致的。囑她邊吃理中丸、邊捏一點丸子放在肚臍里,內(nèi)服加外用。第二天表示情況已好轉(zhuǎn)。
小小一顆丸子,關(guān)鍵時刻往往也毫不遜色,前提是辨對癥,用好藥材。
————————
關(guān)于【理中湯與理中丸區(qū)別】
引用圓光師的一段談?wù)摚?br>
上吐下瀉的時候,喝不進湯藥,一碗藥喝進去可能就吐出來了。
丸子和湯不同,丸子是把藥直接打成粉,合蜜而成;湯藥要經(jīng)過水去煮。
有些藥不用水煮,是防止藥氣散掉。比如蒼術(shù)之類燥濕的藥,水一煮,燥氣就沒那么強了。如果做成丸子,直接打成粉,那燥氣就留在了里面。
并不僅僅是“丸者緩也”。 緩,只是一方面,而防止藥氣失散,這點更重要!
真正的理中丸要用黨參,而不是人參,包括其中用的干姜也很有考究,干姜其實是老姜母,而不是直接把生姜曬干了。真正的干姜,現(xiàn)在不好找。
珈伊實踐思考:
【湯者蕩也,丸者緩也。】湯藥有熱量、有津液,在身體里可以快速發(fā)散。丸劑能防止藥效散失,在身體里“蕩”得也不如湯藥那么快。
若遇到需要用湯的一些急癥,家中有一些丸子,我也會用開水沖服,借助有熱量在里面,便于在身體內(nèi)更快運化,也是臨時方便法。
洋洋灑灑一大篇,其實理中丸的妙用還遠遠沒有說夠,有機會下次再聊吧。
注:感謝姝錦師姐分享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