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暗示影響孩子的走向,給孩子積極暗示,孩子會更加積極,給孩子消極暗示,孩子會更加消極。
負面暗示,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犯的錯誤。
例如:這道題這么簡單你都不會做,可真笨!如果孩子經常聽到父母的這句責備,他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經常在心里暗示自己:我智商低,這次一定又考不好,久而久之,就真成了一個差生。
如果一個家長或老師經常說:“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太粗心了。”那孩子就有可能經常因為“粗心”而丟掉一兩分。為什么?因為心理暗示多了,會讓孩子真的以為自己很粗心,以為這就是自己改變不了的毛病。
心理研究發現,影響孩子性格最深的人是父母。
如果父母經常給孩子一些負面暗示,孩子在心理上也認可了父母的負面暗示,就會不斷往父母所描述的負面形象上去靠攏。
負面暗示會帶給孩子負面影響。
同樣,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孩子信心和勇氣。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教授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在一所小學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做智力測驗。測試結束后,他告訴老師,這些孩子都非常聰明,以后肯定有所成就。
8個月后,當羅森塔再回到這所學校對名單上的幾名孩子進行測試。他發現,這些孩子的成績普遍比第一次進步很多,老師對他們的評價也都很好。
其實這些學生都是羅森塔隨機選出來的,但是老師得到他的信息后,開始對這些學生有了較高的期望和積極正面的評價。
這些學生受到老師的正面關注、積極暗示,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慢慢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
這個實驗也說明了,教育孩子,積極暗示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
所以,請給孩子多一些積極暗示,少一些負面暗示,讓孩子在陽光、積極的狀態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