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曲鑒賞
古詩詞曲鑒賞分類一覽表
注:如“游山西村”為2020年重點備考篇目。
分類
篇目名
統編
分類
篇目名
統編
一、山水田園
游山西村
七下
六、亡國哀思
泊秦淮
七下
錢塘湖春行
八上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課標
飲酒(其五)
八上
七、愛國詩
木蘭詩
七下
二、贈別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七上
春望(2015年與《望岳》同時考查)
八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八下
過零丁洋
九下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2017、2010)
九上
八、關注民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2018、2012)
八下
三、思鄉懷人
次北固山下
七上
賣炭翁
八下
天凈沙·秋思(2013年)
七上
滿江紅(小住京華)
九下
夜雨寄北
七上
十五從軍征
九下
黃鶴樓
八上
九、壯志抒懷
觀滄海
七上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八上
望岳(2015年與《春望》同時考查)
七下
水調歌頭
九上
登飛來峰
七下
四、詠史懷古
登幽州臺歌
七下
己亥雜詩(其五)(2014年)
七下
赤壁
八上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八上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九下
行路難(其一)
九上
山坡羊·潼關懷古
九下
江城子·密州出獵
九下
五、邊塞詩
使至塞上
八上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九下
雁門太守行
八上
十、愛情詩
關雎
八下
漁家傲·秋思(也屬于思鄉懷人類)
九下
蒹葭(2016年)
八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九下
無題
九上
考 情 總 結
1. 考查形式:河北中考從2010年開始考查古詩詞曲鑒賞,除2015年共同考查《春望》《望岳》外,其余年份每年考查一首,涉及2道小題,5~7分,題型有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
2. 考查篇目:以2011版《課程標準》規定的40首為主,近3年考查《水調歌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分別在2011、2012、2010年已考查過。由此可見,河北中考不規避已考查的篇目,故備考時需扎實復習。
3. 考點分析:
①句子賞析
哲理
(9年4考)
2017.6D、2015.7A、2014.8、2010.9
③文學常識(9年6考)
2018.5A、2017.6A、2014.6、2013.7、2012.7、2010.7
修辭
(9年2考)
2015.7D、2012.9
④思想感情(9年5考)
2019.6、2018.5D、2017.7、2016.6D、2013.8
用典
(9年1考)
2017.6C
⑤寫作手法(9年3考)
2016.6C、2014.7、2012.8
煉字
(9年2考)
2016.6B、2011.8
⑥提問題
(9年1考)
2011.7
畫面
(9年3考)
2018.5B、2015.6、2015.7C
⑦朗讀節奏(9年1考)
2010.8
②詞句釋義
(9年2考)
2018.6、2016.5
⑧內容理解分析(9年6考)
2019.5、2018.5C、2017.6B、2016.6A、2015.7B、2013.9
七年級上冊
第1首 觀滄海
【文學常識】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其詩歌內容豐富,風格慷慨激昂。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該詩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樂府詩本是合樂的,可以歌唱。
【寫作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北方邊塞地區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九月,他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東臨①/碣石,
以觀/滄海。
策馬東來,登上碣石。我要飽覽這大海的壯觀。
①〔臨〕到達,登上。
煉字:“觀”字統領全篇,是全詩的線索,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直陳其事,語言質樸,體現了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②,
山島/竦峙③。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蕩漾。突兀聳立的山島,最先躍入眼簾。島上的樹木,一叢叢生長著,百草豐茂繁密。大海在蕭瑟秋風中,洶涌起伏著不盡的波瀾。
②〔澹(dàn)澹〕水波蕩漾的樣子。③〔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煉字:“涌”字寫出了滄海驚心動魄的聲勢,表現了詩人對滄海的驚嘆和贊美。
內容、手法:采用寫實手法(實景),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④/燦爛,
若出/其里。
太陽和月亮晝夜不停運轉,都是大海吐納的;天上的銀河,星光璀璨,它們也都出生于大海廣闊的胸間。
④〔星漢〕銀河。
修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增添了詩歌的浪漫色彩。
內容、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兩個“若”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情感: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幸甚/至哉⑤,
歌以/詠志。
啊!今日我觀賞大海,真是幸運得很,且讓我引吭高歌,傾吐宏偉的心愿。
⑤〔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最后兩句詩在《步出夏門行》各章末尾都有,應為合樂時所加的套語,與正文內容沒有直接關系。
【主旨】本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虛實結合的方法描繪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蒼涼中又有慷慨,展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宏偉的政治抱負。
第2首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文學常識】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世人又稱“謫仙”,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擅長樂府歌行和絕句,詩大多飄逸灑脫,詩歌語言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著稱。代表作有《行路難》《渡荊門送別》等。
【文化常識】古時尊右卑左,故稱貶官為“左遷”,表貶官的還有“謫”(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和“貶”。表升官的有“擢”“拔”“拜”,表免官的有“罷”“黜”“免”。
【寫作背景】王昌齡在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尉,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托慰藉。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楊花①落盡/子規②啼,
聞道龍標③/過五溪。
柳絮已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鳴,聽說你被貶,要經過五溪。
①〔楊花〕柳絮。②〔子規〕即布谷鳥,又稱“杜鵑”。③〔龍標〕指王昌齡。古代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內容:首句點出聞訊的時節——暮春,“楊花”給人飄忽不定的感覺,“子規”啼聲近似“不如歸去”,二者合起來有了傷感的氣氛。借用這兩種意象來烘托凄涼悲惋的氣氛,以寄寓詩人嘆飄零、感離恨的特定心境。次句由寫景轉入言事,點題,“五溪”是偏遠之地,傳達出詩人為朋友的不幸而悲傷的感情。
情感:表達了詩人悲愁、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希望它伴隨著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修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達人情的友好使者,抒發詩人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情感:表達了詩人的憂愁與無奈,抒發了對友人因被貶而遠行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主旨】本詩通過對暮春景象的描寫,奠定了全詩悲涼傷感的基調,再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對被貶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第3首 次北固山下
【文學常識】王灣,唐代詩人。題目中“次”是“停宿”的意思。
【寫作背景】先天元年王灣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客路①/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我要前行的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乘船向前。
①〔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修辭:以對偶點題。“青山”即北固山,“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客路”在“青山”之外,詩人是看不到的,可見是詩人的想象,明寫青山與綠水,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水上的風吹拂著,白帆高高懸掛。
煉字: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正”和“懸”的對應,寫出了江風的和緩與行船的平穩;“闊”描繪出兩岸一望無際的景色。“潮平”一語為“江春”一語作鋪墊。修辭、情感: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表現出來(以小景傳大景之神)。意境開闊,情緒飽滿,象征了詩人對人生旅途充滿期待,心情樂觀昂揚。
海日/生殘夜②,
江春/入舊年。
夜將盡未盡之時,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②〔殘夜〕指夜將盡未盡之時。
內容: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在夜將盡未盡之時,東方的紅日已經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還未過去,江上已是春天。
煉字:用“生”“入”二字使“日”和“春”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這兩句蘊含了舊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舊交替的變化規律,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我多么思念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
修辭、情感:運用設問,在自問自答中用“雁足傳書”的故事寄托思鄉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愁。
【主旨】本詩是一首羈旅行役詩。詩人借景抒情,細致地描繪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第4首 天凈沙·秋思
【文學常識】馬致遠,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此曲被元人周德清譽為“秋思之祖”。
【寫作背景】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在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枯藤/老樹/昏鴉①,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干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著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著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
①〔昏鴉〕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
內容:前三句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的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生動形象的深秋晚景圖。
畫面描述: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
夕陽/西下,
斷腸②人/在天涯③。
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悲傷到極點的游子還在遠離家鄉的地方。
②〔斷腸〕形容悲傷到極點。③〔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的地方。
表現手法:“夕陽西下”點明了時間,照應上文的“昏”字,“斷腸”一詞是全曲之“眼”,直抒胸臆,表現了游子浪跡天涯時的孤苦悲傷之情。
語言:語言富有特點,基本上是名詞的連排(最后一句的“在”例外),關聯看似松散,實則緊湊,內涵豐富。這些意象的共同處在于衰敗、荒涼,缺乏生氣、活力,作者由此寫出了“斷腸”的凄切心情。
【主旨】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渲染了悲涼的氣氛,抒發了淪落異鄉的游子的羈旅之苦和思鄉之情。
第5首 夜雨寄北
【文學常識】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唐代詩人,與杜牧齊名,并稱“小李杜”。
【寫作背景】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在長安,所以說“寄北”。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你問我哪天歸來,我尚未確定日期,大巴山的秋夜里下著大雨,池塘里漲滿了水。
煉字:“漲”字用詞準確,富有動態感,既寫出巴山之水注滿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和不得歸鄉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濃重的愁思。
修辭:設問點題。在兩個“期”的一問一答中,將對“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涼蕭瑟的景色之中,思歸的急切與愁苦之情盡顯。
何當①/共剪/西窗燭,
卻話②/巴山/夜雨時。
我們何時將要在西窗下共剪燭花,秉燭長談,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聽雨時對你的思念。
①〔何當〕何時將要。②〔卻話〕回頭說,追述。
內容:想象回家團聚后剪燭西窗、共話今宵的情景,時空交錯,虛實相生,把眼前的凄苦換成未來團聚的歡樂,也在未來的歡樂中注入被時間過濾了的“昔日”之苦。用反襯的手法表現孤寂的內心。
情感:表達了詩人急切地想和妻子(友人)團聚的思想感情。
【主旨】本詩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羈旅時的孤獨之感和思鄉之情,抒發了詩人對團聚的期盼。
七年級下冊
第6首 木蘭詩
【文學常識】《木蘭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雙璧”。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唯①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②。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愿為/市鞍馬③,從此/替爺征。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門織布。聽不到織布機發出的聲音,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姑娘并沒有想什么,姑娘并沒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規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去買馬和馬具,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①〔唯〕只。②〔憶〕思念。③〔愿為市鞍(ān)馬〕愿意為(此)去買鞍馬。為,介詞,為了,其后賓語省略。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內容: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開篇,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木蘭決定代父從軍。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④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馬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晨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水流聲。早晨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的鳴叫聲。
④〔旦〕早晨。
內容: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長鞭”四句使用排比、互文的修辭手法,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萬里/赴/戎機⑤,關山/度⑥/若飛。朔氣⑦/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遠行萬里,投身戰事,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關塞山嶺。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的犧牲了,有的多年之后得勝而歸。
⑤〔戎機〕戰事。⑥〔度〕越過。⑦〔朔 (shuò) 氣〕北方的寒氣。
內容:第四段概寫木蘭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運用對偶的手法,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金柝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運用互文的手法,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征戰多年,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只有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⑧/十二轉,賞賜/百千強⑨。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朝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最大的功,賞賜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⑧〔策勛〕記功。⑨〔強〕有余。
內容: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⑩;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扶持著出外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時的衣裳。當著窗子梳理像云那樣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軍中的同伴,伙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⑩〔扶將〕扶持。?〔著(zhuó)〕穿。?〔帖〕同 “貼”。
內容: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的場面。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裝束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傍〕靠近、臨近。?〔走〕跑。
內容: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卻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蘭形象: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主旨】這首南北朝時的樂府民歌通過對木蘭代父從軍、沙場征戰和榮歸故里的敘述,塑造了木蘭這一勤勞善良、堅毅勇敢、愛家愛國、不慕高官厚祿、熱愛和平生活的巾幗英雄形象,頌揚了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品質。
第7首 登幽州臺歌
【文學常識】陳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參謀軍事,后世稱“陳拾遺”。
【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當時,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陳子昂任右拾遺參謀軍事。武攸宜缺乏將略,軍事失利,陳子昂屢次進言,不僅不被采納,還被貶為軍曹。在極度苦悶憂憤的情況下,陳子昂登上燕昭王為招賢納士而建的幽州臺,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內容、情感:詩人登上幽州臺,俯仰古今。通過“前”“后”“古人”“來者”的對比,表明時間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樣的前代賢君已成為歷史,后世自當有明君賢士的風云際會,卻無緣相見。詩人壯志難酬,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惆悵和孤寂躍然紙上。
念/天地/之/悠悠①,
獨/愴然②/而/涕下③!
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①〔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②〔愴( chuàng)然〕悲傷的樣子。③〔涕(tì)〕眼淚。
內容:通過“天地悠悠”和“獨”的對比,感受天地的廣闊和宇宙的永恒,更襯托出人的孤單渺小。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營造了空曠遼闊的意境,奠定了悲涼孤寂的情感基調。詩人融理入情,表達在亙古不變的時空中,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悲情。
煉字:“獨”字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
【主旨】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引起無限感慨,由個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表現了詩人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
第8首 望岳
【文學常識】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為“李杜”。他被稱為“詩圣”,其詩歷來享有“詩史”之稱。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寫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杜甫曾在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漫游,故有此作。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岱宗①/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②。
泰山到底怎么樣?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
①〔岱宗〕指泰山。②〔未了(liǎo)〕不盡。
內容:前兩句寫仰望泰山整體。開篇以問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表現泰山雄偉闊大的氣勢。是從遠望的角度來寫泰山的高大與歷史悠久。
造化/鐘③神秀,
陰陽④/割昏曉。
蕩胸/生曾⑤云,
決眥⑥/入歸鳥。
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都聚集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層云生起,使心胸震蕩,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
③〔鐘〕聚集。④〔陰陽〕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⑤〔曾〕同“層”。⑥〔眥(zì)〕眼眶。
內容:中間四句寫仰望泰山所見。前兩句是靜景,后兩句是動景。“造化鐘神秀”是指大自然特別鐘愛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這里。
煉字:“昏”和“曉”兩個天地是泰山“割”開的,“割”字寫出了泰山參天矗立的雄姿,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活力。“決眥”將詩人極目仰望時的神態描寫得活靈活現。寫望時的這種全神貫注,襯托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會當⑦/凌絕頂⑧,
一覽/眾山小。
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
⑦〔會當〕終當,終要。⑧〔凌絕頂〕登上泰山的頂峰。凌,登上。
內容:詩人仰望泰山極頂,層云變幻,歸鳥翱翔,不禁產生了一種登山的渴望。用“眾山小”反襯出泰山之“高大”,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豪情壯志。
煉字:“會當”“凌”表現出詩人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氣概,貼切傳神。這是詩人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精神的形象體現。
【主旨】全詩緊扣“望”字寫景抒情,把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巍峨高大的氣勢描寫得纖毫畢現,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第9首 登飛來峰
【文學常識】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歷七年,王安石任鄞縣(今浙江寧波)知縣,三年后任滿回臨川(今江西撫州)老家探親,路過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寫了這首詩。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飛來山上/千尋①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了飛來峰上千尋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①〔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
修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塔高。“千尋”從正面寫塔的高峻,“雞鳴”就能“見日升”,言“見日升”之早,從側面襯托塔高。這兩句寫出了奇幻、雄偉、生機勃勃的景象,點出了詩人立足點之高,暗含詩人對前途的憧憬。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②身在/最高層。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②〔緣〕因為。
內容:“不畏”道出了詩人為實現政治抱負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身在最高層”是點睛之筆,點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表現了詩人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升華了主旨。蘊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煉字:“浮云”指詩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難等一些消極的事物,既是實寫,也是比喻,喻指當時的保守勢力。
【主旨】本詩借寫登高遠望的感受,借景抒情,以理入詩,蘊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含蓄而深刻地抒發了詩人躊躇滿志、不畏困難的情懷。
第10首 游山西村
【文學常識】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寫作背景】《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莫笑農家/臘酒渾①,
豐年留客/足雞豚②。
不要嘲笑農家臘月所釀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招待客人備足雞肉、豬肉。
①〔臘酒渾〕臘月所釀的酒, 稱為“臘酒”。渾, 渾濁。酒以清為貴。
②〔足雞豚(tún)〕備足雞肉、豬肉。豚, 小豬, 這里指豬肉。
內容:以勸說別人不要嫌棄農家臘酒渾濁的口吻,寫農家在豐年殷勤待客的情誼,間接抒寫了自己在山西村農家做客時的感受。
煉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足”字寫出了豐收的景象,表現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越過了一座又一座山,渡過了一條又一條河,正懷疑無路可走時,眼前忽然柳暗花明,前方又出現了一個村子。
哲理:“疑”字點明這變化的景色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所致。“又一村”則寫出詩人的欣喜之情。這兩句寫出了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的境界,蘊含著在逆境中往往包含著希望和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
簫鼓追隨/春社③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將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簫鼓聲隨處可聞,人們穿戴簡樸,保持著傳統風俗。
③〔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 祭社神(土地神),祈求豐收。
修辭、情感: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熱鬧的鄉俗民事,表達了詩人對古老淳樸的鄉土民俗與熱情好客的鄉民的贊美。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④/夜叩門。
從今以后,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就會趁著月明來閑游,隨時都會拄著拐杖在夜里敲門拜訪這里的村民。
④〔無時〕沒有固定的時間,即隨時。
情感:寫出了詩人歸途中的悠閑愜意之情和對重游的期望,表達了詩人對淳樸、閑適的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本詩以明快、抒情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農村風光圖。贊揚了鄉民的淳樸與好客,表達了詩人對古風猶存的吾土吾民的熱愛與向往
第11首 己亥雜詩(其五)
【文學常識】龔自珍,字璱(sè)人,號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寫作背景】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這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迎接眷屬,于南北往返途中,寫成七絕315首,總題為《己亥雜詩》,內容或直抒胸臆,或回憶往事,或敘述見聞,或贈答友朋,等等。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是作者剛剛離開京城時寫的。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①東指/即天涯。
在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中看日落西斜向遠處延伸,離開京師,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①〔吟鞭〕詩人的馬鞭。吟,指吟詩。
內容: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落紅②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沒有感情的,而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培育新一代的鮮花。
②〔落紅〕落花。后兩句詩言外之意是說,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內容:后兩句展開聯想,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無情、自哀自憐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護盛開的鮮花,表現了詩人超凡脫俗的寬廣胸懷。在比喻中,融入議論,自然而樸實。最后一句,也表現出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
【主旨】本詩將抒情和議論結合起來,表現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效力的堅強性格和奉獻精神。
第12首 泊秦淮
【文學常識】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
【寫作背景】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千瘡百孔的唐王朝表示憂慮。詩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原文
參考譯文及詞解
鑒賞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煙霧籠罩在寒冷的水面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夜晚船停泊在秦淮河上的酒家附近。
修辭: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將兩個“籠”字聯系起來,描繪了一幅月下秦淮河邊朦朧、冷寂的畫面。
煉字: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景物融為一體,傳神地勾勒出秦淮河兩岸朦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氣氛,奠定了全詩傷感、憂愁的基調。
商女①/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②。
歌女不知道亡國的哀愁,隔著河還在唱《玉樹后庭花》。
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后世多稱之為亡國之音。
表現手法:借古諷今。由一曲《后庭花》引發歷史興衰之感,這兩句看似在批評歌女,實際上是對那些只知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重的達官貴人表示憂慮與憤慨。
煉字:“猶”字形象地寫出了晚唐統治者正重蹈覆轍,走向亡國之路的情形,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
用典:借用“后庭花”的典故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主旨】本詩表達了詩人對前朝舊事的深刻思考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與憂慮,以及對那些只知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重的達官貴人的憂慮與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