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況,了解老人的生活習慣和老人的心態,對家庭有無牽掛,對入院是否有恐懼心理,了解老人的家庭情況。
與院務工作人員和康復工作人員合作,向老人介紹室內呼叫器的使用,衛生間設施的使用、房間設施的配備、康復娛樂活安排等情況,使老人逐漸走出家庭養老的模式,適應機構養老。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夠使老人更加安心、舒心地住在公寓。在社工理念的指導下建立老人檔案,建立老家屬網絡支持中心,重建老人與家人交往模式。許多老年人對養老院懷有恐懼心理,他們的家人也因為把老年親屬轉入養老院而承受社會壓力。社工站一方面要協助老人理解子女,減輕焦慮;另一方面要向其子女解釋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和渴望,多給老人一些心理上的關懷和慰藉。社工要啟發老人的子女理解喪偶父母再婚的要求和行為,滿足老人“老有所伴”的要求。社工站通過開展小組工作可以使老人及家屬了解他人的經驗,消除戒備、內疚心理。
通過小組工作的開展,提高老人溝通交友等人際關系技巧,擴大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研究表明:步入老年,身體機能下滑,加上退休后帶來的失落感,子女獨立或喪失偶帶來的孤獨感,容易使老人患上抑郁癥。可以在社工站開辟老年人談心角,老人們聚在一起,談談兒孫,談談往事,談談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與老伙伴們分享歡樂,分擔憂愁,可以使老人們彼此熟識、結交,緩解孤獨感。
通過開展文體表演、趣味運動會,智力游戲、手工制作、興趣培養等活動,使老人們既能學習新知識,又能達到娛樂身心的目的。
學會開發老年人這一重要的社會資源,巧妙地利用老年人長期積累的經驗、知識和技巧,發掘老人潛能,協助老人發揮余熱。組織老年義工隊,老年互助小組,使老人在服務社會、服務他的的過程中重新評價自已的價值,提升自信心。
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開展一些防止老人身心老化、老年癡呆癥的活動,如開發適合老人參與的游戲,鍛煉老人的心腦能力。開辦理財培訓,提高老人自上而下是經濟的能力。
開展個案工作、提供個人輔導和臨終關懷服務
在了解全院老人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對一些有需要的老人開展一對一的個案工作,通過平等、接納、尊重的方式,變“被動求助”為“主動接訪”,運用專業手法,整合院內外各種資源,協助老人解決面對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協助老人適應晚年生活,樹立正確的老年觀、死亡觀,提高老人應對喪偶等突發事件的能力,使他們能夠自我選擇、自我決定,融入社會。
為受長期疾病或殘疾困擾的老人提供輔導,提升其康復信念,協助臨終的老人面對生命終點,讓老人安靜地、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社工站要與醫護科策劃及推行照顧計劃,與社區聯系,策劃老人離院方案,評估及轉介經濟援助,使老人重新適應社會。
為院內的工作人員接受社工理念,嘗試用社工的技巧和方法與老人溝通、交流,提升服務品質。
如集一些有愛心、有奉獻精神的社會人士、在職人員和在校大學生,參與社工站的活動,如社工站的宣傳盜詢活動、陪同隨訪、心理咨詢熱線的接聽、各種活動的組織籌辦等。社工站負責對這些自愿者的管理和培訓,從而使志愿者更好地為老人服務。
不應停留在個別案主的救治上,滿足于解決案主的具體問題,而要從宏觀方面入手,研究和分析社會政策、社會問題,及時總結一線工作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為政府制定社會政策提供借鑒和依據,使社會工作的技巧與方法能夠影響福利機構,使政府的公共政策和福利政策更加有利于老年人。
來源:青島市社會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