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起源于規律
在東方哲學里,生命不是無緣無故誕生的,而是起源于一種規律,并且這種規律在生命誕生之前便存在的。生命誕生于規律,而規律則是生命所奉行的自然法則。佛家講的法身差不多就是這么回事,而在儒家,這規律便是天理。
2,心體
心體是國學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什么是心體呢,確切的來講是支持某種規律運轉的結構或力場,也就是八卦圖里的太極圈。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同時是一個心體,身體有各種能力各種不同的表現,但心體運行的只是天理。
3,陰陽
陰陽是天理在運轉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兩種最基本的特征,陰代表守護本體的穩定,陽代表利用一切可能進行自塑與進化。陰為德,陽為志。陰陽是天理的特性,它同時也是生命的的特性。
4,理氣
理的流行為氣,而氣對生命來說便是生命力。
養氣煉氣是古人最推崇的,有三個最顯著的優點,一是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長久,二是通過它實現對身體能力的完美運用,三是通過它實現對萬物的運用。
我們現代推崇大腦的能力,想了許多科學方法來運用大腦,但最科學的方法莫過于通過我們的生命力來運用大腦,因為我們所有的身體能力都是生命在自塑與進化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工具,運用大腦的最好方式便是把握創造大腦的本源。
5,氣理。
氣的規律即天理。我們的生命力不是胡亂發散的,它遵循許多規律,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天理,天理有陰陽二性,我們的生命力也有陰陽二性,陰的一面為守護自我和事物,即德,陽的一面即成就自我和事物。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并濟則為元氣?,F在許多年輕人動不動就講追求,講夢想,這種心理就算不是私欲,也一定屬于孤陽,很難長久的。
6,定
內不亂為定。什么是內不亂呢,陰陽并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表現出來即進取中有守護,守護中有進取。
7,義理
義理是成就事物與守護自我的中心點,兩兩相宜,互不為失。義理是天理在物我之間運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平衡點。義理是無定在的,在同一件事上,今天這樣做是對的,明天那樣做也可能是對的,兩種行為可能完全相反。
義理是物我的中心點,我們現在所提倡所遵循的道德規則和觀念是屬于物的那一面的,并非是物我的中心點,因此屬于義外,但這些道德規則也是天理在運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可見可學的文理,屬于天理的發見。在處理物我關系時,義理即天理。
8,去人欲,存天理
過不及為人欲,即無法達到物我相宜的那個中心點,要么利用事物以滿足自我,要么犧牲自我以成全事物,兩者都不得中。朱熹提出的滅人欲存天理雖然有些決絕,卻是儒學的一大進步,因為天理其中一面的表現便是自我的求宜求存,存天理亦即是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整體的存養,不知何故他老是挨罵。
我們現代人其實是比較悲劇的,要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胡作非為,身心條理全失而不自知,要么是有意識的過度支配自我以成全它人它物,結果是直接給自己帶來健康隱患
9,位
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雖說可以為天地立心,但不一定能夠心統萬物,那么能夠被我們的心所統率的這個范圍就是一個人的位,這個位即是人的德位,因為它可以直接被人的本心所守護。人有人的道理,事有事的勢態,有時候人與事會產生激烈的沖突,這時候人有三種選擇,或殺身成仁,或退守其位,或明哲保身。
位的根源是其本心,本心不失則可以隨意選擇。
10,德
存養或守護萬物為德,德發之于天理,守護本心即是守護德的根本。我們現代人對于事物總是要分一個公私,但存養萬物以人的能力范圍為準,能力范圍內的事物得正便為有德,不正便是無德,根本在本心,其次在身體,其次在家庭,其次在職能范圍。
11,能力范圍
我們現代人把把知識和技能當成一個人能力的體現,因此拚命的學習知識和技能,這雖然未必是錯,但這種認知卻往往會導致對人的能力的打壓。
一個人的能力是以其良知良能所能覆蓋的范圍為準,而不是其知識和技能所能拓展的行動范圍為準。很多時候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未必有能力,往往連其本來具備的專業能力也用不上,而有能力的人雖然沒有專業知識,卻往往可以運用有知識的人,這其中的緣故便是對能力的定義不同。
良知良能發之于心,因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12,良知良能背后的四智
四智是佛家語,但了解四智可以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良知良能,四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大圓鏡智即心體如日當天,無物不照無物不知。
平等性智即物來順應,無有遺漏,無有側重。
妙觀察智即知善知惡。
成所作智包含前三智。(慧能大師說成所作智同大圓鏡智,一直很不解,同所作智包含前三智才對。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