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講到,在咸豐駕崩后,由年幼的同治皇帝載淳即位。當時載淳只有6歲,不具備管理朝政的能力,因此暫時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兩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維持了十多年,到同治皇帝成年后,就需要歸政于皇帝。而標志著皇帝成年的事件,則是大婚典禮。
而皇帝大婚,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皇后的人選。當時選秀入宮的女子一共有五位,其中有三位是“陪跑”的,只有兩人有機會競爭皇后的寶座。當時兩宮太后對皇后人選有分歧,慈安中意端莊文靜的阿魯特氏,而慈禧則喜歡性格比較潑辣的富察氏。
雖然同治皇帝是慈禧的親兒子,但因慈禧性情冷酷,兩母子之間的感情不是很好,因此最終聽從慈安太后的意見,選了阿魯特氏,是為嘉順皇后;而富察氏則被封為慧妃。另外三名入選的女子,則分別被封為瑜嬪、珣嬪和瑨貴人。
由于同治忤逆了慈禧的旨意,讓慈禧非常憤怒,對同治的后宮生活大加干涉,禁止同治和皇后交往過密,強行要求他與慧妃多接觸。
同治剛剛成年,處于叛逆期。面對慈禧的干涉,同治一氣之下,不再臨幸自己的后宮,轉而經常偷偷出宮去“冶游”,結果導致染上天花病癥,剛滿19歲就龍馭賓天,丟下了自己那五位年輕的后妃。
這五位后妃中,嘉順皇后阿魯特氏在同治死后3個月就跟著去世了,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悲傷過度,也有人說是被慈禧逼迫自殺。而剩下的四人中,慧妃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去世,終年46歲,謚淑慎皇貴妃。所以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去世,只剩下后來已經封妃的瑜妃、珣妃和瑨妃。
根據清人筆記記載,在同治死后,慈禧對除慧妃外的三個媳婦非常冷落,原因是一見到她們,就會想起自己去世的兒子,因此選擇眼不見為凈。而繼任的光緒皇帝,其身份又是同治的弟弟,瑜妃、珣妃和瑨妃以“皇嫂”的尷尬身份住在宮中,實際上與冷宮無異。
然而,這三位多年被冷落的妃子在慈禧去世時,為其送葬完畢后,卻“不肯還宮,謂將從孝欽于地下。”寧愿給慈禧殉葬,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當光緒繼位后,三位妃子一直對自己的身份待遇非常不滿——明明同樣是皇妃,卻被光緒的后妃壓一頭,尤其是慈禧臨終前,命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為太后,卻沒有對瑜妃等三人作任何安排。
因此,瑜妃三人此時想以殉葬相要挾,讓新的當權者(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恢復她們應有的身份。
瑜妃她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慈禧臨終前對新帝溥儀繼統的安排。按照慈禧的想法,溥儀繼承的是同治皇帝的統緒,并兼祧光緒,“一人祧兩房”。而既然如此,同治的后妃就應該有和光緒的后妃享有一樣的待遇。
因此,瑜妃在慈禧陵寢質問載灃派過來的載振道:“(皇上)既兼繼穆宗,孝欽后及孝哲后今已賓天,則穆宗一系,我為之長。皇上既系過繼,何得獨以隆裕太后為母,而我為奴才?”
瑜妃的要求有理有據,且符合清室家法,所以攝政王載灃也只好答應她們的要求,在溥儀登基后晉封為太妃,與光緒的瑾妃平起平坐,一起組成了清末后宮隆裕太后之下的“四大太妃”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