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解放前盛行封建婚姻制度。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命不相剋。在媒人的撮合下,由雙方父母認定,當事人無權自主,因此產生了許多畸形婚姻和不完美的姻緣。 舊時的陳規陋俗很多。一般要經過“六禮”:一是求親,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求親。二是過小帖,女方的名字、生辰八字,寫成小帖送達男方家,也有男女雙方互換小帖的。視為訂婚。三是送彩禮,男方備禮品一份送到女方家中,一般為一個豬頭、一壇酒,稱“豬酒”,也有各款其他物品表示誠意。多在要正式迎娶前送到女方家中。有些彩禮由女方家長指名索要,是買賣婚姻的一種形式。四是訂喜期,雙方家長請陰陽先生擇“吉日”迎娶。五是催妝,婚期前一天,男方備酒席送抵女方家,女方陪送的“嫁妝”(家具、陳設、衣物等),于催妝日抬送到男方家。有的迎娶之日抬送男方家。六是迎娶,完婚當日,男家以轎(窮戶也有用畜力車的)迎娶新娘,新郎在家等候。選兩男一女或兩男兩女為娶親人,吹鼓手沿街吹吹打打。若有兩戶以上同時娶親的,則各自爭相早發轎。新娘身穿大紅衫,蒙紅綢蓋頭,由叔叔或兄長抱上轎,稱“抱轎”。轎內放新被和皮襖。花轎到男家門口,新娘由女眷扶下轎,走紅氈,口含冰糖(意為嘴甜,會說話),跨鞍韉(意為平平安安),邁火盆(意為日子紅紅火火)。新郎兩手張弓搭箭面向新娘,新娘懷揣“照妖鏡”均是趕走邪惡之意。院中設“天地桌”,新郎跪拜,新娘侍立一旁。禮畢男女即為正式夫妻。由兒女雙全(稱全合人)的婦女攙新娘如洞房,坐在大木桶上,新郎用秤桿挑去蓋頭。由“全合人”給新娘開臉(絞除面部汗毛)、上頭更衣,而后出室拜見公婆,并向親朋長輩行跪拜禮“分大小”,受禮的長輩要給拜錢。女方送親的(男女人數與迎親人數相同)稱新親,男家要擺果茶、設宴款待。當日,新婚夫婦吃子孫餑餑(餃子)、長壽面等。洞房內點燃紅蠟燭,就寢前移到別的屋子。被子內放紅棗、花生、栗子、桂圓,取“早生貴子”、“男女花生”之意。“鬧洞房”三天內不分大小。次日,娘家接女兒和姑爺“回門”,也有當天“回門”的叫“當日紅”。婚后九天或十八天,女方父母及親屬到男家看望,稱“瞧單九”、“瞧雙九”。婚后一個月,娘家接閨女“住對月”。 解放后,國家頒布了《婚姻法》,實行婚姻自主,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戀愛,但多數是經親友介紹,家長同意后結婚。男女雙方由介紹人安排見面。初步同意后,女方在介紹人、父母或兄嫂陪同下,到男方家中“相親”。如無異議,便確定訂婚日期,到男方家吃“訂婚飯”。當日,女方仍由家長和介紹人陪同前往。 男方要用豐盛的宴席款待。家長給未婚兒媳“見面禮”錢,錢數視同家境而定。有的給現款之外還給衣物。以后每逢節日,男方都要把女方接到家中過節,雙方經過一段時間接觸,情投意合,就到當地政府進行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書,擇吉日(一般是農歷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或擇節假日如“五一”節、國慶節、新年等)舉辦婚禮。婚禮之日,男方專人到女方家迎娶。迎娶工具50年代多用畜力車;60年代用自行車;70年代用拖拉機;80年代多改用小汽車、面包車;90年代開始用轎車、高級轎車、超豪華轎車。新娘迎娶到家時,一般都燃放鞭炮。婚禮形式,50年代男女雙方向毛主席像鞠躬,然后由新娘給家長和親友中的長輩鞠躬“上拜”。“文化大革命”后多不再舉行婚禮儀式,但“上拜”“分大小”如故。80年代,在城區雙職工家庭中出現了青年旅游結婚形式。80年代末,開始到飯店舉行結婚儀式的逐漸增多。2000年后,婚禮儀式開始有了專業婚禮司儀主持婚禮。婚禮儀式與解放前有很大差別,但擺闊氣,相互攀比,大辦婚事的陋習仍未革除。城鄉高聘禮、高陪嫁、大操大辦給一些家庭在經濟上造成了很大壓力,個別高官顯貴則借為兒女辦婚嫁喜事,乘機向部下斂財。根據調查,1996年,每對新人結婚費用支出平均為2到3萬元不等,是1985年的10倍,近年開支就更大了。五、六十年代,姑娘找對象的首選目標是工人;七十年代是軍人;八十年代是大學生;九十年代是萬元戶;而今許多青年人婚配不再強調學歷和出身。大齡女子佳偶難尋。老年人再婚也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并開始被支持。新的婚嫁觀念和新的時尚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部分農村出現一種村民攔截途徑的迎親車輛之風,截車人大都索要糖果、香煙。此風最盛行的三河南部以及西北部地區,截車人則索要金錢,少則百元,多則上千元。2006年4月,中央電視臺對新集鎮兩農民攔截婚車時間進行了曝光,隨即三河市頒布了禁令,才使此風未再蔓延。 1、提親。 青年男女結為夫妻,大都要經人介紹。介紹人與其本人或男女雙方家人介紹情況,雙方認為條件合適時,介紹人便安排雙方見面。如雙方同意,男方備禮品到女方家做客,介紹人陪同前往,其目的是讓女方家人相看,女方家人看中后,擇日去男方家相家。相家時一般由父母及親屬陪同,只要無異議,大都在男方家吃飯。此后介紹人聯絡雙方擇日“定親”。 2、定親。 定親當日,女方要在家長及部分近親和介紹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備豐盛宴席款待,并邀請部分親戚參加定親宴。男女家長則給未婚兒媳定親禮金。80年代為100-500元;90年代為500-1000元;2000年增至2000-5000元;近年增加至萬元以上。富有者還加送珠寶或金銀首飾。待女方全家返回時,男方家長要為女方陪來的每一家庭“回禮”。雙方經過一段來往,情投意合后,擇日到婚姻登記管理部門領取結婚證書。 3、迎娶。 結婚日期由雙方商定,有些封建思想嚴重的家長和年輕人,則請算命先生或“神瞧”依當事人的生辰八字擇訂日期。多在農歷逢六的日期,意為“六六順”。近年又時興擇數字如“5.18”或“6.18”,意為“我要發”、“順又發”。城鎮居民多選擇“五一”、“十一”等,婚禮前,男方要給女方“聘禮”。禮金視家境而定,千元至萬元不等。富裕者加送摩托車、汽車、金表等物。另外男方要送“上轎衣”錢500-1000元不等。婚用被褥要請“全合人”(兒女雙全、夫君健在的婦女)縫制,且在被角里放置棗、栗子、花生(意為早立子,男女花著生)的迷信舊俗在某些人心里死灰復燃起來。婚禮前夜,男方家長要為準新郎“言禮”,即請長輩和尊長者為新郎掏禮金,數額為50至100元或幾萬上千不等。娶親時配專車。 4、出嫁。 姑娘出嫁的前夜,由家長挑選全合人為其整理嫁妝,并召集親屬為出嫁女“添箱”。舊時沿襲下來的“添箱”以衣物及日用品為主,現在則演變為以現金為主,全家視遠近親疏,百元至千元不等。最后由家長填補現金千至萬元不等。女方由長輩或兄嫂陪同為“送親”,但父母和姐妹不參與,另選兩名男童前往,押送嫁妝及給男方準備的新房掛門簾。出村途中遇相同娶親車,新娘互換手帕,但新人不能下車,直至新郎家中。 5、婚禮。 娶親車到新郎家門時,燃放鞭炮,帖大紅喜字,婚禮邀請長輩或村干部主持(在農村叫支客),市區則由單位領導或專門聘請的司儀主持。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今指親朋好友),二拜高堂(家長),三是夫妻對拜。然后由主持人或“支客”依來客輩分,為新娘一一介紹(引見)。每位來客掏五十至幾百上千元不等的“見面禮”,新娘為每位掏錢者鞠躬(古時稱“上拜”)。典禮結束后,家長請專人陪新娘及送親者進餐,進餐接近結束時,廚師為新親上湯并道喜,新親則送紅包50—100元給廚師致謝。多數講究當日回門,以不超過正午時分為佳。回門時新郎陪同,女方家設宴款待,且太陽落山之前必返回婆家。新婚當夜晚餐由家人準備60個水餃和兩把面條,新郎、新娘必須吃干凈,飯后不準再出新房。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妻要攜禮物回娘家探望,女方雙親盛情款待,但不留新人住宿。第九天,新娘家親屬帶禮物去男方家做“單九”。所有來訪者往后即與男方家成為親戚,一個月后,新娘家派人接新娘回家住“滿月”。至此整個婚禮結束。 6、婚禮用品。 80年代,男方家準備大衣柜、酒柜、寫字臺、電視柜、皮革沙發、木制包箱或鐵床等家具。進入90年代,多為組合家具、全皮、布藝沙發、鐵制、銅制及軟包裝席夢思床,并以優質、名牌、實用、美觀為首選。服裝以西服為主,被褥以純棉綢緞品及大絨制品居多。床上先為床單,現時興各色床罩,并配毛毯、羽絨被、絲綿被。女方陪嫁品由70年代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鐘表、收錄機)到80年代的“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90年代的“新三大件”(大屏幕彩電、摩托車、家庭影院)。富裕家庭還有陪送空調機和汽車及住房的。 7、結婚照: 原以黑白照片居多,近年拍彩色婚紗罩已成為時尚。富裕者不惜為此花上數千上萬元。同時,結婚當時的新婚攝影和新婚錄像悄然興起,在城鎮攝影已經相當普遍,錄像幾乎已經不可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