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廣西蒙山文物遺址

太平天國文物遺址


   太平天國革命在永安州封王建制,粉碎了清軍的一次次圍剿,使永安州成為馳名中外的 太平天國革命圣地之一,留下了文物1500余件,遺址26處及碑刻一批。1984年建立了太平天 國革命文物陳列館。
   (一) 文物
   豬仔炮 太平軍在永安期間(1851年~1852年) 鑄造。雖出土地點不同,但結構完全一 樣。炮身長122厘米,口徑6.8厘米,身后直徑18.5厘米,炮身長65厘米,為當年太平軍使用 的主要武器之一。
   盾牌 又名藤碟, 圓拱形,直徑110厘米,厚2厘米,內有木柄把手,全用白藤編織而 成,堅固而富彈性,可以防刀砍、矛槍刺戳,為步兵使用的防御武器。
   鉤鐮槍、鉤刀、鐵叉 出土于東、西炮臺、龍眼塘太平軍營盤。鉤鐮長67.8厘米,槍 頭為一把尖刀,接桿部口徑3.8厘米,鉤刀長8.3厘米。鉤鐮槍全長80.4厘米,槍頭是棱形尖 錐, 接桿口徑4厘米,刀長11.3厘米。雙齒鐵叉結構,別具一格,鐵叉尖部已銹斷,現存一 段長32厘米, 接桿部口徑3.8厘米,兩齒各有對稱倒鉤一個,與主桿兩齒相背向,戰時刺、 扭、拉并舉,威力不亞于鉤鐮。
   地雷 直徑11.5厘米, 口深7厘米,口寬4.5厘米,空心處有交叉鐵枝鑲嵌于彈壁。戰 時將硝藥碎鐵充于彈內,插入引線,藥發彈開,碎鐵橫飛,殺傷力大。當年清軍將領烏蘭泰 給賽尚阿的奏報稱“暗穿地道, 伏設地雷”。太平軍撤出永安州第2天,清軍入城時便受到 太平軍埋下的地雷轟擊。
   彈丸 出土于當年太平軍營地中營嶺、 西浮嶺、古蘇沖等處。直徑4至7厘米,重3兩 至1市斤。最大一個直徑9.5厘米,重4公斤,為太平軍戰利品。
   竹篙槍 用堅竹制成,長8尺至1丈8尺不等,槍頭呈棱形或錐形,接桿部口徑4厘米, 槍身長30至50厘米,槍頭狀如箭簇,具有穿刺作用。出土于舊縣當年太平軍望樓遺址。
   旗頂 當年參加太平軍任旗手的壬山村甘茂春遺物。他曾隨太平軍打到南京,后隨石 達開回師廣西轉戰永安而留于家中。
   指揮刀、 手刀 水竇中營嶺太平軍圣庫遺址出土。指揮刀長66.7厘米,刀面寬3.3厘 米,上刻“左刀三十年”字樣。為大平軍撤離永安時留于中營嶺圣庫遺物。
   火索炮 團冠嶺西炮臺出土。現存炮前段長36.7厘米,后段長38.2厘米,口徑3厘米, 這一完整火索炮為太平軍北上突圍經三妹瑤村時贈給瑤胞而保存下來的,為太平軍永安突圍 時主要武器。
   祭器 永安州署西面關帝廟前眢井土坑出土。有燭臺、燈盞、香爐、偶像殘片等。
   頭顱骨 眢井土坑出土。頭顱骨上有明顯的槍戳和刀砍痕跡。據有關文獻記載,眢井為 當年太平軍攻克永安州后處決州官吳江及平樂協副將阿爾精阿之處。
   清官佩飾 有翡翠、 玉石等,出土于眢井,其中三顆圓形佩飾直徑1.5厘米,兩顆茄子 形玉墜長2厘米,均透明,有光澤。另有三顆佩飾出土于平沖戰場,據考證,為清總兵佩飾。
   抬槍 1975年3月在壬山村征集。槍長244.5厘米,槍管長199厘米,口徑3厘米,保存 完好。
   火藥短槍 為蒙山鎮文平村民于1944年在瞭望嶺上開荒所出土,1974年由文管所征集。槍長32厘米,口徑2厘米,木制槍柄,外包薄鐵。為當年太平軍據守陣地使用的武器。
   鐵鎖鏈 1974年清理眢井土坑時出土。鎖鏈已嚴重銹蝕。
   (二)遺址
   永安州城 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城墻周圍248丈5尺,城高1丈6尺,城墻厚6尺, 城墻基部砌石,墻體外包火磚。設四門,東門名宣化門,南門名永定門,西門名鎮遠門,北 門名天一門。但天一門建成不久即封閉,據說因“風水不宜”所致。全城設雉堞449個,無 子城,女墻無壕水,城內橫引一渠由東門南側流貫西門。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知州張輔 世重拆復建。后屢經戰事及歷年拆損,現僅存西段城墻一段。清咸豐元年(1851年9月25日), 太平軍用聲東擊西戰術一舉攻克該城。
   創立天朝遺址 清咸豐元年(1851年) 太平軍攻克永安州,將州署(今蒙山縣人民政府 所在地)改為天朝,在此舉行開國典禮,封王建制,并辦理天國大事。
   天王洪秀全發布詔令處 位于今縣政府右側玉蘭古樹下的廣場上。清咸豐元年 (1851 年)年間,洪秀全曾多次在此發布詔令。
   太平軍炮臺 太平軍在永安期間,于州城附近建炮臺四座。東炮臺位于城東約一華里 的瞭望嶺,南炮臺位于城南約一華里的大窖嶺,西炮臺位于城西半華里的團冠嶺,北炮臺位 于城北一華里的紅廟(今教育局農場)。四炮臺互成犄角,為太平軍在州城一帶的重要工事。
   三沖古戰場 位于縣城東面13公里蒙山與昭平交界處的平沖、旱沖、崩沖,為太平軍著 名的三沖戰役遺址。此地溝壑縱橫,草深林密,形似長口袋。清咸豐二年(1852年4月8日), 太平軍在此設伏,圍殲尾追的清軍5000多人,為勝利突圍北上奠定了基礎。
   南王馮云山指揮所 位于城南3華里處的莫家村。原為民房,建于清代,已有200多年歷 史, 有正房三間,廚房一間,總面積約180多平方米,屋前天井50多平方米。莫家村為州城 南邊戰略要地,太平軍攻克州城后洪秀全即派馮云山負責指揮南線戰事,指揮所曾設在此屋。
    長墻 清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所建,位于州城東西兩面,西面長墻北起湄江西岸, 經團冠嶺至城南河邊。東面長墻南起莫家村,經瞭望嶺炮臺至城北湄江東岸。兩道長墻全長 共約10華里,墻門設閘門關口,墻中開設炮眼,墻外壕溝、陷井,遍布鐵釘竹簽,易守難攻, 對防衛州城具有重要作用?,F僅存東面長墻一段。
   玉龍關 位于城東9公里的古蘇沖口(今古蘇沖水庫壩首處) 。此關兩面為陡壁,中間 僅一條小道通過,被喻為“鐵打天下第一閘”。1852年 4月4日晚,太平軍先鋒羅大綱率兵 奇襲此關,為太平軍永安突圍打開了道路。
   西浮嶺地洞 位于城南10公里落甕村(今樂擁村)西的西浮嶺上,為太平軍防御清軍的 重要工事之一?,F地洞、壕溝遺址仍隱約可辨。
   中營嶺圣庫 位于水竇村北中營嶺上。于嶺頂及嶺腰建造圍墻兩道,各開四門,內建 房屋,外層駐軍,里層儲藏糧食及各種戰具,為太平軍囤糧圣庫。1852年,太平軍突圍北上 后,圣庫被清軍燒毀,現僅存遺址。
   獨松嶺清軍營盤 位于城南8公里獨松嶺。為清軍防堵太平軍由水竇向西北突圍的四 座營盤之一,也是清軍西南路營地。該營盤與太平軍的中營嶺、黃絞嶺、仙臺嶺等營盤隔河 相對,陣勢十分逼近。
   西馬清軍營盤 位于城北4公里的西馬村南面,土石筑構,圓形,直徑100多米,營盤墻 高約2米, 營盤外有深1米寬5米的壕溝。該營盤是清欽差大臣賽尚阿的大營,與太平軍在程 村背、龍眼塘、上陽村的營盤互相對壘。
   武廟 即武圣宮(關帝廟),始建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占 地約302平方米。由大殿、天井、前門、東西廂房四部分組成,磚木琉璃瓦結構,為太平天 國革命在永安的重要活動遺址, 于1951年拆除新建蒙山中學大禮堂。1980年1月,縣人民政 府公布武廟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8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 位。1985年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撥??钸M行全面修復。

文物勝景


  建筑
   廟宇 縣內的廟宇,少數為州縣官所建,而大部分為民間各在鄉村人口較集中的地方所 建。解放后,由于文化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神壇社廟逐漸減少。目前,除有歷史文物價值 受保護的“武圣宮”、“永安寺”繼續修復外,其余神壇社廟已絕大部分不復存在。蒙山縣 歷代興建的寺廟主要有:
   福善廟。在舊城東一里,文奎樓前(今永安寺處),始建于清代。高曠軒爽,古樹參天, 溪流環繞,歲時多有游客吟詠,當時善男信女不斷求神拜佛。毀于1950年。1985年在原址新 建佛教堂——永安寺。
   此外,還有文昌宮、文廟、城隍廟、既濟宮、玄妙觀、昭忠祠、節孝祠、真武祠、土地 廟、三界廟、三霄廟、立山廟、藥王廟、東安廟、泗洲寺、觀音閣、龍母廟、婆羅廟、五將 廟、廣福寺、六廟、六夏廟、大寺廟、三圣宮、舊龍廟、鄧公廟、姑發廟等,幾乎遍布全縣 各鄉村。
   其他 蒙山文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鰲山之巔建寶塔一座,縣人稱“文筆”, 經歷30年后塔身塌毀。嘉慶年間, 永安州知縣羅鼎在原塔處重建一座五層寶塔。光緒七年 (1881年) ,州人復在塔前建門亭并題門額:“跨鰲”。亭額:“樂寓游觀”。后蘇元春(廣 西提督) 拆除門亭,增建頭門,并在塔東西兩側建起廳房,將塔身各層加以修飾,塔門塑以 浮字對聯。五層塔額為:“直上蟾宮”、“光射斗?!?、“元氣中含”、“梯云得路”、 “鰲峰獨秀”。門額是:“蓬萊仙闕”。文筆踞山傍水,與山下蒙館潭互相映襯成趣。登塔 遠眺,州城風光盡收眼底。每當夕陽西斜,亭臺樓閣倒映于碧水之中,塔光水色,美不勝收。故列為永安十景之一,名曰:文奎夕照。1967年,文筆被當作“四舊”拆毀。1986年縣人民 政府集資在原塔遺址建起一座高5層的新塔,建成后由縣文物管理所管理。
   此外,縣內還有水竇峽寶塔,三石村寶塔,新圩壩頭村寶塔,皆已先后拆毀,僅存遺址。
   韋竹平故居:位于文圩鄉道義村,為蒙山民間拳師韋竹平故宅,是今縣境唯一保存較完 好的清代民宅建筑。故居為整體結構,分前后兩座,每座為一廳兩房,前后座之間有左右橫 廊相連,構成一個四合院??偪删用娣e1000平方米左右,青磚墻壁,瓦木蓋頂,極其牢固, 雖經歷了百年之久,但仍無甚損壞。屋前廳檐下,有木雕花鳥5幅,千姿百態;有7幅泥塑動 物圖案,塑鳥、獅、鹿、犀牛等動物20多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外,廳堂飾畫還有各 種書法和山水畫等。后座廳堂正梁底下的兩邊墻上各有一幅3平方米的山水鳥壁畫,天井廊 檐有以手工制作的穿花門及經過精心雕制的菊花連體門。現在,該處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 位。
   陳漫遠故居:座落于縣城北面約7公里的文聚村龍頭橋南端,小村名四龍鋪,由3間土木 結構瓦房組成,全長9米,寬6.5米,屋高約4米,為陳漫遠青少年時期居住之所。
   接龍橋:建于清康熙年間,南北走向,由132塊不規則石塊砌成,二拱等跨,高2.8米, 寬3.2米。位于永安州城天一門外(今州頭古榕樹下),是州城北面主要通道。
 碑刻
   清永安州知州吳江墓碑 吳江墓位于縣城東北4公里的以孟村紗帽嶺西北坡, 分主體 墓碑及墓志碑兩塊,均用青灰色硬石鑿成,為清光緒十年(1884年)吳江之子吳彤及孫良浩、 良基所立。主墓碑高86厘米,寬54厘米,上刻:“皇清誥授朝議大夫晉封中議大夫恤贈鐾儀 衛歷經世襲云騎尉廣西平樂府永安州知州顯考吳公諱江號云卿府君誥封恭人晉封淑人恤賜旌 表顯妣吳母劉太淑人合葬墓”。有碑聯:“不朽壯心青山比壽;同埋忠骨黃土生香?!蹦鬼?刻“忠節成雙” 四字。墓志碑高124厘米,寬71厘米,頂端及兩邊有騰龍圖案。墓志除記載 清永安州知州吳江的籍貫、官職等外,主要記載了吳江在太平軍攻克永安州城時的作為,并 反襯出太平軍當時攻城的惡戰情形及戰果,為目前縣內所存較典型的清代墓葬石刻,志文字 數之多也屬罕見,對研究太平天國歷史有一定價值。除個別志文字脫落外,墓碑基本完整。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廊 1985年由自治區撥款修建,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青磚墻體,琉璃瓦面。面 寬24米,進深4.8米,高4米,全部碑記由22塊白色大理石組成。碑文有太平天國在永安時期 天王洪秀全發布的《命兵將殺妖取城所得財物盡繳歸天朝圣庫詔》、《令各軍記功記罪詔》、 《諭兵將立志頂天真忠報國到底詔》 、 《永安封五王詔》、《嚴命犯第七條殺不赦詔》、 《永安破圍詔》等詔令詔書。
   清軍禁碑 1986年于黃村新開村古官道下水田中出土。碑高117厘米,寬90厘米,為 清嘉慶五年(1800年)永安知州玉麟所立的革禁濫役民夫碑。因碑下半部磨損,碑文不全?,F 存于縣文管所。
   蒙山縣抗敵陣亡將士及死難同胞紀念碑 為民國35年春所立,碑身為青灰石琢成,共 4塊, 每塊高84厘米,寬66厘米。石碑原置于鰲山公園內,解放后拆放于縣公安局大院內, 1986年收回縣文物陳列館保存,為縣級文物單位。碑文分序、內文,字跡清楚,字體工整.
 自然勝景
   據《永安州志》載,邑內原有“永安十景”,此十景為:鰲山夕照、峻嶺摩天、鳳嶺樵 歸、七星聯珠、三山疊翠、迥龍仙掌、落雍晴嵐、湄江晚唱、雙峰插云、龍潭瀑布。
   解放后,由于行政區劃變化,以及諸多人為因素,原十景中的部分景點或易劃他縣,或 被毀壞,至今景觀尚完整者僅龍潭瀑布及湄江漁唱等處。另外,解放后,邑內建設中又出現 一批新的景點。至今,縣內自然景點主要有8處。
   永安古城 永安州城(今蒙山縣城) 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歷代有修葺?,F僅 存州城西段城墻142米, 墻磚面上“道光”二字仍清晰可見。州城中有武廟一座,是蒙山縣 清代建筑, 由大殿、前門和東西兩廊和天井幾部分組成。在武廟前門左側,有一棵齡逾400 多年的玉蘭古樹。樹干圍3.5米,高11.5米,枝繁葉茂,每年花開兩度,香溢全城。1852年4 月4日, 洪秀全曾在樹下發布著名的《永安突圍令》。武廟前門右側,是太平天國文物出土 點眢井。碑廊與太平天國革命在永安陳列館是近年建設的紀念性建筑。碑廊陳列著大理石刻 的太平天國的6條詔令, 陳列館中收藏著太平天國在永安留下的大批文物。此外,永安州城 附近還有南王馮云山指揮所遺址、東、西炮臺及長墻等遺址。所有這些,皆以武廟為中心, 形成一個歷史文化群體,使永安古城成為旅游及研究太平天國歷史的名勝之地。
   鰲山夕照 鰲山位于縣城東南角,因山形似巨鰲,故名。鰲山有寶塔,縣人稱“文筆”。登塔俯瞰,縣城景色全收眼底,具有“天朝風貌”的東、西炮臺、天朝遺址、玉蘭古樹等名 勝古跡歷歷在目,令人遐思不己。鰲山腳下,是永安寺,湄江支流的東江蜿蜒至寺門前,形 成一個深潭,潭水碧澄,游魚可數,志書所載“蒙館潭”便是指此。每當夕陽西下,霞光夕 照,百鳥歸巢,啁啾于塔外枝頭。永安寺內,悠揚的念經聲和有節拍的木魚聲回蕩,輕喚山 城古塔。夕照中,鰲山、寶塔、寺院,皆倒映于蒙館潭的輕波碧水之中,金鱗點點,仿佛把 人帶進一個夢藝般的“神仙”世界。此時,在鰲山巔上,倚塔臨風,懷攬萬家炊煙,雖近夜 幕降臨,仍使游人留連忘返。
   州頭古榕 位于蒙山縣城北街頭, 三榕聯一,華蓋亭亭,其形若傘,蔭蔽著800多平方 米的地面。三株古榕相傳為宋時所植,已有千年歷史。最大一株干粗數十抱,盤根錯節,根 露地面,狀若蟠龍,有的倒垂,宛如流蘇。棱角嶙峋的樹干上,布遍苔蘚,倍顯蒼老挺拔, 氣宇軒昂。古榕西側,有一長潭,潭水碧澄明凈,清可鑒人,時有漁翁駕著竹排,載著鸕鶿, 在潭中下網捕魚。潭畔垂柳盈盈,居民傍渠構室,拾級砌石埠頭,直垂水面,少女順級浣衣, 十分便當。古榕、流水、人家,構成一幅獨特絢麗的南國水鄉風情畫。古榕東面,有座二拱 石橋,曰“接龍橋”,建于清康熙年間,現仍為城北交通津梁。橋下一泓清溪,涓涓而流, 至樹下繞榕而過,日光薄射,銀光閃爍。水光榕影,相映成趣。若逢夏日,納涼于榕蔭之下, 清風習習,沁人肺腑,令人久久不愿離去。
   山湖秀色 位于蒙山縣城北面茶山沖。1975年茶山沖口建起水庫一座,攔河大壩高高 筑起,使原來的茶山沖水變成了一個碧波萬頃的高峽山湖。風和日麗之時,如駕舟泛于湖面, 一路觀賞迷人的山湖秀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石人照鏡”,那高四、五丈的石人,仿佛正 對著湖水這面大鏡在梳理晨妝。船過幾灣,再回首沖口石人,又是另一番姿態,“對鏡梳妝” 變作“臨池弄水” , 宛若石人正在天湖水面濯足,其趣無窮,難怪乎古來文人騷客慨嘆:“視此儀容真磊落,巍巍豈與眾峰同”!庫區林木日益繁茂,一年四季鳥語花香,山光水色, 相得益彰。
   龍潭瀑布 龍潭瀑布在城北4公里的石龍沖內, 沖縱深10余公里,發源于福垌馬頭山北 麓的石龍沖水,集龍蓬山脈諸泉,匯注龍潭。潭寬約半畝,潭水碧澄。龍潭瀑布落差約50米, 潭簾寬約5米,如一匹巨練直瀉而下,激濺起團團白霧,沿潭邊絕壁升騰而上,經陽光照耀, 折射出一彎七彩長虹,甚為壯觀。瀑布落潭時發出的轟鳴,聲傳數里。觀賞龍潭瀑布勝景, 一年四季各有異趣:春天,石龍沖內山花爛漫,百鳥啁啾,飛泉自天而落,富有“龍向洞中 含雨出,鳥從花處帶香飛”的意境。夏日,百木蔥籠,山抹黛脂,此時沖水流量最大,瀑布 以雷霆萬鈞之勢,飛瀉于林梢碧水之中。觀其形,氣象萬千。聽其聲,震人心魄。到了秋季, 天高云淡,山楓如火,林濤陣陣。此時沖水流量小了,瀑布一改往日雄姿,而以一簾素紗飄 拂在秋山紅葉之中。
   湄江晚唱 湄江,是縱貫蒙山縣全境的的一條主河,忠良、茶山、福垌、文圩、瓦沖、 以孟等水系齊匯水秀峽,南流西江,素稱蒙山“水都”。水秀峽口,山婀水媚,綠竹列岸。每當傍晚,夕陽染波,牧歸的牛群于水面上竟泅而過,水面蕩開萬道漣漪,在晚霞映照下泛 金溢彩。更有那一長溜滿載柴草的竹排從峽中魚貫而出,首尾相街。樵歸的人們劃著竹篙, 悠揚地唱起山歌,和著渡口往返的櫓槳聲,奏起一曲動人的湄江晚唱,勾勒出一幅絢麗的田 園詩畫。春天,此處又是一番景致:山崖下,湄水邊,一片片的映山紅開了,漫山遍野,色 渥如丹,艷若朝霞。若此時來游,可盡覽山丹水碧、松篁并翠的美景。
   以孟勝景 由縣城東行5公里, 有一個尋芳覓勝的好去處——以孟沖。以孟沖由葫蘆 江和三叉江合流而成,沖水蜿蜒于以孟峽谷10余公里,兩岸山奇石異,千姿百態,如一幅天 然山水畫廊。進入沖口,迎面是一壁萬丈懸崖,高聳云天,如雄關要道,威武壯麗。沿溪上 行一里許, 一座“母猴抱子”的石山屹立眼前,其形俏俊逼真,情深意切。再往內500米, 便可見“九冊天書”奇景。天書旁有一紅石如蟾,故此景又叫蟾蜍看天書,極其有趣。著名 的“以孟清潭”,在半沖處,潭邊懸崖如削,突有一塊巨石向潭面伸出,石面有數只馬蹄腳 印。潭水深約兩丈,清澈見底。此處是游人必到之處。過了清潭不遠,一座石山拔地而起, 似擎天大柱,山半腰處有一小山相聯,宛若洪鐘,名曰“鐵柱掛銅鐘”。再沿山路往前,就 到了有名的“蟆拐坳”。坳上有一絕壁,高十余丈,壁上突出一羊頭狀的怪石,口眼俱備;右旁又有一塊紅石,酷似伏石蟆拐,故此因名。蟆拐坳下,是“百步天梯”,直垂坳底。在 陡削的兩山之間,可見一明鏡般的仙潭。流入潭中之水被一塊巨石擋住,水從石底流過,只 聞水聲,不見水流,故仙潭水平如鏡。仙潭左邊,是以孟沖的最后一景--觀音山。山峰高 聳,形同坐蓮觀音。山前有五座錯落有致的小石峰,如拜佛的仙童,本地人稱為“童子拜觀 音”。
   龍寮天塹 龍寮嶺位于蒙山縣城東面10公里的古蘇沖內,縱橫延亙40多公里,山勢雄偉, 群峰林立。玉龍關處金雞嶺與六散山交匯山口,寬僅數十米,兩邊崖懸壁陡,地勢險絕,一 夫當關,萬夫莫開。過了玉龍關,沿著一條垂練似的羊腸小道攀登,便到了龍寮天塹的關鍵 地帶——龍寮坳。龍寮坳為一鞍狀山口,有小路越坳而過,為蒙山通往昭平仙回等地的交通 要道。坳上古木參天,谷深幽靜,且又長年云霧繚繞。盛夏之際,驕陽似火,這里卻是涼氣 沁人的清涼世界。坳上泉水特多,四季叮咚不斷。龍寮坳以東,是林深谷險的三沖,即旱沖、 崩沖、平沖的總稱. 1852年,太平軍越過龍寮坳后,集中優勢兵力,在三沖布下“長口袋” 陣, 伏擊殲滅了清軍主力5000多人,并擊斃了4個總兵,清廣州副都統烏蘭泰落澗受傷,險 些送命。此役史稱“三沖大捷”?!?br>   銅鼓 1990年于西河鄉高堆村出土。面徑為68.7~70厘米,通高47厘米,底徑為66.2 ~69.8厘米, 重28.5公斤。鼓緣有4只主體蛙裝飾,胸腰間有兩對長方形辮紋扁耳,另兩邊 各有一個半圓莖拱形耳,鼓身兩道合范線。鼓內壁的胸部和腰部各有一對對開的半圓莖小耳。鼓面微伸出鼓頸外,鼓胸稍大于鼓面,腰上部略直,鼓足外撇。鼓面以雙弦分暈,共10暈。鼓面中心太陽紋芒10芒,芒尖細長,芒間飾雙眼墜形紋。鑄造工藝精良,造型美觀。除腰 及足壁各有一處損壞外,其余基本完好?,F存于縣文管所。

                史方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軍圍困永安城,洪秀全下了兩道詔旨,太平軍士氣隨之大增
游永安;分析洪秀全與楊秀清爭權的必然性
大峒一戰改變洪秀全
廣西客家歷史人物●太平天國三號王西王桂平人蕭朝貴
太平天國完人馮云山,沖鋒猛將蕭朝貴不早亡,后期內訌會避免嗎?
太平軍悍將羅大綱:胸懷滅清韜略,后被槍炮打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毕节市| 洛扎县| 荥阳市| 香格里拉县| 福泉市| 读书| 虞城县| 金阳县| 长春市| 玉山县| 新田县| 甘孜县| 华宁县| 水富县| 岳阳县| 肥东县| 兖州市| 隆回县| 罗源县| 宿迁市| 长岭县| 克东县| 阿巴嘎旗| 陈巴尔虎旗| 松溪县| 调兵山市| 辛集市| 凤翔县| 临高县| 增城市| 安徽省| 阳曲县| 汉阴县| 奉节县| 宜黄县| 满城县| 江川县| 大庆市| 稻城县| 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