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
北牙街東約1.5公里處的賴康巖, 位于山腳,洞口向西,呈巖廈式。洞口高約4米,寬5 米, 進深數十米。因挖巖土作肥料,文化層已被攪亂。1986年普查,采集到夾砂陶器殘片2 件,其中一片底部似釜,外有一層很厚的煙熏痕。經自治區文物普查隊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晚 期陶器殘片。
鐵城遺址
宋寶祐三年(1255) 宜州知州云拱奉命于州城龍江北岸東側2里處營建宜州鐵城,以防蒙 古軍從云南入桂。襟江帶河,石壁環繞,因山壘石,連絡成城,“其堅如鐵之不可擊而破”, 故名鐵城。周長1800丈,分內外2城,中有平疇和飛泉流井。有天然隘口和營壘。外城山腰 上的平臺,尚存當年之殘磚破瓦。
龍水縣城故址
在城北龍江岸邊約0.5公里處宜山山麓。山高188.8米。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 , 將晉置的龍剛縣改名龍水縣。并筑城于宜山山麓。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在宜州置慶遠軍, 改龍水縣為宜山縣,以山名為縣名,為州治及軍節度使駐地。宜山小巧玲瓏,沿級攀登直達 山頂。傳說有神爐自空中飛來,巖口立廟名宜山廟。廟旁有普陀巖,廟左崖壁刻有府衙保護 古跡的告示碑。山簏一帶尚有唐宋時代城墻基礎遺跡。
河池守御千戶所遺址
位于德勝街西約1公里許,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置河池守御千戶所于河池州,以扼七 十二峒之沖, 隸慶遠衛。永樂六年 (1408) 遷至德勝。城呈長方形,東西寬500米,南北長 1000米, 四面有城門和城樓,現僅存東門及城樓。樓高8米,長11米,城門高3.5米,寬3.4 米,均為細鑿料石基礎,墻為明代青方磚,甚為壯觀。
德勝牛巖遺址
在鄧山村之南牛巖山腰。巖口用巨石壘砌,可容六七百人,與唐帽山寨互為犄角,是太 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與地方團練激戰的戰場之一。咸豐九年(1859)冬,地方團練據巖對抗, 時常襲擊太平軍糧隊。太平軍攻巖,團練和群眾死數百人,事后收殮白骨封為三冢,立牛巖 澍墓碑以記其事,還有縣署沒收“附逆”者財產及撫恤死者之布告和名單碑。
古窯址
窯頭堡宋窯址 位于城區東,有溪水自西向東而北折,注入龍江。窯址在溪北岸土坡上, 自西向東分布約500米。窯室中部因修筑公路被挖掉,窯頭窯尾遺址尚存。有碗、壺、甕等 殘片,施青黃釉,也有窯變釉,碗內有支釘痕,為宋代窯址。
瓦窯村清窯址 在懷遠鎮瓦窯村北面村頭,系斜坡式龍窯。座北向南,窯口下有溪,名 “起琚”,溪寬4米,下流約300米注入龍江。窯燒陶器。采集到甕、缽、盆等殘片。
德勝宋窯址 在德勝中學南面50至100米處的三個土堆上。附近有溪水。其中一座窯室完 好,室高2.5米,徑4米。地表可采集窯變釉碗殘件,碗心有支釘痕。
土司衙門遺址
永定長官司衙門位于石別鄉三寨村,分新舊衙門。舊衙門僅余1間兵房,長6米,寬4米, 系磚泥結構。新衙門在舊衙門北面,僅隔一巷,共三進,總面積1300平方米,今為村民居住。永順正長官司衙門位于今龍頭街西頭柵門內。房屋已毀,殘墻尚存。建筑面積及大院總面積 約1300平方米。永順副長官司衙門位于三合鄉上勞村,監獄設在下勞村,房舍已毀。
東門四牌樓
在慶遠鎮城中東路,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為文人學子聚會處,故取名會魁樓。有四門四向,后習稱四牌樓。乾隆、嘉慶年間曾兩次重修。樓之基座全用大型細鑿條石砌成, 四方形,邊長11.5米,四面各有一高3.9米,寬3.5米的拱門。重修紀事碑嵌石墻中。石基上 原為雙層木質結構的重檐樓閣, 紅漆圓柱,飛角流丹。各層四周有1米高的欄桿,第一、二 層分別設有石質及木質樓梯。木質樓閣已改建為水泥平屋,料石基座及墻體完好堅實。
八角樓
在慶遠鎮城中西路,建于民國16年(1927),樓高5米許,磚木結構,琉璃瓦,飛檐畫棟, 磚砌欄桿,聳立于石崗上。此處為香山寺遺址,有石林一片,明代有香山八景。辟龍江公園 時建此樓。
白龍洞石達開等詩刻
位于白龍公園內。有宋代張自明、史少南,明代張烜、彭舉、孔孺、劉良彥、蔡文、郭 子盧、岳和聲、苑德榮,清代楊彪、沈昭等名人碑刻共60多塊。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太平天國 翼王石達開等唱和詩刻,為全國唯一的太平天國詩文石刻,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百羅漢名號碑
在白龍洞內摩崖上。碑題額名為“供養釋迦如來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羅漢圣號”,所 記羅漢名號共518位。碑高200厘米,寬110厘米,碑中刻有佛教故事畫一幅,落款為“大宋 元符元年八月秋日清信弟子龍管記”。此碑刻于宋元符戊寅年(1098),比《江陰軍乾明院羅 漢尊號石刻》早36年,是全國現存最早的五百羅漢名號碑刻。
石窟造像
白龍洞內摩崖上有石窟造像3處, 共20多尊。這些造像,或騎大象或盤坐誦經。其中普 賢菩薩造像刻于宋元符元年(1098),落名供養人龍管。
徐嘉賓述職碑
亦稱“平蠻碑”,在北山頂端摩崖上。刻于清雍正年間,慶遠府知府徐嘉賓撰文,記述 慶遠府所轄的天河、東蘭、那地和永順一帶的“騷動”,以及清統治者的鎮壓史實。
南山寺碑刻
南山懸崖碑刻甚多,有宋將官黃忱的凱旋碑,知宜州沙世堅平茆難(毛南)莫文察紀事碑, 知州事張自明七律詩刻。余靖的七絕刻于石壁,字體狂草豪放。另有明代石刻多處。還有高 5米,寬3米的清代摩崖石刻大“壽”字。
鐵城碑刻
在城區東北約3公里處, 鐵城山有長3米寬1.6米的篆刻“鐵城”二字。鐵城內東西兩山 的崖壁上分別刻有《宜州鐵城頌》、《宜州鐵城記》大型石刻,各高3.6米,寬2.3米,字徑 9厘米。
山谷畫像石刻
原于城西山谷祠舊址, 1986年遷置白龍公園新建山谷祠內。碑高130厘米,寬80厘米, 題額“山谷先生小像”,并刻有自作像贊“似僧有發,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
泣血碑和祭臺碑
在城東四牌樓北之小北門外龍江邊的崖石上。據民國7年版《宜山縣志》載:明惠帝云 游至慶遠寓西竺寺(今河池地區第一醫院處),先曾侍帝之慶遠衛指揮使彭英遇之,嗚咽不能 自勝,饋蒸羊,帝起作偈而誦之,乃食。既發舟,英復多所獻。帝解所乘馬酬之。及解纜, 其馬騰躍,觸石而斃,瘞此處。帝勒石有“泣血”二大字。岸邊也有義馬冢遺址。泣血石之 東60米處有“祭臺”刻石一處,為人們祭馬之遺址。今仍完好清晰。
九龍山碑刻
城西南3公里九龍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巖, 明代慶遠知府岳和聲題“丹霞遺蛻”四大字刻 于巖額。巖之西南另有一洞宋刻“萬云谷”,洞前有深潭,洞上之山壁刻“九龍洞”三大字。
屯蒙鎮遠峰石刻
在石別鄉屯蒙村, 共有石刻4幅刻于崖壁上。屯蒙村后山崖上刻的是“鎮夷山”,碑高 250厘米,寬100厘米。大八仙屯后山崖上刻的是“靖遠峰”三大字,高250厘米,寬100厘米, 字徑70厘米。其旁有記事碑1幅。
壽民藍祥詩碑
為清仁宗愛新覺羅[ ]琰于嘉慶十五年(1810)親題七律一首并序書賜宜山142歲壽民藍祥 的御詩碑,今置白龍公園。
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