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印度、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原是一個國家,就是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地理上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為什么會分成三個國家呢?
今日南亞次大陸
公元一七五九年起南亞大國印度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印度曾經爆發了幾次大規模的反英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反英運動有了新的高漲。一九四六年二月,印度水兵在孟買、卡拉奇和馬德拉斯三地舉行了大規模的反英起義。迫于印度人民的反抗壓力,英國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公布了把英屬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同年八月十四日,成立了巴基斯坦(意即“清真之國”)自治領。巴基斯坦政府把這一天定為獨立日。一九五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巴第一部憲法頒布,巴基斯坦共和國宣告成立。一九五o年一月二十六日,印度宣布為共和國。
印度國旗
有人認為英國的做法,削弱了印度,是英國的陰謀,但正統史學家們認為印巴分治的根源,在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長達幾個世紀的矛盾和沖突。假若英國要肢解這個大國,完全可以讓他們管轄下的500多個(原有700多,1947年仍有500個如克什米爾)土邦附庸國徹底獨立就行。但事實上相反,在《印度獨立法案》(此法意味著最高主權已經歸還給土邦主了)發表之后的幾個月里,負責管理印度事務的最后一任印度副王兼總督蒙巴頓對印度的565個土邦做了大量勸導工作,勸其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如果不這樣,南亞次大陸也許會出現更多的國家。
另外,在正統史學家們看來:印度次大陸從來沒有形成過一個統一的國家,即便莫臥兒帝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后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是古印度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的疆域也沒有到達次大陸的南部。
巴基斯坦建國后,又包括西巴基斯坦(即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但印度建國后,一直奉行擴張政策。一九四九年六月,印度公然派兵進駐錫金。一九五O年十二月五日,印度進一步強迫錫金簽訂所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一九七五年四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動軍隊解散錫金的王宮衛隊,軟禁國王并使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四月二十三日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
印度不僅欺侮相鄰的小國,甚至也找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麻煩。印度政府在一九五O年阻撓中國和平解放西藏的企圖不能得逞以后,完全侵占了中印邊界東段傳統習慣線以北和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領土。在中段,印度除了早已繼承了英帝對于桑、蔥莎的侵占以外,又在一九五四年以后侵占了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在一九五四年以后,印度還侵占了中印邊界西段的巴里加斯。西藏叛亂后,印度政府正式向中國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而且使用武力片面改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
對于這樣一個國家,其身邊的小國自然難以安寧。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宣布解散內閣,準備召開國民議會,制訂憲法。隨后,葉海亞與大選后的議會第一大黨、東巴人民聯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就召開國民議會和制憲等問題舉行會談,協商破裂。三月二十六日,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并于四月在印度加爾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巴軍隊為控制局勢進駐達卡、吉大港等東巴主要城市,逮捕人民聯盟主席穆·拉赫曼和人民聯盟的一些主要成員,宣布人民聯盟為非法。在動蕩的政局中,東巴一部分人流入印度,印度擴張主義者就所謂“難民問題”大做文章,并支持東巴分裂勢力,干涉巴基斯坦內政。十一月二十一日,印度對東巴發動戰爭。十二月十六日,印軍侵占達卡,東巴駐軍無條件投降。十二月十七日,葉海亞·汗總統宣布接受印度在西線停火的建議。十二月二十日,葉海亞·汗把總統和軍事管制首席執行官的職務交給布托。布托就任巴基斯坦總統兼軍事首席執行官后發表廣播講話,宣布以一個“松散的聯邦”的辦法解決東巴問題。一九七二年一月三日,布托總統宣布無條件釋放穆吉布·拉赫曼。拉赫曼在一月八日到達倫敦,一月十日途經新德里回到達卡。同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穆吉布·拉赫曼就任孟加拉國首任總統。
就這樣,南亞次大陸便形成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了。
木公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