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小編發了一稿《桂林各縣進士、舉人誰最多?看此文知道誰最牛!》后,有文友說:“臨桂狀元趙觀文、裴說、陳繼昌、龍啟瑞、張建勛、劉福姚。榜眼裴諧、呂調陽、于建章。 臨桂狀元是6個不是5個,榜眼不是2人是3 人。專家,不應傳遞錯誤信息。 "
這位朋友說得好!我們不應傳遞錯誤信息,盡管我們要盡量避免,事實上卻難以避免。不過,小編非專家,只是在最基層工作的文史愛好者。但就此事要說明的事,朋友此番話與我原來的觀點相同,但我現在不這樣認為!
筆者撰文,向來以史志為依據,我說臨桂有5個狀元,榜眼2人,其依據是《臨桂縣志 第二十六篇 教育》:“ 據舊志載,唐代至清 代臨桂縣考取進士301人(含武進士22人),其中狀元5人,榜眼2人"。
雖然現在有資料說,唐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桂林市臨桂縣人裴說與弟裴諧,兩人同年進士及第,兄弟同科分列狀元、榜眼。 但此2人在《臨桂縣志 第二十六篇 教育》根本沒有記載,進士名錄里那么多人唯獨沒有他們。 我又查《第三十二篇 人物 第二節 歷代名人》,有廣西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觀文、為清代兩個三元及第者之一陳繼昌、辛丑科狀元龍啟瑞、光緒十五年 (1889年)中狀元的張建勛、廣西最后一名狀元劉福姚五位狀元,卻不見有狀元裴說。 《臨桂縣志》記有榜眼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呂調陽和同治四年的榜眼于建章,不見有榜眼裴諧。
桂林古蓮街八大狀元有斐說
是《臨桂縣志》漏記了嗎?進士較多的縣,漏記進士是有可能的,但狀元與榜眼是科舉中的佼佼者,實為鳳毛麟角,把這兩位人士漏記是不敢想象的,唯一可能就是:他們與臨桂無關!
《廣西地方志》1997年第5期曾有《廣西歷代狀元考辨》一文,該文通過史料考證,認為將裴說與弟裴諧說成是臨桂人,是牽強附會,以訛傳訛,個人認為此文的觀點是成立的,所以贊同他的說法。有興趣者,不妨找來《廣西歷代狀元考辨》一讀。在這里,在各地爭名人成風之時,我倒蠻佩服《臨桂縣志》的編纂工作者尊重史實的作風!
現在想起來,當年桂林古蓮文化街做桂林地方名人時,由于當時知識的有限,將裴說列為桂林八大狀元之一,至今甚感失誤!同時,當年還根據地方史志將一位名人算為興安縣的人物,后來從興安縣一位學者那里才發現也是失誤。這兩事,殊為遺憾!
木公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