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投資品表面上看上去很美,但事實上當中隱藏的陷阱卻不小,這陷阱主要是指成本。
由于價值投資非常重視投資品持有期間成本,而杠桿類產品持有期間的成本往往較高,所以價值投資者往往天然地抗拒杠桿。
注意:價值投資者不喜歡杠桿,主要并不是因為杠桿容易造成波動擴大和風險上升,雖然二者都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持有期成本。
波動大導致的風險上升,對價值投資者來說,要解決并不困難,要求更高的安全邊際就行了。但杠桿類投資品的持有期成長,卻往往超出價值投資者的能力范圍。
為什么?
因為價值投資者是不考慮價格什么時候向價值回歸的。這個過程有時很短,但有時卻相當長。而杠桿類產品一般都是有期限的,到了期限就要換倉,同一商品不同月份或季度基本上都會存在點差,每次換倉,往往都需要支付點差。這些點差成本單次看起來不高,遠遠低于市場的波動幅度。如果是打算短期持有的話,這可能的確不需要太在乎。但由于價值投資的投資期是不確定的,如果價格短期內回歸價值,這相當可以忽視這些持有期成本;但如果時間一長,這些成本很容易就會大量侵蝕利潤,甚至造成虧損。
正因為投資持有期的不確定,杠桿類投資品持有期的成本是多少,價值投資者是無法控制的。
事實上,從“未來不可確定”的投資理念出發,不論是價值投資或是其他類型的投資,杠桿類投資品的持有期成本都是不可確定的,除非投資者認為投資品的價格將會在未來某一時間段內到達自己所希望的價格。然而,這種觀念其實就是在追求“確定的未來”,但,既然未來未知,又怎可確定。所謂的確定說到底其實只是一種自信罷了。這種對“確定的未來”的追求,這種自信,往往很容易使人犯錯并虧錢。
成本只是第一種陷阱,但這種陷阱本身就已經很隱蔽,能發現并重視它的人事實上并不多。
然而,另一種陷阱更隱蔽,也更致命。
一些商品有時會出現價格遠低于歷史平均價,甚至創出比歷史最低點還要低得多的價格------這里也包括價格遠遠低于價值這種情況,但由于每個人對價值的衡量可能都不不一樣,所以對于這一點不展開,但注意第二種陷阱是包含了價格遠低于價值的情況就可以了------在價格不斷下跌的過程中,投資者對買入投資品的信心往往會越來越強,并在這種自信達到一定程度后,投資者會買入該投資品。
至此,這個過程中都沒什么問題。
但,當價格極低時,投資者往往會過于自信,并相信未來某一段時間段內價格會到達某一位置。
有時不一定是價格極低,有可能是看了某一個影響力大的人,或自己十分相信的人的分析后,這種過度的自信也會憑空出現。對方影響力越大,自己越信任,或者對方講得越是頭頭是道,這種過度的自信就越容易產生,潛在的危險性也越大。
注意,上述2種現象所產生的過度自信,并不是稀有現象,而是經常發生。
這種自信其實就是對于“確定的未來”的追求,在生活上,我認同并推薦這種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但在交易上,而我堅持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追求,追求錯了,路就錯了,這種自信很容易使人犯錯并付出嚴重的代價。
然而,自信的陷阱至此還遠未結束,它的危險遠比成本陷阱大得多。
因為這種自信的陷阱是因對確定的未來的一種渴望和追求所產生的,人們對未知天然地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安,這屬于人性的弱點,投資者也一直渴望消除這種不安。方法事實上也有兩種:
1、不投資,即止損或止盈撤出;
2、通過對確定的未來的相信,來壓過這種不安。
方法2其實并沒有消除不安,只是將不安暫時壓制而已,一旦未來投資品的價格向著不利于自己的方向運行,那么這種不安會因自信下降壓制不力而重新出現。
這種自信的陷阱來源于人性的弱點,是屬于潛意識的層次上的。而一般投資者犯錯后的反省,幾乎沒有多少人會去反省潛意識層次上的東西,因為任何人對于未知的威脅,不管你是否承認,都天然地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安,這是天性,是無法改變的。正因為是天性,哪怕投資者意識到過度自信的危害,往往也幾乎改變不了什么。
第一次犯錯了,虧錢,之后反省總結,決心下次不再犯;結果第二次繼續錯,虧錢,后悔,再反省地,決心下次打死也要想清想楚三思謹慎而后行,決不能再那么自信那么沖動;結果繼續錯,虧錢,繼續后悔,再反省總結再下決心……
只要不是從觀念上做出改變,承認自己對判斷未來價格的變化無能為力,承認“未來不可確定”,并經常提醒自己,否則我認為幾乎不可能跳出“自信的陷阱”。即便某一時間段內盈利豐厚,但也很難長期成功。當然,偶爾也會有極少數人能長期成功,但方法往往無法復制。
這也是為什么我認為價值投資是獲得長期成功的原因兩大原因之一:一方面是因為價值投資是目前唯一公認的可以被復制的獲得長期成功的方法,當然,價值的衡量標準因人而異,所以看起來很多方法,但其實都是一種,因其投資核心都是一樣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價值投資的核心觀念本來就是“未來不可確定”,我認為路沒錯,能否成功剩下的就看能否堅持了。
扯得有點遠了。
自信陷阱由于根源在于人,這已經超出了投資品的陷阱了,但這一點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所以一同說了。
而成本陷阱幾乎在所有杠桿類投資品會出現,下面會針對幾種主要的投資品來進行說明。
1、農產品:國際小麥
國際小麥價格一般以美國芝加哥交易所(以下簡稱:CME)的小麥價格為準。
當前CME小麥是以2016年7月合約的為主力合約,現時2016年4月19日19:32,7月CME小麥合約價格是481美分/浦式耳,而2017年7月合約價格是534.50美分,價差達到了53.50美分,約53.50 / 481 = 11.12%,也就是說,不算交易費用,不用杠桿的情況下,一年做多CME小麥的持有期成本就是11.12%。
在此情況下,若做多小麥的投資期限超過1年,那么一年內小麥價格若上漲小于11.12%,那就是虧損的。同理可以算出不同持有期下的投資品持有成本。
雖然目前的小麥價格非常有吸引力,而且其價格也偏離了價值,我也認為未來若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小麥的價格會上漲。但,在考慮其高昂的持有期成本后,我可不認為這是一項價值投資,更不認為這是一項低風險投資。畢竟,誰知道小麥價格什么時候開始回歸?未來不確定啊,你真的那么確定小麥價格一年漲幅高于11.12%?
當然,小麥不同月份之間的價差是會變化的,但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可沒見過一年期價值差成本是低于9.46%的,相反,過去一年里,價格越跌,價差就拉得越大,到從最低的9.46%擴大到了現在的11.12%。按目前的情形,不要試圖等價差縮小再投資,因為價差縮小是出現在價格上漲之后的。同樣,如果想小麥價格低點再投資的話,就不得不面對更大的價差。也就是說,事實上不論價格高低,要么面臨高的建倉成本,要么面臨高的持有期成本,不論是哪種成本,最終都會導致:高昂的投資成本。
這就是期貨小麥的隱蔽陷阱:高昂的持有期成本。
注意,這還未結束。因為上述分析僅僅只是針對不用杠桿的情況,如果用杠桿......
以目前的點差計算,2倍杠桿,一年期持有成本是22%多點,若漲幅剛好是11.12%,不考慮交易費用的情況下,正好平手------因為有2倍杠桿,所以不是漲22%才平手;若漲幅5.5%,則-22%+ 5.5% * 2倍杠桿 =-11%,即虧損11%;若價格下跌1%,則-22%+ (-1%)* 2倍杠桿 =-24%,即虧損24%......同理可計算在不同價格波動幅度下的盈虧。
3倍杠桿,一年期持有成本是33%,兩年66%......
4倍杠桿,一年44%,兩年88%......
……
可見,若價格沒有出現大幅上漲的話,杠桿買入小麥,死得更快。
或者你會想:我等它上漲的時候再買,不就行了嗎?
又是一個追求“確定的未來”的家伙。
你怎么知道你買入后,就一定漲呢?所謂的“上漲的時候”肯定指的是“過去一段時間內發生了上漲”,并且至今看起來還動能十足。但,過去上漲了,未來就一定漲?過去1天或1周或1個月內上漲了,即便看起來動能十足,但接下來就一定漲?你就真的那么確定?哥,未來不可確定,說不準的啊,明天跌行不行?
更何況,即便在進場后真的漲,但從你進場后開始算起,一年內漲幅低于11.12%,你還是虧。
未來是漲是跌都無法確定,更何況還要求確定一年內漲幅高于11.12%......
我認同國際小麥價格被嚴重低估這一觀點,目前的小麥價格看起來也很美,如果是支付一點倉儲費用通過現貨來投資小麥------無點差,持有期成本變成倉儲費,一般費用很低,可接受------那么我認為這是一種低風險的價值投資,潛力巨大。但如果是通過期貨市場來投資小麥,在不解決持有期的點差成本問題之前,我認為風險高,絕不是價值投資;如果在此過程中用杠桿來投資的話,我認為那是已經不是投資,而是一項風險極高的投機。
有些投資品看起來很美,但一不小心,當中的隱蔽陷阱就會讓你付出巨大的代價,很不幸,期貨CME小麥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解決投資品中的持有期成本問題,屬于深入分析,是有償服務,雖然價格低,但不免費送。如果你有投資以下品種或想進行了解,但舍得付出高昂的持有期成本,卻不舍得為尋找解決辦法和降低風險而付出一點點費用的話,后面內容請忽略。
而要獲取深入分析甚至進行交流,見<<深入分析與交流的獲取說明>>,
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1b4a560102wm5j.html
2、農產品:CME大豆、國內豆粕期貨
此內容以及后面所有品種的分析及解決辦法,均屬于深入分析,屬于有償服務,雖然價格低,但不免費送,要獲取深入分析甚至進行交流,見<<深入分析與交流的獲取說明>>,
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1b4a560102wm5j.html
3、人民幣:港交所USDCNH
4、美元指數
5、原油
6、國債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