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點號“精誠名醫匯”原創,經一點資訊平臺全網首發)
本文理論依據:《重訂通俗傷寒論》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列位看官,說起清代,留給后人的記憶,往往伴隨著苦難和屈辱。即便有康乾盛世之說,也難以抹去后人關于它落后不堪的印象。
不過,事情也不絕對。在清代,至少有一件事,是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這就是在乾隆嘉慶年間出現的,治療感冒的名方——加減葳蕤湯。
為什么說這方子令國人揚眉吐氣?它是對古老中醫學的發展,其療效和理念,在世界醫學史上獨樹一幟,可謂先進,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智慧光芒。
事情還要從一種常見的感冒癥狀說起。這就是中醫里的“外感風熱表證”。其表現,幾乎人人都曾經歷過:
感冒的時候,頭痛,身體發熱,有一點怕風怕冷,但并不明顯,身體沒有汗,或者有少量的汗,同時伴發咳嗽、心煩、口渴、舌頭發紅。尤其是口渴、舌頭發紅這兩點,是十分明顯的。
這些現象是怎么出現的?說起來簡單。風熱之邪侵襲肌表,所以患者會頭痛、身熱、有一點怕風怕冷,汗出不暢。風熱之邪入口鼻,徑直影響了肺的宣降,所以會咳嗽。最重要的是,這類患者,往往本身有一點陰虛的傾向,身體本來就很“干”。風熱之邪遇到這樣的體質,立刻化作內熱,令患者出現嚴重的口渴、咽干、心煩、舌頭發紅的現象。所以說,這類的感冒,被中醫視作“素體陰虛、外感風熱”。
對于這類感冒,其實中醫早有治療方法,比如《備急千金要方》里面的葳蕤湯。但是,用來用去,人們發現,效果并不好。甚至有些時候,因為療效之故,不少人開始懷疑中醫對此類疾病的認識。
怎么回事呢?
原來,對于外感表證來說,解表、發汗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但是對于一部分人,尤其是素體陰虛內熱、經常上火、失眠易怒、五心煩熱的人,解表發汗的藥一用上,陰虛的問題反而加重,這就讓患者更為痛苦。可是,如果對這類人先滋陰,解決陰虛的問題,那么對于驅散表邪又十分不利。所以說,這樣的一個“瓶頸”,困擾了中醫很長時間。
好在,當時光來到清代,中國出了一位大醫,這就是俞根初。他生于1734年,卒于1799。他是清代著名傷寒學家,“紹派傷寒”的創始人。他到底多有名呢?從乾隆年間開始,其醫術在杏林蜚聲四五十年,經久不衰。他的拿手絕活之一,就是治療外感病。這位老先生根據前人葳蕤湯,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創制出了加減葳蕤湯。好家伙,這方子一出,把之前的種種困惑一掃而光,令中醫對外感風熱的治療技術,提高了一大截。這在當時的全球范圍里,是十分先進的。
什么是加減葳蕤湯呢?
這里面到底有什么門道呢?
方才說了,面對素體陰虛、外感風熱的人,滋陰有風險,發表也有風險。怎么辦呢?上方給出了解決辦法,這就是用葳蕤和薄荷做君藥。這里的葳蕤,音同“微蕊”,其實就是常用的中藥玉竹。之所以選擇玉竹,一來是因為它本身就是滋陰的,入肺胃經,是潤燥滋陰的要藥。二來,這玉竹本身不太滋膩,和地黃這類的藥品很不一樣。因此,用玉竹,是恰到好處的。至于說薄荷,性味辛涼,能解表散風熱,而且質地輕盈,力道不大,沒有傷陰之嫌。
接下來,表邪在身,不得不除,只靠薄荷有些單薄。怎么辦?我們給它加一些幫手,這就是蔥白和淡豆豉。其中的蔥白,通陽解表。淡豆豉,解表除郁。這兩味藥配合薄荷,風熱表邪不愁不除,而且性味輕靈,力道不大不小,十分討巧。
君藥薄荷有幫手,葳蕤同樣也有個幫手。是誰?乃是白薇也。這白薇性味苦寒,能清除內熱。同時,它還不傷陰,和黃芩、黃連這類藥完全不同。它配合葳蕤,讓滋陰、清內熱的效果更佳突出。
最后,我們派上桔梗來宣肺,尤其是在甘草的配合下,對咽喉不適的癥狀做到充分的調理。
就這樣,通過精準的用藥,此方步步為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將陰虛內熱而外感風熱這樣棘手的病癥解除了。因此,可以好不夸張地說,它的出現,是中醫在外感病治療領域里的大事,有深遠影響。現在此方依然被廣泛應用于感冒、扁桃體發炎、咽炎等病癥的治療。效果非常之好。
列位看官,這加減葳蕤湯的故事,就為您說完了。不知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