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點號“精誠名醫匯”原創,經一點資訊平臺全網首發)
本文理論依據:《金匱要略》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列位看官,今天為你說上一病,乃是失眠。
失眠怎么才能治好?能不能治好?
在眾說紛紜的今天,“精誠名醫匯”想帶你走進一部中醫學經典巨著。在那里,藏著一份古老的中醫智慧。細細品讀,我們可能豁然開朗。
這部著作,就是《金匱要略》。《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什么是“金匱”?“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這部書被譽為中華“方書之祖”。
而關于失眠的調養智慧,就藏在《金匱要略》里面的一張方劑里。它就是輝耀千古的“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長成什么樣子?組方如下:
好了。放下此方精義,我們暫且不提,先說說我們的祖先,是怎么認識失眠的。
可以說,對于睡眠的機制,現代醫學往往從大腦的解剖結構和作用原理等方面入手,來進行探究。這些,中國古人做不到。所以,他們另辟蹊徑,從其他的角度來解釋睡眠。古人認為,人的肝里藏著魂。人的心里藏著神。肝和神安寧、有常,人的睡眠就會好。肝和神出了問題,睡眠就不會好。這種認識的影響,持續了很長時間。以至于到了清代,著名醫家尤在涇也旗幟鮮明地指出:“人寤則魂寓于目,寐則歸于肝”。
那么,我們的肝魂和心神,到底因為什么而出問題呢?
說起來,這就是肝血虧虛。肝主藏血,體陰而用陽。肝時時刻刻都要有血的濡養才行。《靈樞》里面說得好:“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造成我們的肝魂沒有寓居之地。肝魂由此失去了安寧。肝血不足,必生內熱。熱擾心神,則心神不寧。肝和魂一起亂了套,我們就睡不好覺。
這就是古人對失眠的一種認識。
事情還沒完。由于肝血虧虛,肝木生心火,肝作為母臟,病傳及子臟,所以我們的心火也會燒起來,于是我們就心煩,看什么都不如意,心里說不出的不痛快。肝血不足,心血得不到補充,于是我們的心悸不安。肝血不足,肝氣不舒,郁而化火,肝陽隨之上亢,肝風一動,于是我們就頭暈目眩。因為心肝血虛,陰虛火旺,所以我們咽干口燥,舌紅,脈象弦細。
看官,這就是古人對于肝血虧虛、虛熱內擾所致失眠諸癥的認識。您是否讀懂了呢?
面對這種情況,《金匱要略》里面所說的“酸棗仁湯”,就有很好的調治作用了。
其中的酸棗仁,性味甘、酸,平,歸肝、膽、心經,功在補肝,寧心,斂汗,生津。一般認為,它可以養肝血,同時還能養心血。酸棗仁,味酸。“酸”這個味道,是肝最喜歡的。《素問》里面就說,肝欲酸。所以說,用酸棗仁來補肝血,益心血,是非常恰當的,所以它是君藥。
酸棗仁有一個助手,這就是川芎。它性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首先,川芎活血行血,是入肝的。它可以幫助酸棗仁。怎么幫呢?酸棗仁把心補足之后,是這川芎行氣,將補足的肝血活起來。更重要的是,川芎暢達肝氣,可以幫助肝恢復條達之性。川芎的應用,符合了《素問》里面“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祖訓。
接下來有兩味藥,這就是知母和茯苓。其中的知母,可以清熱滋陰除煩,其中的茯苓,可以健脾寧心利濕。兩者對于睡眠的恢復都有幫助,進一步解決因為虛熱內擾而心煩意亂、心神不寧的問題。
如此一來,因為肝血虛而虛熱內擾,終不得眠的人,可以獲救了。
其實,作為一張上古經方,這酸棗仁湯的要義解讀,實在很多。其中有不同角度的認識,妙趣橫生。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只把上面這些要緊、易懂的說與看官。列位看官更需要記住的,乃是此方的適應癥。我們再說一遍,這就是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暈目眩、咽干口燥、舌紅、盜汗。這樣的人應用,很恰當。
不過令人深思的是,金匱要略里面的酸棗仁湯,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古老的安神劑,澤被無數華夏子孫。可是在今天,在睡眠問題叢生的當下,為什么沒人重視它呢?我們是否讀懂了古人那無奈而又渴盼的眼神?
當然了。作為方劑,我們普通人要在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才能應用它。日常應用,我們可以取其中的主藥,酸棗仁做粥服用。方法是,取酸棗仁30克,搗碎濃煎取汁,粳米100克煮粥,粥半熟時加入酸棗仁汁,煮熟食用即可。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