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概述
人們在暑氣中走過了立秋,走過了三伏,迎來了一個走出炎熱的節氣──處暑。每年的處暑是從8月22或23日開始,到9月7日或8日結束。
處暑: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
處暑和大小暑一樣,都是直接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不過處暑是一個讓人們期盼的節氣。
處暑的“處”在先人的概念中是“終止”的意思,而“暑”是熱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天氣即將過去,意味著我國許多地區的氣溫狀況將出現轉折,逐漸下降。尤其是北方許多地區,處暑期間,早晚涼爽,中午炎熱,晝夜溫差大,是熱節之尾,涼節之首。
處暑:北方開始秋收 ,南方開始秋種
農諺說“處暑三日無青谷”。處暑期間,北方地區汛期已過,秋高氣爽,十分有利于早秋作物和果品灌漿作物的成熟。首先是日照時間和日照強度都比夏天雨季有所增加,增強了的光合作用對有機物的合成十分有益;其次是晝夜溫差加大,夜間溫度變低,又大大減少了植物的呼吸消耗,致使植物體內的干物質積累很快;第三是空氣干燥,有利于植物種子脫水成熟。正可謂秋高氣爽催物熟。故有“秋不涼,粒不黃”之說。
西北、東北、華北的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秋收。谷子,春玉米,高梁等先后成熟收割,棉花開始采收。所以北方民間有:立秋處暑天漸涼,要割玉米和高梁。
在南方,秋馬鈴薯要在9月初之前播種,秋豌豆、青菜、蘿卜、大蒜等也要開始
分期播種了。
處暑:舉行一年一度隆重的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 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07年第十屆中國開漁節,9月6日至9月16日在浙江省象山縣舉行。
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曇花多開處暑時。
充滿神秘色彩的曇花, 多在處暑時開放,因為處暑期間晝暖夜涼的氣候特征與晝熱夜涼的沙漠天氣氣候有些相似,而曇花的原產地正是在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的熱帶沙漠中,晚上開花,可以避開強烈的陽光曝曬;天長日久,曇花便在寂靜的深夜中獨自綻放,生命短如流星一般。
處暑期間南北方的天氣氣候
北方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只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逐漸南移,
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擦拳磨腳,小露鋒芒,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下沉、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我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
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
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南方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
值得注意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后了。
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較多的月份之一,該月熱帶氣旋平均生成5.3 個,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1.8個,與8月份相等。
熱帶風暴或臺風帶來的暴雨,對華南和東南沿海影響較大,降水強度一般呈現從沿海向內陸迅速減小的特點。疾風暴雨帶來洪水地質災害仍需關注。
華西
進入9月,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它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的范圍,除渭水和漢水流域外,還包括四川、貴州大部、云南東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發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現。
其他
進入9月,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于低緯度的暖濕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于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
處暑期南北方氣溫表現的差異
步入處暑,我國許多地區沒有走出夏季,雖說白天依舊是艷陽高照,但到了早晚卻有著絲絲的涼意。就拿長江流域來說,這時候的晝夜溫差可由前階段的7-9℃增大到10℃以上,最大可達15℃左右。晝夜溫差加大,是南北方的共同點。但南北方在氣溫方面還有著不同點。
北方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緯度差異很大,北方地區首先受到大陸西北季風的影響,氣溫下降的幅度比南方略勝一籌,9月初,我國西北、東北、華北的部分地區(北京)已經進入秋天,雖然中午溫度較高,但持續時間短,大體上沒有酷熱難耐的感覺 。
南方
處暑期間,南方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夏季。不少地區,各年氣溫的表現差異很大。有的年份,氣溫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早晚下降的比較明顯,但再創當年的極端最高氣溫幾乎是不可能了。伴隨著冷空氣的南下,形成的雨水天氣,使暑熱難熬的情形得到緩解。
但有的年份,江淮、江南的不少地區就像華南(臺灣省)處暑期的氣候一樣,炎熱不減,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和“立秋處暑,熱死老鼠”的說法。
如果遇到大氣環流異常,副熱帶高壓位置比常年偏西偏北,且中心強度持續增強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特別炎熱的持續高溫天氣,持續時間可以延續到處暑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往往用“秋老虎”來形容。其炎熱程度可以與“三伏”相提并論。如2003年我國浙、贛等省出現的高溫。
另外,在南方,臺風、暴雨、強對流天氣還會出現,濕度仍然不減,處暑期間,南方地區的人們基本上沒有擺脫潮濕悶熱的束縛。
處暑節氣氣象條件與農事活動
雖然處暑前后我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攝氏二十二度以上,處于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全國華南處暑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華南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于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華南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
處暑是華南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華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對農牧業生產不利。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華南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華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墒巧贁的攴菀灿腥缍旁娝?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準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