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六點零二分,一代語文名師、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于永正先生因病與世長辭,享年77歲。中教君從于永正老師家人處證實了這一消息。
中國小學語文教壇的傳奇人物隕落,基礎教育界一片悲痛!
他“不會因為人生快走到頭了而嘆息”,卻為沒有機會再教一屆小學生而遺憾,他常常想“如果時光倒退十幾年,不要多,只十幾年,再給我一次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的機會,再讓我教一屆小學生,那該多好哇”。
他經歷了50多年的教學生涯,仍像孩子般頑皮。他說“教了半輩子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得到于老師去世的消息,教育界的同行以及他的弟子們紛紛遙寄哀思,撰文悼念。不久前,中教君曾經電話采訪過于永正老師。彼時,于老師談到教學、談到學生,聲如洪鐘、頗顯興奮,其實那時的于永正老師已在病中,但接到采訪邀請時,他毫不猶豫答應,一聊就半個多小時。
沒想到這一別,竟成永訣。
今天,我們撰寫此文懷念于永正老師。于老師半個世紀的教學實踐、教學理論研究以及給年輕教師們的建議,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于永正老師不僅多次接受過中教君的采訪,更多次為我們的用戶留下珍貴的聲音,他為中國教育報微信用戶和好老師微信用戶們錄制的朗誦作品,多次在微信端推送。今天讓我們重溫于老師的聲音,品位“好老師”三個字的深意。
深耕教學五十載,桃李芬芳一世情
他說,自己教的不是語文,而是孩子;
他說,自己剛悟明白怎么當老師卻已經老了;
他說,自己至今還像孩子般好奇、貪玩。
他說,“教了半輩子的書,
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于永正老師離開了,
但人們不會忘記——
他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是教育部“跨世紀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
他是那個孩子們都喜歡的于老師
......
“從跨進徐州師范學校的大門那天起,
我就按照我崇拜的老師來塑造自己,
決心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是于永正五十多年一直踐行的追求。
1959 年 8月30日,
他跨進了江蘇省徐州師范學校的大門,
三年的師范學習生活,
幫助他養成了很多好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了他思考的習慣。
他從1962年開始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剛教書時,
面對著“狼煙四起”的教室,
他束手無策。
最終,是“思考”幫助了他。
他想明白了,做一個小學老師,
首先要當好課堂教學“組織者”的角色。
他開始注意同事們是怎樣管理班級的,
并向他們討教。
甚至到別的班去聽課
——確切地說,
不是聽課是看課。
看老師是怎樣組織教學,
怎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
別人的經驗他吸收著,運用著;
自己的經驗也一點一點地創造著,
班級紀律、上課秩序,逐漸有所好轉。
工作23 年后,
他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
不久,被調進了鼓樓區教研室。
但他仍堅持在學校帶班兼課,
在他看來,
特級教師的價值在課堂上,
不是在辦公室里。
半個世紀的教師生涯里,
他的教學,他的品格,他的育人思想,
灌溉了學生與青年教師們的成長。
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為何值得我們如此懷念?
因為——
他曾說,“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是我五十多年一直踐行的追求。”
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老師,是很多教師的愿望,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于永正曾說:“教了五十多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這句話的背后,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
要有點孩子氣,童心不泯
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
身教重于言傳
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
因為——
他曾說,“真的不要太像老師,不要太像上課。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于永正曾對自己“約法三章”:
“不倒背手”“主動和學生打招呼”“課間盡可能和學生一起玩”
……
他要求自己走下講壇,走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平等相處。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說,老師總以長者、教者自居,總是“隔著講桌和學生講話”,無形中,師生間總有一層隔閡。
蹲下來看學生
在于永正看來,師生之間是“同學”關系,是朋友關系,是平等的。既然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我們就不妨放下架子,不以長者自居,不居高臨下俯視學生,而應該蹲下來看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
因為——
他曾說,“如果時光倒退十幾年,讓我再教一屆小學生,該多好哇!”
于老師曾經這樣說:
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基本上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語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因為基本上明白了,所以我退休后才經常想,如果時光倒退十幾年,讓我再教一屆小學生,該有多好!
如果時光老人再給我十幾年的時間,讓我重教一年級,上課時我會關注每一位學生,不再只是關注教案、教學;
如果讓我再教一屆學生,我會讓學生從我這里體會到尊重、平等、民主……
如果我再從事小學教育,我會經常把十個手指頭伸出來告誡自己:這就是你的學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中教君獨家采訪:名師痛悼于永正
前行,是最好的紀念
得知于永正老師去世的消息后,中教君獨家采訪了于永正老師的幾位同行、益友以及他的弟子們,共同緬懷、共寄哀思。
特級教師賈志敏:
我比于永正還年長兩歲,我們對語文教學有著很多共同的看法,日常交流很多。語文就要簡簡單單,要干干凈凈上課,老老實實上課,不要花里胡哨、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學生,讓學生有所得。于永正從教50年,江蘇省徐州教育局給于永正老師搞了一個儀式,那時候我正好開刀,我說“我不來了吧”,就加了一個“吧”,他嗅出味道來,他說“老賈,你50年我來的,我50年,你也應該來”,我下了手術臺,讓家人陪我到徐州參加他的會。他激動地難以形容,在1000多名老師面前深深擁抱我,說終于把你盼來了,我們之間情誼很深。
特級教師張祖慶:
師傅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他身上的求真精神,是他對文本的解讀、對教學的設計,他始終把兒童放在中心。師傅提出的“口語交際作文”對我的語文教學影響很大。于永正老師這代名師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就是永不滿足、反思自我的精神。逼近學科本質的姿態和精神,永不滿足的精神,值得年輕一代教師學習。
特級教師竇桂梅:
聽聞于老師去世的消息,悲痛萬分。我想用五個鏡頭來感念于老師對我們的影響!
第一個鏡頭是從書中看到了于老師的身影。在新媒體還沒有今天這么發達的時候,我是從讀于老師那本《教海漫記》開始,開啟了對語文教學的實踐研究。這本書對我影響巨大。至今我還能回想起自己把這本書印刷給我身邊的語文老師們閱讀,并反復推薦給其他學科老師的情景……
第二個鏡頭是我在雜志上反復讀了他的課堂實錄《草》。驚嘆80分鐘的課,他沒有用任何現代技術手段,而是用簡筆畫的方式,帶學生理解感受“離離原上草”,怎么個“春風吹又生”!真精彩啊!
第三個鏡頭是我和幾位年輕人在淮北跟于老師同臺上課,課后向先生獻花拜師的場景。于老師囑咐我們“教書不忘讀書”,那聲音至今回響耳畔……
第四個鏡頭是他十多年前來到清華附小,給老師們上示范課,與年輕老師們分享交流的情景……
第五個鏡頭是,于老師在病中,親自發信囑咐我,讓他的弟子和當地校長專家來清華附小參觀交流,他關心徐州教育的拳拳之心令人動容……
這些年來,于永正老師影響了我,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以及一代代小學語文教師!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我們唯有繼續立足課堂,不忘初心,才是最好的紀念。
特級教師王崧舟:
患病期間,他曾經跟我說,對待癌癥,他的態度是“不怕死,爭取活,好好活”。他面對生死大限的考驗所表現出來的淡定和豁達,給了我極大的震撼!于永正先生直面死亡的達觀和超越,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好的精神財富!崇敬他,學習他,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對先生永恒的緬懷。
……
最后,讓我們一起來重溫,于永正老師對年輕教師的諄諄教誨。這20個建議,其實是于永正老師給那時剛做教師的女兒支的招。20個建議,句句入心,是50年寶貴教學經驗的精華!
鈴聲落了,教室里的多數人如果對你視而不見,依然我行我素,亂哄哄的(低年級小朋友尤甚),你不要發脾氣,而要靜靜地觀察每個人,目光不要嚴厲,但要犀利,靈活,有神。
一般情況下,片刻之后,多數學生會安靜下來。此時,你一定要及時給同學們一個滿意的表情。表揚表現好的人,表揚要具體,指出哪一排、哪一組的同學安靜,哪些學生坐得端正。
如果還有人在說話,甚至打鬧,則用一種期待的或者嚴厲的目光“盯”住他。無效,則點明某一排某一人正在做影響大家上課的事。再無效,迅速地走到他們眼前,請他們站起來,嚴肅但措詞文明地告訴他,之所以請他們站起來,是因為他們無視課堂紀律,影響了別人學習。必要時,則請他們把名字寫在黑板上,然后說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強。”不要指責,更不能挖苦。
千萬不要不管班級當時怎么樣亂七八糟,傻呼呼地走進教室。否則,你很難把課上下去。兒童的天性是好動、好說、好問,有人一刻也坐不住。所以一開始,就要和學生約法三章——上課就應該怎么樣做,不能怎么樣做,違反了,老師要怎樣處分等。
走進課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學方案的實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達你的滿意,生氣和憤怒。盡量不要吼叫,訓斥只可偶爾用之。目光要經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動、好說的學生,可以請他們做點事——比如讀書、讀單詞、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這叫“以動治動”。
最要緊的是不斷地鼓勵、表揚、提醒學生,但話要簡潔明了,忌婆婆媽媽式的嘮叨。這樣的表揚會更有效:
“第二組同學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級里某一角落出現“騷動”。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著老師。”——如果李勇的同桌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動作。
“小強同學善于思考。”——如果小強的同桌讀書心不在焉。
首先記住表現好的和表現差的學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的表揚勝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揚,指名道姓地批評、提醒,有時效果更好。
把所授班級的學生座次表寫出來,上課時放在講桌上,這樣做,有助于記住學生名字,盡快地了解每個學生及其家庭的情況。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暫的。如果第一遍讀課文是齊讀,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讀,或者同桌之間互相讀。讀書、讀詞不要讓學生扯著嗓子讀(低年級易犯這個毛病)。
板書“大”和“小”,故意把“大”寫得大大的,把“小”寫得小小的;板書課題《駱駝和羊》,故意把前者寫大,后者寫小;板書課題《鯨》,故意把這個字寫得很大,如此,學生一定發出會心的微笑。這也是變化。
這個詞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那個詞則請他們以動作表示;這個詞請學生用它說句話——在應用中理解,那個詞請他們查查詞典。
講翠鳥、燕子的外形畫簡筆畫;講鯨,則讓學生看圖片;學習《劈山救母》讓學生講故事;學習《桂林山水》,則讓他們看桂林山水的課件,并背誦……
這都叫“變化”。沒有變化,學生會生厭;沒有變化,也就沒有教學藝術。
如是你在適當時機和場合,不經意地說出某一個學生做的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或值得稱道的一種表現,他不僅會感到吃驚,而且受到的鼓舞也會特別大。
表揚要有實指性,忌空泛。“你做作業總是那么細心,很少有錯誤。”“你回答問題不但對,而且口齒清楚。”——這樣說就具體了。
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可以讓學生感到你的真誠和親昵,拉近師生的距離。如撫肩,手,貼貼學生的臉蛋等。
教低年級,可把全班分為幾個組(如四個組),上課時,不論哪個同學在哪些方面表現好,都在他所在的組上畫一面紅旗或一只蘋果;有人表現不好則擦掉一面紅旗或一個蘋果。下課時,表揚表現特別好的組。這個辦法對維持課堂紀律很有效。
小手如林,你說我說,有時可能是“虛假繁榮”、“泡沫經濟”。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潛心體會文本。告訴學生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必須經過思考方能舉手;老師喜歡想一想、想好了再說的孩子。
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寧靜以致遠。寧靜是心無雜念,專心思考、刻苦鉆研的意思。
有的學生很優秀,也喜歡舉手,你可以這樣對他說:“我知道你很優秀,當別人說不出,讀不好,寫不好時,再請你出馬,怎么樣?”不能讓少數學生“獨占課堂”。
如果和他們一起做游戲,要遵守“游戲規則”。倘若你犯規,同樣要接受相應的處罰。這樣,學生就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你和他們一樣。老師要和學生相似,不應該也不可以有要求學生和老師相似。
精心備課,把握準教材,把教材裝在心里,準備好教具,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長和才能。
如果——
開頭的一段話熱情洋溢;
板書的第一個字讓學生為之贊嘆;
第一次朗讀讓學生為之感動;
用豐富的表情和機靈的眼神吸引住學生;
得體的幽默讓孩子笑起來;
充滿愛意的一次撫摸讓學生感到親切;
教學方法的變化讓學生感到有趣,使他們注意力集中。
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這樣,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說,你絕對成功了。
以上說的幾個方面能做到一半,也會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煉。
老師講故事,學生會終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這位老師,講故事特別能讓調皮的學生親近你。當好動的學生拉著你講故事時,你不要趁機給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評他,否則他會難堪。你可以這樣說:“沒想到你喜歡聽我講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機會。”要利用這個機會和他們進行交流。
必須這樣對影響大家學習的學生說:“這個班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是幾十個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考慮:會不會影響大家。利己,但不能損人;損人利己是大家所不容的。”
對低年級小朋友可以把話說淺顯一些:“你一說話,就會影響別人聽講、做作業,所以請你不要隨便講話。”
課堂上,教低年級的老師說得最多的話是組織教學的話。“苦口婆心”這個成語,是教低年級老師的真實寫照。
要經常讀——注意,我說的是經常讀——關于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論等方面的著作,要養成翻閱各種教育雜志的習慣。讀書要跟自己的實際聯系起來,要把讀書所得運用到工作中去。
比如問題處理不當,說話欠妥,甚至體罰學生(我擔心你會忍耐不住)。一定要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認錯,向學生道歉。
老師向學生認錯,道歉,錯誤就成了一種教育資源。
講關鍵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組織教學,給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個醒兒。否則,學困生的隊伍不斷擴大將是不可避免的。
品學兼優的學生誰都喜歡,但偏愛是當老師的大忌之一。
你和孩子相處時間長了,會感到每個孩子都有可愛的地方,即使長得丑的學生,慢慢也會看順眼,更應當關心那些學困生。
要學會賞識孩子。讓學生感到你賞識他的辦法很簡單——主動地和他們說說話;夸夸他們的某一長處;拍拍他們的肩;和他們一起玩,如扳手腕;請他們替老師做點事——如收作業本等。
如果扳手腕你讓著學生點,而且讓學生贏一次,他一定會興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戰勝老師了。”
當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當老師的甘苦,才能鍛煉自己。
如果當了班主任,別忘了搞活動。想一想,你童年時代最喜歡什么活動,那時你希望老師搞什么活動。搞活動最明顯的作用是能增強同學之間的團結和班集體的凝聚力。
清代的馮班說:“師太嚴,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強者懟面嚴,鞭撲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說,老師如果太厲害了,懦弱的孩子變得暴戾。什么事過了頭,都會走向反面。
像孔子說的那樣:做到“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張三一頓,明天一定要找個理由表揚他,至少要主動和他說話,好像昨天什么事也沒有發生。
還有一點要說一說,即對所有學生家長都要以禮相待。不要在家長面前指責學生。對任何學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長處,把優點放大。也要讓學困生的家長樹立信心。“羅森塔爾效應”同樣適用于學生家長。
盡量不要請家長到學校來,而應該主動到學生家去。老師踏進學生家門,心平氣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長交談,學生和家長該是一種什么心情啊!在這種情況下,我想,無論談什么,學生和家長都會接受的。
記得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演戲如此,看優秀老師的課,就像讀活的教育學,活的教學法,這與讀書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講臺前以及走向講臺后務必抽時間聽聽別人的課。
我要不是聽了李孝珍、斯霞、王蘭、李夢鈐、左友仁、李吉林、張光纓、賈志敏、支玉恒、靳家彥、張樹林等眾多優秀老師的課,恐怕是不會把課上好的,也可以這樣說:“不聽別人的課,就上不好自己課。”
以上說的,都是初為人師時要特別注意的。
有志于當老師,請記住古人的這兩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雖然這句話只有8個字,但其實它把怎樣當一個好老師講全了。若干年后,當你把這8個字讀厚了,讀成一本書了,你就是個很優秀的老師了。
于永正老師曾說——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是我五十多年一直踐行的追求。”
今天我們想說,
于老師,您做到了!
于永正老師,
一路走好!
本文編輯 | 杜潤楠 賈文藝 杜京虹
責任編輯 | 杜潤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