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蕊希 00:00 11:28
對于成年人來說,離開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不會大張旗鼓地告別,不會惺惺作態地惋惜,只需要在某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時刻,順其自然地消失不見。
不主動問候誰,也不再回復最后一條消息,就這樣悄悄地、悄悄地淡出另一個人的世界。
總是在過了很久很久之后,才會有人后知后覺,才會突然驚訝起某段關系的終結。
但那個時候,離開的人早已遠隔萬里,留下的人早已忘了曾經。
那些從前好的不得了的關系,那個曾經不可或缺的人,最后,也只是化成了一聲淺淺的、連自己都可能聽不到的嘆息。
幾年前,我在麗江遇見了3個特別投機的朋友,我們分別來自安徽、西安、北京和寧夏, 4個素不相識的人,一見如故,難分難舍。
我們結伴去了瀘沽湖,那時候通往瀘沽湖的路還是山路,在曲折顛簸的8個小時車程里,我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難得的默契和相互的欣賞,讓我們4個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美好的時光。
我們擠在瀘沽湖的豬槽船上數星星,講各自不同的經歷,像著了迷一樣敘說和傾聽,以至于后來在機場各奔東西的時候,彼此還都意猶未盡。
分開的時候我們建了一個群,群聊的名字叫 ' 有緣再見 ' 。
其中一個朋友說 ' 有緣再見 ' 這4個字太殘忍了,我們應該是 ' 后會有期 ' 。
當時我們抱有最堅定的決心,都相信那些沒發生的故事和那些沒聊完的人生會隨著時間,一路延續下去,滲透進我們各自的生活,陪伴我們繼續走下去。
可事實上, ' 后會有期 ' 在活躍了一段時間后,開始慢慢冷卻,最終變成了 ' 遙遙無期 ' 。
我們的熱情像遭遇了一場又一場的霜降,最終被徹底打蔫兒,再也沒有重新生長起來。
很久以前看到過一句形容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話,它說:
' 關系的本質,是兩個人在特定時間的連結。 '
從前覺得這句話殘忍,可是越長大,越能理解這句話背后的人生哲學。
我發現分別和離開,有時候并不是痛苦和折磨,更多的時候,它只是代表著毫無痛感的疏遠,代表著長大和改變,代表著我們不得不全力以赴眼下的生活和現實。
讀大學時,我和3個女孩同住在一間面積不到50平米的宿舍,我們同吃同住,情同姐妹。
臨近畢業的20幾天,我們無法容忍分別,難以想象從此天南海北。
我們4個姑娘把床鋪上的床墊全都拉在地上,鋪成了大通鋪,每晚擠在一起,笑著鬧著度過最后的大學時光。
我們約定去參加其他人的婚禮,約定輪流去彼此的城市小住,我們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彼此生命里不會褪色的存在,相信無論時間如何歷經滄桑,只要提起那間小小的宿舍,我們就能親密無間。
可事實上, ' 親密無間 ' 在延續了一段時間之后,開始慢慢變淡。我們忙于應付工作和生活,交流尚且屈指可數,更不要說見上一面。
我的舍友陸續結婚,格爾木、南昌、成都……
很遺憾我們都沒有履行最初的約定,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婚禮現場。
《請回答1988》的結局,是雙門洞在時代的更迭里,已經從高大變得有些破敗,在雙門洞住著的人,都一個一個離開了那里。
每一個離開的人,都是拖著行李再深沉地回望那里最后一眼,然后帶著熱情和期待,頭也不回地奔向新生活。
可能成長就是這樣,要面對馬不停蹄的變化,要習慣接二連三的分別,那些變化我們渾然不覺,那些分別總是悄無聲息。
遺憾嗎?遺憾。
殘忍嗎?我覺得還好。
因為即使我們不再熟悉,但過去仍然珍貴,仍然被我們銘記在心,那些發生過的美好真實而永恒。
即使有的人再也不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我們也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全力以赴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感激著曾經,珍藏著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