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歐美電影的朋友會經常看到教堂的畫面,對外國人胸前畫十字的動作更是習以為常。有時也會看到什么天主教徒、東正教徒、新教徒啥的。這時候也許你腦袋里會有個問號,不都是信上帝嗎,咋還說法不一樣呢。
對基督教有興趣的朋友可能也從不同的渠道了解過基督教三大宗派的那些事,但是有一頭霧水,搞不清關系的感覺。這里咱們就來簡單聊一聊,梳理個清晰的脈絡關系。
首先了解一下中國對幾個基督宗教派別的稱呼。
如果是非宗教人士,或者不專門研究過基督教文明,作為一個中國人很難說清楚基督宗教各派別是怎么回事。比如說,我們會經常聽人說信奉基督教,也會經常聽到天主教,偶爾會聽說東正教等等。聽著聽著就暈了!搞不清怎么回事。
“基督教”一詞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使用比較混亂,我們會發現,在中國的一些書籍和文章里,基督教所代表的范圍并不相同。其實,在中國,基督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簡單來說,廣義的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涵蓋了羅馬公教、正教、新教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狹義的基督教則是專指其中的新教。
華人新教人士一直堅持把基督教等同于新教,結果社會上好像也就慢慢地真的以為基督教就是新教,新教就是基督教了。其實,這在國際上是不成立的。大陸的新教教會也從不稱自己為新教,而只稱基督教或耶穌教,而將羅馬公教稱為天主教,正教稱為東正教。
港、臺華人為了解決這一混亂狀況,把廣義基督教稱為“基督宗教”,以與專指新教的狹義基督教相區分。這一用法現也漸被大陸學者所接受。把廣義基督教稱“基督宗教”,而“基督教”一詞就專指新教。
天主教教堂
東正教教堂
在下文中,我們采用廣義的基督教概念。
基督教的形成和發展
關于天主教和東正教
公元1世紀前后,耶穌出生在一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家庭,在猶太教的影響下,創立了新的宗教思想,即我們所說的基督宗教。基督教誕生以后,不斷向外傳播,期間受到了羅馬帝國和猶太當局的多次迫害,最終,耶穌被羅馬帝國釘死在了十字架上。后來猶太人保羅吸收希臘哲學對基督教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造,逐漸被羅馬帝國所接受,并于3世紀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395年,羅馬帝國在內部的矛盾和外族的入侵下分裂為以意大利的羅馬城為中心的西羅馬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隨著東西羅馬的分裂,基督宗教也開始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
關于基督新教
16世紀初,羅馬教庭欲在梵蒂岡建圣彼得大教堂,為了籌集資金,教庭向西歐各國的教會出售贖罪券,并宣稱買贖罪券的信徒的罪才能夠被上帝赦免。此行動和教義在德國受到修士馬丁·路德的質疑,他認為信徒只要相信耶穌,就可蒙神赦罪,因為耶穌已在十字架上擔當信徒們的罪,人們只要向他禱告,認罪,相信他,就可罪得赦免,因信稱義,而不是靠購買贖罪券稱義。教皇得知此事后,下令叫馬丁·路德認罪,并收回己見,遭到馬丁·路德拒絕。教皇開除路德的教籍,路德于是脫離教廷,與他的支持者們(其中有一些德國的諸侯)一起在德國建立了一個獨立于教廷的新的教會,也是新教的第一個教會(即教派或宗派),稱為路德宗(或信義會,因為強調因信稱義)。這一行動史稱“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
后來,加爾文受馬丁·路德的影響,在瑞士從事宗教改革,使瑞士教會脫離教廷統治,建立了歸正會(即加爾文宗)。加爾文創立了長老制的教會組織體制,由一個教會的全體信徒選舉該教會的長老,再由長老選舉或聘請牧師共同管理教會,牧師主要負責宗教事務。再經過地區教會和一國教會的分層選舉,組成地區的教會和一國的教會。加爾文的長老制為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英國國王為了加強王權,也宣布英國教會脫離教廷而獨立,建立圣公會(即安立甘宗)。實行主教制,由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管理全英國的圣公會。后來,從以上教會中又出現新的宗教改革,產生了許多新的教派。在英國,這類新的教派多為清教徒,常常受到英國政府和英國圣公會的迫害。清教徒為了逃避迫害,遠渡大西洋,到北美大陸謀生。
基督教宗派表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的教義
在經典方面,東正教除《圣經》(新舊約)處,還包括《圣傳》(即前七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決議)、《尼西亞信經》教父亞大納西、大巴西勒、金口約翰等人的著作和神學家格列高利等人的著作;而天主教的經典則主要是《圣經》和教理。基督教新教則認為,《圣經》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權威經典。
《圣傳》又譯“口傳”或“教會傳統”。由先知或使徒口傳下來、屬于“上帝啟示”的各種文獻。
在教義方面,東正教主張圣靈只來自圣父,而天主教則主張圣靈既來自圣父,又來自圣子的說法;東正教沒有關于在“天堂”和“地獄”之間存在“煉獄”的說法,而天主教則聲稱有中間階段的“煉獄”(人死后暫時受罰的地方,以此贖盡罪孽,再升入天堂);東正教否認童貞女瑪利亞瑪利亞貞潔受孕普世教會的首腦,只承認他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牧首”職位。而天主教教皇則自稱他是全世界教會的領袖。基督教新教不承認天主教傳統教義馬利亞、煉獄說;基督教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信徒靠信仰與上帝直接交通,無須神父作中介,而天主教和東正教則強調信徒要與上帝交通,必須通過神父中介;基督教新教主張要破除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永無謬誤”,而天主教則要維護教皇的絕對傳統權威和領導地位,保持原有的東西。
在禮儀方面,東正教教士衣著裝扮與天主教教士有所不同,東正教主教頭戴圓頂帽,身穿銀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掛圣像,手持權杖,而天主教主教則頭戴桃形尖頂帽,身著特制的黃色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舉行儀式時,東正教會除使用希臘語言外,還許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如斯拉夫語言等,而天主教會則在長時間內只使用拉丁語言,現在有些天主教會也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唱圣歌時,東正教唱詩班沒有樂器伴奏,而天主教唱詩班則有風琴伴奏;祈禱時,東正教徒用3個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劃十字,而天主教徒則是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劃十字;洗禮時,東正教采用浸水式,而天主教則采用注水式;東正教主張嬰兒受洗后就有資格領圣餐,而天主教則持反對意見;東正教的堅振禮在小孩(7歲前)受洗后不久舉行,而天主教的堅振禮則在小孩長到7至8歲時進行:舉行圣餐禮時,東正教使用的是發酵餅和酒,而天主教使用的則是無酵餅,并規定,只有神職人員才能使用餅和酒,一般教徒只用餅;禮拜時,東正教堂里不放板凳或坐椅,參加者只能站立,而天主教堂里則放有成排的長板凳,供祈禱者跪坐;告解(即懺悔)時,東正教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也可跪,而べ主教則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只能跪著;東正教準許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職人員結婚、離婚、再婚,在婚姻問題上比較自由、寬松,而天主教則很嚴格,一切神職人員不得結婚,強調獨身主義和禁欲主義。
而基督教新教教士在舉行儀式時,在衣著裝扮上不強調一律,比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帶等,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裝(如西裝、中山服和其他服)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則要頭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在祈禱時,基督教新教使用地方語言,而天主教則在長時間內只能使用拉丁語言,現在也使用地方語言。基督教新教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只承認兩件圣事;洗禮和圣餐禮,而天主教堅持的宗教禮儀是七件圣事。洗禮時,基督教新教采用點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則采用注水式;基督教新教主張,牧師可以結婚,反對獨身主義,而天主教則規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結婚,終身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