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我只是個傀儡,馬云永遠是阿里的實際...
張勇:我只是個傀儡,馬云永遠是阿里的實際控制人!馬云雖然退休了,但是他的影響力無處不在,雖然只有不到10%的股權,退休后依然可以控制整個阿里,為什么?
我們先看一下阿里的股權分配:
日本軟銀依然是阿里的最大股東,持股25.9%;
其次為Altaba,持有阿里9.4%的股權;
阿里董事局前主席馬云持股為6.2%,為第三大股東;
阿里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持股為2.2%,為第四大股東。
從阿里股權的結構來看,軟銀才是阿里最大的股東,但為什么是馬云說的算呢?其實這一切得益于阿里的合伙人制度,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馬云是如何操作的!
阿里合伙人制度始于2009年,直到2013年才隨著上市臨近對外公布。該制度是阿里獨創的管理制度,它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合伙人制度。傳統的合伙人制度要求合伙人共同為企業經營的盈虧負責,而阿里合伙人則不必承擔這樣的責任。
一、成為阿里合伙人的條件
1、在阿里在職超過五年;
2、具備優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
3、獲得至少四分之三合伙人的表決同意。
此外阿里還規定,合伙人在任期間必須持有一定的公司股權。阿里巴巴的合伙人目前有36人,女性合伙人12個,還有2名80后,他們絕大部分在阿里呆了10年以上。
二、阿里合伙人的退出機制
1、60歲時自動退休
2、自己隨時選擇退休
3、離開阿里巴巴工作
4、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
5、被合伙人會議50%以上投票除名
6、馬云和蔡崇信屬于永久合伙人,將一直作為阿里合伙人,直至死亡。
三、合伙人的提名權和任命權
根據阿里的官方資料,雖然合伙人提名的董事,需要得到年度股東大會半數以上的贊同票,才能當選為董事會成員;但是如果阿里合伙人提名的候選人沒有被股東選中,或選中后因任何原因離開董事會,則阿里合伙人有權指定臨時過渡董事來填補空缺,直到下屆年度股東大會召開。
也就是說,無論合伙人提名的董事,股東會是否同意,合伙人總能讓自己人行使董事的權利。實質上,阿里的合伙人已經通過上述程序實際控制了公司半數以上的董事。
四、合伙人委員會
阿里的合伙人委員會由馬云、蔡崇信、張勇、彭蕾和井賢棟5人組成。
合伙人委員會負責:1、審核新合伙人的提名并安排其選舉事宜;2、推薦并提名董事人選。
通過這個合伙人委員會和永久合伙人體系,先后卸任了阿里集團CEO和董事長的馬云,其實依然是真正的阿里第一人。
作為馬云的競爭對手,劉強東在采訪時曾說過一句說:“如果我不能控制京東,我寧愿把它賣掉,作為一個老板,對公司沒有絕對控制權,那和打工無差別”
很多人認為東哥打拼的半輩子,最后竟成了馬化騰的打工小弟。因為他只看到了表面:京東最大的股東隨人不是劉強東,而是騰訊持股21.25%。但劉強東依然可以在京東方呼風喚雨,而騰訊僅僅有的只是分紅權。
劉強東又是如何進行布局的呢?
答案是:京東采取AB股雙層股權結構,國內叫“同股不同權”
A股:每股1個投票權
B股:每股20個投票權
所以京東設置了95%的A股,5%的B股
劉強東雖然是二股東,但手握全部B類股,雖然只有15.4%的股權,卻持有79.5%的投票權,保持絕對控制權,而騰訊持有的全是A類股。
公司想要發展,就必須要插上資本的翅膀。然而隨著資本的進入,就一定會削弱創始人對公司的控制力。你要資本的錢,資本卻想要你的命。比如雷士照明吳長江、俏江南張蘭等等一些因為引進資本,最終公司做大了,卻被資本踢出局。
馬云的“合伙人制度”顯然就避免了這一點,他和京東等公司的雙層股權結構(AB股)的治理架構,實際是一個目的,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
那我們作為創始人,在引入資本的同時,又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1、《章程控制》
《公司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召開股東會會議,應當于會議召開十五日前通知全體股東;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或者全體股東另有約定的除外。
2、《協議控制》
簽訂《一致行動人協議》或《投票權委托協議》, 其他股東和創始人做出一樣的決定,或其他股東把投票權給創始人行使。
3、《治理控制》
有限合伙企業有兩種合伙人:普通合伙人(GP)即使只持股1%,也有100%控制人;有限合伙人(LP)只有分紅權。創始人當GP,投資人當LP。
這些協議都在下方的“股權工具包”里,你拿去就能直接使用。
同時“股權工具包”還能為你解決以下問題:
1、【解決合伙人股權問題】
2、【解決公司頂層設計問題】
3、【解決人才激勵問題】
不僅有方案,還有落地的協議資料。同時我們還提供以下服務:
1、順豐包郵的電子版資料終身免費更新。
2、配有1對1老師咨詢指導服務。
3、配送價值99元的《老板財稅管控線上課程》
4、配送價值99元的《公司控制權和股權激勵線上課程》
不到一頓飯的錢,解決你的企業難題,趕緊拿回家學習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